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新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倡導心理學以積極為研究取向,是當代心理學最新進展之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文章在探討近年來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高校輔導員應如何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實效。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23-02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大心理學發展趨向,它最大的特點是旨在強調心理學要恢復研究人類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1]。在過去,心理學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人們的心理問題,而忽視了對人類積極品質、潛力、美德的研究,傳統心理學始終以一種病理性特征而存在并發展著。而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扭轉了過去心理學的病理性特征,強調心理學應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2],應為人們能過上幸福生活而提供技術支持。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致力于深入挖掘人們的積極心理品質、內在潛能、美德等,并利用這些天賦、美德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或普通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并獲得幸福的生活。
具體說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大概可以概括為三個方向,第一是主觀層面上的對積極情緒體驗的研究,涉及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和快樂感,如希望、忠誠、樂觀等體驗。第二是個體成長層面上的對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如勇氣、樂觀、創造性、愛等。第三是群體層面的積極的組織系統,涉及需要建立積極的社會環境,以促使公民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職業道德品質等。
高校輔導員是專門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體,他們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與日常管理、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樣采取“病理式”、“說教式”教育方式,只針對有問題的學生和學生干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逃課”、“遲到”、“作弊”等行為的學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學生看成是“問題”的來源,發現的也都是消極的一面,這樣使得很多問題得以出現。而積極心理學的這種價值取向不僅給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還豐富了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范疇。
一、高校輔導員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消極應對學生的“問題處理”模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一種消極應對學生的“問題處理”模式,即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入手來開展工作,強調對缺點的克服,將重心放在修補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這種做法不僅費時耗力,事倍功半,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身上本應存在的美好品質和閃光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針對學生出現的如曠課、遲到、厭學、失戀等問題去進行說教和輔導,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了負能量,扼殺了他們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地幫助他們發現自身潛能、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核心目標卻缺失。
2.輔導員與學生主客體關系太過明確
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就是明確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輔導員是教育的主體,輔導員的說教學生必須聽從,學生僅僅是作為教育的客體存在著,學生不能夠從自身的潛能中挖掘出優良品質進行自我教育,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應積極地影響學生,同時也應該是教育的客體,承接著學生的積極影響。學生也可以是教育的主體,可以挖掘自身潛能,培養自己優秀的積極品質等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積極樹立榜樣模范作用,實現教學相長。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形式化色彩濃重,有的為了“出觀眾”而強迫學生去參加一些講座,有的為了實現活動現場的互動效果對學生觀眾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甚至還需要“彩排”。這一系列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沒有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還要壓制學生的怨氣,不但沒有讓學生得到教育,反而抑制了正常途徑對于學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致力于開發那些調動學生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活動,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關心自我的發展。
4.以批評教育為主的說教式教育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消極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講授、規勸、訓誡、獎懲等,盡管形式變化多樣,但仍然是一種以消極灌輸為主導的權威主義教育模式;同時,在教育時涉及的戰爭歷史教育、國防教育、反毒品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安全教育等,往往暴露了人性的罪惡,充斥著流血、仇恨、恐慌、哀傷、貪婪、災難等極其消極的內容和因素,形成了教育對象自我認知和觀察世界的消極心理圖式,恰恰與積極心理學的主流話語和價值意蘊背道而馳[3]。當代大學生多以90后為主,這些學生個性化明顯,而經驗不足,價值觀各有不同,思維方式也各有特點,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常常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向學生灌輸這些教條,很難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積極向上的學生。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以贊賞教育為主
積極心理學倡導贊賞教育,即每個學生,無論種族、文化、遺傳、年齡、生活方式,都能學習和成功。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輔導員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個體,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將培育優秀的學生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4]。在學生犯錯的過程中,仍能幫助學生獲得正確歸因的理念,將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為可控的、暫時的,給學生以信心,學生才能樹立起積極應對的態度,同時在積極關注學生閃光點的同時應積極給予強化和鼓勵,使之內化并吸收,最終形成自己的品質。
2.積極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對人的一種教化,教育在于使人成人。積極心理學主張以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學生。“這不是對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不良品性視而不見,而是強調在教育中,我們應首先關注、重點強調的是受教育者身上的積極品質,要從他們身上的積極品質出發,通過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激發受教育者自身的資源與潛力,并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教育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改善自身的品質,并在積極品質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5]積極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積極品質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達成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6]
3.提高預防理念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強調“預防問題”,“預防和治療的不同在于,它強調的是人性中的積極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障礙的傾向和潛能,成長的潛能一定會戰勝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對挫折和障礙,具有自我恢復的功能和康復的功能。”[7]每個人都有心理沖突,同時每個人也都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如:一個總逃課的學生,他的內心也有明晰的是非判斷和抗拒誘惑的力量,他的內心也有不想逃課的是非判斷,只要是一個人,他就有是非判斷,就必然存在積極的力量。每個人都有上進心,每個人都不愿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有向善向美的憧憬,只要輔導員開啟他們的心扉,釋放出那股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就可以有效地預防他的“問題”,這遠比他出現“問題”后你去“治療”要好得多。
4.營造積極的氛圍
積極心理學家彼得森在《積極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良好學校的標準,指出:“學校的積極態度和動機能夠使它們取得良好的學術成績,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成為畢生的學習者,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仍能長久地在心理方面收益。良好學校的特點包括具有明確和公認的目標:學校的立足點是什么以及學習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學校強調學生個人,并且能為學生的努力和成就給予肯定和鼓勵。好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成為高效的終生學習者,給予學生安全的環境,設立公正的評判標準,營造人性化、相互關心關照的氛圍,保護每個學生的尊嚴,以使其成為富有愛心、有責任感并最終成為建設性的社會成員。”[8]積極心理學認為,盡管個體在積極體驗和形成積極人格過程中受基因的影響很大,但這一過程也依賴個體生活的外在環境。積極的氛圍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宏觀層面,即政府要提供相應的政策,對營造積極的學校氛圍進行支持;第二個是中觀層面,即大學校園要對校園景觀設置、校園文化建設、校園制度建設等提供積極方面的支持;第三個是微觀層面,即輔導員應將每個學生周圍的積極團體建立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探索和情緒體驗,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積極、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馬甜語.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2]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3]任俊.西方積極教育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5):3.
[4]吳玉偉.淺析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取向[J].經濟與法,2009,(8).
[5]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14.
[6]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2.
[7]劉翔平.給自己注入積極的基因[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256.
[8]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