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籍教師作為主要師資力量,對中外合作辦學是否成功起著關鍵性作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外籍教師,使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關鍵之一?;谌A東理工大學中德工學院雙本科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的外教管理經驗,總結了該項目中外教管理的優勢和不足,并對如何優化和規范外教管理以期進一步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中德合作;外教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34-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作為教育國際化的產物——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納入教學體系。由此,對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也相應成為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關鍵之一。由于外籍教師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社會習俗的差異,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外籍教師,使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成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教管理的主要任務。
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華東理工大學與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達成了開展中德雙本科合作辦學項目協議(以下簡稱本項目),由此展開了將近十年的中德合作辦學項目。本文以該項目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項目中外教管理的優勢和不足,并對今后如何規范外教管理、促進該項目的科學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本項目簡介
華東理工大學與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學制4年。第一階段(第1-5學期)在華東理工大學學習(部分核心課程由德方教授承擔),學生按規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階段所有課程學分,其中第4學期末須通過出國英語資格考試,可進入第二階段(第6-8學期)到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第一階段主要采用英語及漢英雙語教學,第二階段全部采用英語教學,學生需用英語撰寫畢業論文并完成論文答辯。學生按規定修完所有課程及教學環節,成績合格,獲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學士學位證書,同時獲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學士學位。本項目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外語、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過硬的實踐技能,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有國際教育背景,掌握豐富的國際學科發展信息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技術與管理高級專門人才。
二、本項目中外教管理的優勢
(一)特殊的合作模式將外教甄選及訂立合同等工作任務簡化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籍教師作為教學力量的重要補充和“引進來”的優質教育資源,其本身的素質必須經過仔細地考察和嚴格地審核。目前,由于薪金、工作環境、教育背景、專業差異等原因,中方高校一般很難聘任到合適的優秀的外籍教師。因此如何聘用到優質的外籍教師成為外教管理的首要難題。
按照本項目的教學目的,本項目所需的外籍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英語溝通和教學能力,還要有高超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這對外教的甄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此難題,本項目是通過特殊的合作模式解決的。目前中國教育體制里來華工作的外教主要包括四類人群:高校畢業生、處于休假期間有穩定工作的專業人員、退休教師以及希望定居中國的外國人[1]。本項目涉及德國教授均屬于處于休假期間有穩定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們本身受聘于德國高校,由合作方高校指派利用休假時間來華進行短期集中授課,中方高校無需對他們進行聘任。由此省去了與外籍教師簽訂合作合同等事項。同時,由于德國高校嚴格的教授聘任制度保證了本項目中外籍教師的質量。德國教授的聘任要求是:①高等學校畢業;②具有教學能力;③具有科研能力。相較于其他德國高校,該校還增加了一個條件,即:受聘者需要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或開發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實踐工作經驗,而且其中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的領域工作[2]。因此,來華上課的外教均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工作經歷,解決了甄選優質外籍教師的難題。
(二)多元化的語言背景解決了外教管理中的語言溝通難題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由于雙方的語言差異,常常會增加外教管理的難度。有的項目甚至因為語言的誤解使得雙方不歡而散。很多外籍教師,雖然本身有很好地專業功底,但因為語言交流的困難沒能發揮出相應的專家水平,這對學生和學校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在本項目中,德語和英語同屬于日耳曼語系,因此授課的德方教授均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由此減少了因語言差異而引起的溝通障礙。在教學過程中,德國教授不只講授專業知識,同時也進行全英文授課,營造全英語的語境氛圍,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國際化校園學習的模式,從而為他們第二階段赴德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與外教的溝通,學生們不僅可以學到專業知識,更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無論是英語還是德語,外教都能對學生加以指點和引導,充分利用了外教的語言優勢。
(三)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營造了和諧的外教管理環境
在外教管理中還有一大困難就是如何營造和諧的辦學治學環境。由于文化的差異,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完全以外方為主,忽略了學生和中方教師本土的特點和需求,使得項目的開展完全走上迎合外方的道路上,偏離了合作辦學的初衷。在本項目中,德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堂互動的教學理念為營造和諧的辦學治學環境提供了很多便利。德方教授在課堂上通常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或風趣幽默,或舉例說明,或與學生激烈討論。這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減少了學生的投訴。另外,德方教授并非以輸出知識為主要手段,而是調動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他們通常扮演啟發者和鼓勵者的角色,不過多的干涉學生的思考,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考核過程中,外教也充分利用筆試、口試、討論、做報告、寫論文等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從而鍛煉學生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在與中方教師的合作中,德方教授也處處體現了平等民主的特點,并沒有對中方不同的教學理念或是教學手段進行苛責或者要求中方教師完全配合自己的思路來。這些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營造了和諧的外教管理環境。
三、本項目中外教管理的不足
根據這幾年德國教授來華授課的情況,發現在實際的外教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相關的經驗做借鑒,缺少系統性的外教管理準則,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本項目中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外教流動性大,教學質量評估難
本項目的德國教授均由合作方派遣,雖然中方省去了甄選教師的過程,但在外教的配置上處于被動地位。德方通常會派遣有一定休假時間的教授來華上課,因此導致外教流動性大。比如相同的專業課,今年可能由教授甲來完成,明年可能換成教授乙來講授。又由于德國高校教授的自主性較強,授課風格迥異,教授甲和教授乙很難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學風格,從而造成了教授的教學方法缺乏連貫性,學生適應困難,對教授的教學質量難以比較,教學水平無法同比提高。
(二)授課時間集中,師生適應壓力大
外教來華上課講授一門課程的學時安排通常為32至48學時不等。由于外教只能利用休假時間來華授課,因此一門課程必須在3至4周的時間內講完。普通高校的一門課程一般分散在一個學期內完成,而本項目只能進行集中時間授課,這就造成了師生壓力大,相互適應時間不足。而學生對外教的課程一開始可以抱著新鮮的態度去聽,但一旦學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跟上學習進度,積壓到后期會大大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三)外教的崗前培訓不到位,教學考核有差異
由于中德高校體制的差異,中國和德國的教學體系和考核體系都有較大的區別。德國高校采用五分制,中國高校采用百分制。在本項目中,由于對外教的崗前培訓不充分,有時會出現外教不理解中國考核制度的情況。如何將德國的教學理念和中國大學教學實際相結合,如何將德國的教學理論和中國大學具體的上課實踐相結合,將德國式的教學方法和中國大學的考核方法相結合,決定了外教到崗前的培訓十分必要。
(四)中外文化差異大,外教背井離鄉欠關懷
中國與德國的距離可以用十萬八千里來形容,外教遠離家鄉和親人來到中國,本身對他們的身心就是巨大的挑戰。有些德國教授甚至是第一次來到亞洲,他們對中國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長辮子清朝時代。對于這些“請進來”的客人,如何消除他們的異國恐懼感,讓他們在安心生活的同時能夠毫無顧慮的講授專業知識,這是外教管理者需要注重的細節問題。
四、本項目中外教管理優化和規范化的幾點建議
本項目中德國教授有著修養好、自我意識強、需求高、知識豐富、文化背景復雜等特點,他們主要追求的是尊重和自我實現這兩個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外教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進行整體化、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管理,就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失敗,發揮外教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外教這一優勢教育資源。
(一)制定外教管理制度,對外教管理者進行培訓
根據外國專家局、公安局、外交部及市教委、市外事辦的有關規定,并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外籍教師工作制度》和《外籍教師管理制度》。外教管理者要嚴格按照這個工作制度對外教進行引導和宣傳。外教管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堅持“統一領導,事事上報,協調配合,分級負責”的原則。外事工作人員應該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不做有損國格、人格的事情,注重政治學習,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高度的政治鑒別能力和政治敏感性;顧全大局,謙虛謹慎,不卑不亢,與外教保持同事關系的同時在生活中給予外教朋友般的用心關懷[3]。此外,在培訓中,還要增加外交禮儀、相關的涉外法律法規、異國文化歷史背景等的培訓,這樣才能避免誤會,妥善處理文化沖突,降低對外教工作積極性的影響。
(二)進一步優化外教生活管理
安居才能樂業,這是所有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提升軟環境的實力,利用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地理位置優勢,爭取吸引更多的外教競爭上崗,把中方高校在聘任外教中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地位,進一步留住優質外教,減少流動性,也是提高外教教學質量的一個好的手段。
首先,把外教的日常生活管理規范化,從機場接機到任教結束后的機場送行,全程由專人負責。例如,在外教抵達中國當天,為外教提供中英雙語的包含有市區地圖、校園地圖、超市購物指南、手機等常用日用品的《歡迎包—Welcoming Package》并讓其簽字借用,讓外教感受到我校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其次,對新到的外教進行安全教育,從法律法規,安全用電用水,交通安全,防火防盜,應急處置等各個方面結合中國國情對外教進行介紹和溝通,使外教能夠盡快適應中國式生活,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建立中方聯系人(至少兩人)制度,使之能夠妥善處理突發事件。
再次,豐富外教的業余生活,讓外教理解并享受文化差異而非排斥文化差異。定期組織外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如觀看傳統演出,或者組織觀光活動,讓外教更多地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習俗。同時,對于外教本國的節日和風俗也應予以關注,適時的祝福和問候會讓外教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三)進一步規范外教教學管理
第一,在德方高校確定來華教授的名單后,即向德方索要各教授的詳細資料,包括個人信息、護照信息、個人教育和工作簡歷等,根據資料制作教授個人情況統計表,建立詳細的外教檔案。開課前一個月向外教索要教材講義,以便讓學生預習,為外教集中授課做好準備。同時提前告知學生外教的信息,讓學生對外教有個全面的了解,盡量減少學生除語言因素之外的聽課障礙。
第二,在外教來校前,向他們傳遞有關學校的基本情況、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以及中方可以提供的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資料。如果他們個人有其他要求,可以事先提出,使雙方都做好授課的硬件準備。
第三,外教上課前要進行崗前培訓,讓他們充分了解中國的教育狀況、學校的規章制度、中外合作辦學的背景和培養目標、教學課程安排、學校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考試考核制度、試卷批改要求以及中德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表現差異等,讓外教提前對即將面臨的問題做好準備。此外,專門為外教安排中方合作教師和學生課代表,分別從中方學校角度和學生角度來對輔助外教的教學工作。
第四,針對外教設立獎罰機制,但要注意實施方式。雖然本項目來華授課的外教受聘于德方高校,與中方高校沒有直接的雇傭關系,但中方學校對教師仍需建立一套評估體系。在被充分告知的基礎上,外教也應接受該考評體系。對于在考核評估里優秀的外教,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例如進行書面表揚或者頒發榮譽證書等等。對于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外教,要積極與之溝通,在充分了解外教的基礎上進行友好的溝通和協調。
總之,外事無小事。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事無巨細,千頭萬緒,但又要事事謹慎,因為少許差異就可能造成很大的誤解,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良好的外教管理制度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充分利用外教資源,不斷更新和交流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更好地實現中國教育國際化。
參考文獻:
[1]劉薛.論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外教的人力資源管理[J].科技信息,2008,(11):159;
[2]孫進.德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分類與辦學定位[J].中國高教研究,2013,(1):64-65;
[3]徐徐.高校外籍教師聘用中的問題以及對策[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