摘 要: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學內容也不斷更新,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不可否認,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同時存在著針對性差,缺乏吸引力等問題,從而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效性。只有對課程采取切實有效的創新舉措,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思想和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56-02
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而課程建設是實現課程實效性的保證。隨著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進行,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面臨著來自社會商業文化、學校生存發展環境、學生對課程的抵觸與抗拒心理等方面的挑戰,同時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缺乏吸引力等問題。只有對課程采取切實有效的創新舉措,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一、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涵與性質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因此,從狹義上說,課程是學校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具體指學校設置的某一門教學科目,或者指一門學科教學內容的完整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受到黨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都被列入必修課程。追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發展進程,課程設置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產黨黨史》和《共產國際主義運動史》(簡稱“老四門”),到《馬克思主義原理》、《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革命史》(簡稱“新四門”),再到《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相結合的“兩課”,直到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形勢與政策》、《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八門課程的“98方案”,課程設置才逐漸規范化。“05方案”將原來的“7+1”精簡為“4+1+1”,即《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課,另外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選修課。這次課程改革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概括了原來的“兩課”,科學地整合了“兩課”的基本內涵,至此,課程設置走上科學化[1]。
從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屬于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為基礎而建立的學科課程,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我國農業建設培養后備合格人才的重要職責。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家急需農業和農村建設的各種人才。但是,由于我國制度的弊端,致使人們對農業一直較為輕視,農民的社會地位也較低。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導致很多農村學生為了跳“農門”而寒窗苦讀。因此,許多學生考上農業院校后,情緒甚至有點低落。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大學,認清自我,開始新的人生,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我國的三農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由此可見,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一種具有鮮明農業特色和實踐性特點的課程。從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性質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種反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要求、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特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的課程。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本質,就是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的、體現社會主義大學本質特征的德育課程,也是每個大學生都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2]。
二、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商業文化帶來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業觀念、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文化及經濟全球化為大背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帶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多種社會經濟成分并存、市場經濟的效益至上,促使社會各利益團體逐步形成并呈現多元化態勢,社會的這些變化導致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多樣化與多元化,形成不同意識形態并存,多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的局面,極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的混亂與困惑。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如同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國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利益至上的特性不可避免地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這種唯利性極容易使學生在利益選擇時注重物質利益忽視精神利益與道德利益,在道德目標的選擇上注重個體目標忽視社會目標,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多樣性忽視主導性[2]。目前,大學生中道德失衡、誠信缺失、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現象尤為突出,給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學校生存與發展環境帶來的挑戰
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功利目的致使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處境尷尬。在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過程中,高校已經完成規模擴張,開始注重內涵建設。近幾年來,高考人數逐年遞減,生源爭奪更為激烈。學校要想吸引更多的生源,必須滿足學生、家長和社會三方面的需求。21世紀的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是社會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時期,在整個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和家長希望大學生畢業后能比較容易地找到一份工作。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整個社會產業結構的大調整,社會也會相應地出現一些新的產業和崗位,用人單位希望高等教育能夠迅速培養為己所用的人才,希望大學生上班后能立即開展自己的工作,并能處理好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因此,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學校迫于生存與發展的形勢需求,不斷開設新的專業來滿足社會變革產生的新需求以及學生和家長的就業需要。這就不可避免地因為新專業而擠壓其他課程的課時數與教育教學資源[3]。在這樣的學校環境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投入嚴重不足。學生逃課現象層出不窮,給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帶來極大的困難。
(三)學生對課程的抵觸與抗拒心理帶來的挑戰
從學生的心理來看,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剛入校時大都有些不甘與排斥的心理。尤其是農村的學生,寒窗苦讀十二載,還是沒能擺脫“農”字,因此對進入農業院校難免心有不甘與排斥。除以上問題外,大學生普遍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持拒絕或逃避的態度,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只是大學設置的輔助課程,不如專業課重要,學不學無所謂。大學生的這些心理是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首先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市場經濟的唯利性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心理影響,使大學生在面對價值選擇時比較普遍地追求物質價值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精神價值,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學生更容易做出功利性的選擇。在筆者的一次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毫無幫助,純粹屬于浪費時間。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大學生普遍比較看重能夠幫助其盡快就業的專業知識課程,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這類看似沒有實在幫助的課程持拒絕或逃避的態度。他們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其物質利益的聯系更為緊密,可以幫助其實現就業,讓他們獲得更為直接的物質利益。在大學生看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相關知識,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論,與他們將來的工作沒有太大的聯系?!罢巍敝皇钦渭一蚶碚摷谊P心的問題,普通人是否了解并不重要。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是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創新途徑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時俱進,貼近生活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核心。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根據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基本特點和大學生的特點,改革不適應形勢發展的教學內容,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實際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吸引力和實效性。教學內容要注意吸收和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產生的新的理論成果,要立足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教育,幫助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和基本觀點。教學內容的創新,核心就是避免各課程之間內容的相互重復。這就需要教師對各門課程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教學課時的調整,通過調研,及時調整部分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一步體現基礎性、科學性和前瞻性。除盡量避免教學內容的無謂重復外,也可從不同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與分析,力求講出新視角與新觀點。
(二)教學環節的創新——利用農業資源,加強實踐教學
結合高等農業院校實際情況,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突出農業院校特色,努力建設校外新農村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加深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內涵與本質的理解,通過實踐教學活動,深入了解我國現階段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面臨的巨大挑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課程建設的創新應當包括教學評價機制的創新。改革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形成教學質量的可持續提高。改革評價方式。注意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改革成績評定方式,學生的學業成績構成要多元化,可以將學生各種形式的平時成績與學期考核成績結合,按一定比例計入總成績。
(三)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支撐。在課程建設創新的進程中,逐步建成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注意發揮不同職稱、不同學歷、不同研究方向教師的教學專長,開展研究型專題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就是建成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專職教師為主體,以思想政治工作專職干部為重要組成部分,以外聘教師為補充的教師隊伍。促使教師隊伍向專職化、專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的教師隊伍,才是高等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證。
參考文獻:
[1]王素玲,李紅.改革開放以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之管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0):64-66.
[2]余翔,等.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創新[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120-124.
[3]徐萍.從文化視角探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J].高等農業教育,2008,(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