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引領與激勵的作用。目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諸如高職教師對教育信念的認知的局限性,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在教學中呈現隨意性,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發展存在功利性及學校、家長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認同存在片面性等問題,且逐漸以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走出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的進路就是要進行理性認識,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教師需要反思探究,踐行以事為本的實踐智慧;社會各界給予情意支持,堅信以情為本的教育理想。
關鍵詞: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30-02
對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是對教師思維層面的關注,目前我國對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多數教師沒有意識到提高自己的教育信念,認為教育只是簡單的教學工作,教師教育信念的缺失存在危機。高職院校的教師普遍缺乏教育信念,這勢必影響著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及其師資構建。因此,剖析高職院校教師教育信念危機的表征及其成因,找出提高教師教育信念進路的任務就顯得尤為緊迫。
一、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學校全部教育現象極其復雜的關系中,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教師的信念——這是學校里最寶貴的東西[1]。這意味著教師的信念是激勵教師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師的信念要比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更為重要,教師的教育信念引領并促使著教師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從詞源上講,“信念”(belief)一詞是對一個人或事情的信任和信心;忠誠,特別是對神的信仰;宗教信仰;對任何已被接受并內化的理論的認可[2]。信念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在從事某一活動中不斷地進行某種確定思想活動的狀態。任何人都需要信念來支持自己去完成某項工作。教育信念產生于生活經驗的實踐知識和理論的結合[3]。教育信念一旦產生就很難改變或消除,它是教師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信念是教師對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的內化,并通過自己教育行為表現出來,進而直接影響到培養下一代的質量和教師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4]。教師的教育信念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其具體可以表現為對教育目標的影響,對學生管理方面的影響,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以及對教師個人發展的影響。
基于以上理解,教師教育信念是指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對自己所從事教學過程以內及教學過程以外的所有工作的一種理想精神狀態的追求。且教師在這種工作中會尋求到快樂,會感受并享受在挑戰之中。高職教師教育信念是教師對于高職院校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教學層面以外的知識的堅持與追求。所謂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危機,是指高職教師在對待其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時,對于教育目標的合理制定、對于學生的積極管理、對課堂教學的高度投入以及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不懈追求時受到的威脅,教師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表現上都是責任的缺失。
二、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的表征及其成因剖析
在高職院校教師發展被高度關注的今天,我們發現關于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較為理性的認知和較為完善的評價機制還沒有形成,教師教育信念嚴重喪失,且逐步形成一種危機。
(一)高職教師對教育信念的認知存在局限性
高職教師教育信念是高職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意志表現。教師教育信念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受環境、個人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可以不斷提升、滲透到教師教學活動實踐中。信念一旦確立,就會給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以深遠的影響,決定著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5]。高職教師在教育信念的認識上存在誤區,一方面將教育信念等同于教育理想,對于教育信念的內涵理解還不夠準確,認為信念同理想一樣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分階段的。另一方面將教育信念等同于知識,信念并不等于知識,知識可以被暫時接受,但信念必須要“相信”,相信某理論為真,必須經過主體對這一理論實效的真切體驗[6]。提升教師教育信念僅靠知識的學習是不夠的,教師應自覺地深化對教育信念的認識。
(二)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在教學中呈現隨意性
高職教師對于教育理解不夠深刻,誤以為教育是件簡單的教學工作,忽視了教育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教師的教育信念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形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想從本質上提高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就必須從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受制度的束縛和外在環境的影響,高職院校教師的壓力普遍較大,他們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教師高興時可能考慮教學目標是什么?要教會學生什么?為學生帶來什么?學生能從中獲得什么?教師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直接放棄,忽視這些學生的存在,且常常冷漠地對待他們,不定時地體罰甚至是對其施行冷暴力。他們僅憑自己的喜好與個人的理念選擇、實施課程,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造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育信念的隨意缺失。
(三)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發展存在功利性
受功利化影響,部分教師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換取金錢的手段,只是將其作為眾多其他工作當中的一種,教師考慮更多的是工資獎金、職稱評定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務。比較有責任心的教師抓學生的成績,要求他們努力學好學科知識,有一部分教師直接忽視這點,只在有限的時間內從事有限的教學,對學生的成績不聞不問,更不用說去關照學生的未來發展,將其培養成職業化的人。教師這種只教書不育人,認為其本職工作只是教授專業科目,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教學生做人的觀念嚴重影響并阻礙了教師教育信念的建立。
(四)學校、家長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認同存在片面性
學校、家長對教師教育信念的認同是提升教師教育信念的重要力量。對當前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表明,學校依據學生成績評價教師有無信念,學生成績高,教師就是負責人的好教師,就具備一定的教育信念,反之如果學生成績低,那么即使教師平時做出多少努力來發展學生,也被認為是沒有教育信念的。家長也是如此,家長關心的不是教師有無教育信念,他們關心孩子是否能夠獲得更多的書本知識,能否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大部分家長甚至沒有聽說過教師專業發展,他們眼中的好老師首先是教出“高分”的班級,其次才考慮到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常態的發展應該是學校、家長與教師共同努力,合作共贏,但目前學校、家長認為教師教育信念的提升是多此一舉、無中生有的事情,對這種涉及提高教師本人素養問題的思路無法認同,從而對其產生抵觸。
三、走出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的進路
毋庸置疑,教師教育信念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對教育教學的成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對高職教師來說,倘若沒有教育信念的支撐,教師就會很容易消極被動地教育學生,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所面臨的危機,我們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的危機,我們應該在理念、實踐與生活情意等方面尋求出路,讓教師在摸索中不斷前行,以期培養并完善教師教育信念。
(一)理性認識: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教育信念轉變的內在機制要求教師從理念上轉變對教育的認知。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主動轉變教育信念,通過觀察與模仿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管理方式,通過對在職教師的培訓,有意識地主動學習。還可以通過分析自己的教育信念,對比“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尋求其中最完美的契合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擺脫功利的誘惑,以提高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為目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教師需要學生參與合作,同樣,學生也需要與教師交流合作,教師教,學生學,權威式的授受方式早已過時,當下積極地塑造學校文化,建立教師之間的學習共同體是首要任務。教師敢于嘗試改革,敢于嘗試實踐,教師之間不能互相隱瞞、相互隔離。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前提條件,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實踐體驗、感受、理解和內化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7]。教師教育信念絕不是靠學校的管制就能夠形成,只有在教師自身充分理解并自覺意識時,才可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同時也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素質。
(二)反思探究:踐行以事為本的實踐智慧
反思的方法既可以是通過諸如寫日志、傳記、構想、文獻分析等方式單獨進行反思,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信件交流、教師交談、參與觀察等方式與人合作進行反思[8]。教師在一節課結束之后,需要反思教給了學生什么?學生獲得了什么?自己從中又獲得了什么?教育信念的形成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個體的反思和建構。教師的教育必須從單向度的灌輸知識轉向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將教學建構為交互主體性活動[7]。
教師應堅持“以事為本”的教育風格,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讓每名學生參與到屬于他們的活動中來。教師在這種風格下訂立規則,遵守并尊重規則。教師教育信念是統治和主宰課堂教學運作的看不見的“手”,是課堂教學中大量復雜現象中的靈魂和核心[9]。而所謂實踐智慧就是在實踐領域中的智慧,它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智慧。教師的實踐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是被隱匿的,它代表著教師對學生的全面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堅持原則,不隨意妥協,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交往、互動的舞臺,是探究知識的場所,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場所,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共同經歷成長的過程[10]。這種風格下強調教育教學的公平性,以便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情意支持:堅信以情為本的教育理想
高職教師是高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高職院校學生獲取知識的傳遞者,也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者。高職教師自身所提升的教育信念是從事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它影響著高職教師的教學行為。當前高職教師教育信念缺失,面臨嚴重危機,這與當今教育教學改革不相適應,通過剖析其深層原因,提出走出高職教師教育信念危機的幾點建議,進而提升高職教師教育信念,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社會需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教師有信心去從事教育,提升教育信念。學校要給予教師充足的信任,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一所好的學校勢必會有一個好的校長,校長不能只在應試教育的庇護下抓分數,而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情感,關注教師職業的長期發展,只有這樣才可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教育信念。另外,教師要學會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課程改革首先要改教師,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提升教師的教育信念。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教育信念,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與高職院校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比較重視實踐類知識的學習,其所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教師的教育信念是教師為人師的最高思維境界,這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更多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外的教育。當下高職教師的教育信念在課堂教學活動外的缺失表現為:首先,“為人不師表”。我們說才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求學生做到什么,自己要以身作則,及時給學生樹立榜樣,而現在教師卻總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其次,教師忽視一些最基本的禮儀。比如,教師上課隨意接電話、隨意穿著,隨意調課、翹課,這些對于教師來講,是最不應該忽視的細節,卻被當作習以為常的事情,這不但是對學生的不尊重,更是對教師自己的不尊重。
參考文獻:
[1][蘇]索洛韋伊奇克.蘇霍姆林斯基論教育[M].陳茵梅,等:譯.合肥:安徽大學蘇聯問題研究所,1984.
[2]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Z].劍橋:牛津大學出版社,1988:100.
[3]威廉,派納.理解課程[M].張華,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80.
[4]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北京教育,2003(12):13.
[5]趙昌木.教師成長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3.
[6]馬瑩,姬建鋒.我國教師信念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92-94.
[7]焦傳震.以人為本,構建教師的教育信念[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98-99.
[8]劉岸英.反思型教師與教師專業發展——對反思發展教師專業功能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3,(4):40-42.
[9]呂國光.教師信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
[10]王暉.關于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