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世界國際交流中,英語是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英語的全球化現象日益加劇,必然促使本土化英語的生成,英語的本土化趨勢也必然是迅猛發展、勢不可擋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帶動中國英語的跨界發展和廣泛的傳播。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實現本土化重構,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能夠用中國人的國民身份恰當地使用英語,并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本土化;教學;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72-02
在當今世界國際交流中,英語是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英語的全球化現象日益加劇,必然會與當地的語言相接觸,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環境等背景下形成本土化的特點,繼而形成本土化英語。英語的本土化趨勢也必然是迅猛發展、勢不可擋,形成帶有地域特色的各種新英語,這些英語變體也會層出不窮、發展壯大。中國英語就是一種語言變體。中國英語的發展體現了中國的強大,也體現了它的國際地位,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必然會促使中國英語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
一、英語本土化的必要性
首先,英語的中國化可以滿足中國的國際交流和對外交往。英語在成為國際通用語的同時,其使用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英語已經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交流工具,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使用。英語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全世界掌握和使用,而不再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專屬語言。換句話說,中國人學英語不僅僅要同美國人和英國人交流,還要同其他國家的人進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使用美國英語或者是英國英語都不妥,不但言談舉止的必要性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會冒犯別人。如今,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已不是霸權語言,我們有權利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表達方式。英語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向國際友人表達自己觀點的工具,一種將自己國家文化向國際推廣的工具,而對方關注的不會是這樣一種工具,而是我們的觀點,我們介紹的文化。DavidCrystal(2001)認為,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一方面滿足可理解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恰恰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還可以使雙方保持各自的身份。也就是說,人們在利用英語進行國際交往時,表達的觀點固然重要,但你的國民身份也同樣重要,本土化的英語就是一個國民乃至一個國家的標識。英語的全球化必然會導致英語的中國化出現。
其次,中國化英語可以為我所用,維護我們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在借助英語進行國際交往時,我們不但可以保持中國的文化特征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尊嚴。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不是一個純粹的工具,僅供人們交流使用,它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特征、政治內涵和價值觀。一個人盲崇某種語言,在他的潛意識里會逐漸地受這種語言所代表的價值觀的影響,最終會認同這種價值觀。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追求所謂的純正英語的過程中,他們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改變。
二、中國化英語的特點
首先,中國化英語主要用于在國際交流與交往中進行中國文化的輸出與傳揚。中國化英語并不是局限于本土使用或說漢語的人使用。早在16世紀之前,商人和西方的傳教士就開始將中國的文化向國外輸出,如當時的中國化英語tea,sampan等,現如今已經成為標準英語并列入英語辭典當中。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在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的今天,在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斷加劇的今天,中國化英語已不僅僅是中國人的表達特色,它也成為很多國際友人的交流語言。美國之音在介紹中國的特有文化時就經常使用中國化英語。再比如OneChinaPolicy這一表述就被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經常使用。
其次,中國化英語在標準英語中沒有現成的對應表述形式。中國無論在文化歷史上還是在社會現實上,都與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都存在著大量中國特有的事物,而這些特有的中國事務沒有現成的標準英語表達形式。如:一個中國的政策One China Policy、中秋節Chinese Moon Festival、四個現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而有的中國特有事物可在標準英語中找到相近或相似的表達形式,即使它們在含義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餃子dumpling、龍dragon等。這些詞匯在標準英語中早已存在,因此不能當作是中國化英語。中國化英語雖然都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要表現中國的特有事物,但是在表達的方式上盡量符合標準英語的語言習慣和規則,盡量考慮到標準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及標準英語國家人的思維方式。
三、英語本土化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現如今,中國的很多英語學習者都成了英美語言被動的模仿者、追隨者或使用者。他們很少接觸中國英語的詞匯、結構等語言知識,不會用英語敘述、討論有中國特色的事物,經常會開不了口或動不了筆。我國英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能夠用中國人的國民身份恰當地使用英語,并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英語,既要能通過英語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又要能有效地用中國化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還要能用中國化英語向世界傳揚中國的文化,讓國際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英語學習者要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利用英語向國際友人介紹我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英語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從中國文化特有的視角去審視西方文化,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缺少對中國文化了解的英語學習者在國際交往中喪失自己的話語立場和國民標識。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只有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堂中,并且與英語語言表達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我們的學生在國際交往中有自己的話語立場,增強自己的身份意識,維護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特征。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和認真地研究英語本土化,擺脫“標準英語”的束縛,樹立“本土化英語”的理念,正確認識中國英語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以及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培養更多的用中國化英語進行有效國際交流的高素質人才。
四、教學策略
(一)增加中國化英語的表達,培養本土化英語表達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過多地用美式或者英式英語向學生傳達知識或進行交流,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本土化英語,尤其是中國化英語,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效的國際交流。例如在聽力課上,可以讓學生聽到不同國度的人之間的對話或講話,讓學生更多地熟悉多種口音、熟悉多種語言表達習慣等,感受他們的環境,了解他們的語音差別、習慣差別等。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收聽收看中國的電視英語頻道和電臺英語節目等。又例如在課堂上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不要嚴格要求學生使用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也不要讓學生刻意地去模仿英式或美式地道的表達,因為英語的全球化發展,其本土化必然形成,學生所使用的英語必然帶有本族語特點,要讓學生更多地嘗試使用英語變體,讓學生更多地去表達中國特色的事物,增加文化積累,對于本土化英語的使用,學生要增加其自信心,增加學生使用本土化英語的信心,靈活準確地使用中國化英語,逐漸培養學生本土化英語表達意識。
(二)增加中國化英語的閱讀資料,提高語言領悟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納入教材的絕大多數都是英文原著或者是英美國家的譯本,中國人的作品或中國文化的材料幾乎沒有。因此,教師要引入中國文化的英語材料,報刊類的如ChinaDaily,21thCenturey等,作品類的如中國人的英語文學作品、英語譯本等。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對原文蘊含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對個性文化的處理,有助于跨越文化障礙。通過閱讀和翻譯,提高領悟語言的能力。
(三)增加中西方文化對比,培養跨文化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教材內容多涉及西方文化,編者選用材料也多為西方原著或地道英語資料,這一普遍問題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將中國文化融入文化教學中,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實現文化對比。指導學生時刻積累有關民族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樹立學習中國文化、掌握中國文化的自覺意識,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例如在介紹西方節日時,教師可以將中西方的節日進行文化對比,不但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點,而且要讓他們靈活準確地使用英語來表達中西方節日文化。學生在深刻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對中國文化也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漸地,學生會從本族語的角度去認識西方的語言文化,調整自我觀念,增強自己的國民意識和國民身份,在達到文化理解的同時也保持擴大文化交往中的主體地位。
五、小結
用中國化英語進行國際交流與交往,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中國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隨著英語的全球化發展,作為全球通用語,英語的表達形式和使用功能已發生了變化。所以中國英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使學生靈活地掌握這種語言,發揮其本土化的作用,能夠用中國人的國民身份恰當地使用英語,并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適應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對于英語的全球化與本土化,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在教學中要強調二者的有機結合,增加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表達,同時我們也要重視英語的文化交流,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
[2]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3]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2003,(3).
[4]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5]辛斌.交際教學法:問題與思考[J].英語教學與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