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從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傳播,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本課題通過對列寧“灌輸”理論的現實思考,運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四要素”(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的研究方法,重新審視“灌輸”理論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地位,針對如何有效加強大學生理論教育這一核心問題,本課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新思路。
關鍵詞:“灌輸”理論;大學生;現實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59-02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灌輸”理論通常被稱為理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但近年來,“灌輸”因被當作一種生塞硬灌的教育方法而受到了質疑,尤其是受到了高校大學生的質疑。因此,本課題對加強大學生理論教育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析。
一、“灌輸”理論概述
(一)“灌輸”理論的形成
針對“灌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本論文贊成這種觀點,即“灌輸”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主義活動家考茨基提出。他在1888年參加地利社會民主工黨《海因菲爾德綱領》討論時提出:“社會主義意識不是從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自發地產生的,而是從外面‘灌輸’的?!焙髞恚袑幙隙ú⑼晟屏丝即幕乃枷耄袑幵凇对趺崔k?》[1]中肯定了考茨基關于“灌輸”的概念,并進行了系統論證,形成了著名的“灌輸”理論。
(二)“灌輸”理論的科學內涵
列寧第一次提出“灌輸”理論時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庇纱丝梢?,“灌輸”這個概念,革命導師是作為一種教育方針、教育原則提出來的,他是相對于“自發論”而言的。
列寧的《怎么辦?》寫于1901年秋至1902年2月,1902年3月德國斯圖加特出版,在該書中,列寧針對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內存在的崇拜“自發論”的工聯主義傾向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意識?!薄肮噍敗崩碚摰闹饕獌热莅╗2]:
1.工人階級的實際運動能自發地產生經濟主義和工聯主義,卻不能自發地產生科學社會主義。
2.科學社會主義意識必須從外面進行“灌輸”。
3.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和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激烈斗爭。
4.無產階級政黨要重視理論和理論斗爭,善于把革命理論和群眾實踐相結合。
二、現階段加強大學生理論灌輸的必要性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灌輸,是大學生正確理解“灌輸”理論科學內涵的需要
針對“灌輸”理論,當代高校大學生主要存在三種錯誤觀點:
1.第一種錯誤觀點:“灌輸”理論無用論。持該觀點的大學生認為,“灌輸”理論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是時代的主題。該理論是列寧根據當時俄國工人運動的狀況,針對俄國社會主義民主黨內的機會主義派別——經濟派所鼓吹的“自發論”而提出來的。然而,當今時代的主題已轉換為和平與發展,列寧“灌輸”理論在當今中國已經沒用了。
2.第二種錯誤觀點:“灌輸”理論過時論。持該觀點的大學生認為,“灌輸”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在當時對于文化水平很低、政治素質不高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這個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在今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覺悟水平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再提倡“灌輸”理論是不合時宜的。因此,認為“灌輸”理論已經過時了。
3.第三種錯誤觀點:“灌輸”理論強制論。持該觀點的大學生認為,灌輸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往往采取填鴨式或注入式的方法和手段,不顧及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和差異,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灌輸”理論的科學內涵,重視理論的力量。
(二)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灌輸,是當代客觀環境變化的需要
1.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理論灌輸。當今世界仍然變幻莫測,盡管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但是,國內和國外的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我國實行西化、分化的圖謀,他們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和形式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尤其是把我國的各級干部和青年一代作為腐蝕滲透的重點對象。
2.國內環境發生的新變化要求加強大學生理論灌輸。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也引起我國社會結構的變動和各階層人們利益的調整,進而產生大量的思想問題,導致人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
3.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要求加強大學生理論灌輸?;ヂ摼W時代的主要特點是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但它是一柄雙面劍。它一方面促進了世界人們的交往和聯系,促進了世界各國間文化、思想的交流與傳播。另一方面,由于傳播文化、思想的良莠不齊,其中一些不良思想會對人們的思想上造成侵害,尤其是對上網時間相對較長的大學生。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理論灌輸,有利于當代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灌輸,是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必然要求
1.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是青年中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群體,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有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以及中華民族的興亡。
2.大學生具有獨特的身心特點。大學時期不僅是大學生生理成熟期,而且是大學生心理成熟期。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灌輸,是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對大學生侵蝕的保障。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論灌輸的主要對策
(一)優化大學校園環境
1.優化大學校園物質環境。校園物質是指校園內對學生和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切物質條件的總和,主要是指硬件設施。1)加強大學圖書館、閱覽室、報刊亭等學習場所的建設。圖書館、閱覽室和報刊亭應及時添加前沿的有關馬克思理論方面的書籍以及大量相關書籍,滿足大學生的求知需求。2)加強大學廣播站、網站和期刊等傳播工具的建設。廣播站、網站和期刊應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平臺。3)加強大學“微角落”建設。大學“微角落”是指大學校園內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切微小物體。包括貼在墻上的一幅畫,寫在宣傳欄里的一句名言,打在電子欄里的一條標語等。
2.優化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是屬于學校環境的軟件建設部分,具體包括教風、學風、校風、制度、文化氛圍、文化活動等。1)加強大學校風建設。校風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形成的、具有辦學特色的、全局性、穩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為作風。2)加強大學制度文化的規范。制度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辦事規程或行為準則。因此大學應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以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教育效果。3)加強大學校園文化的教育。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為依托的社會亞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校風為靈魂的第二課堂、社團活動、課外文體活動與社會實踐教育。
(二)加強現階段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1.培養和引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骨干教師。高校應培養和引進一批德才兼備,勇于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而奉獻的人才。
2.優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隊伍的結構。首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人員結構,高校該隊伍的人員結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專職教師,指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他們是核心和骨干,在對大學生實施理論灌輸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二是兼職教師,指擁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教授其他專業的教師,他們是這支隊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次,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知識能力結構,一般來說,圖釘式的知識結構比較理想,即通才與專才的結合。該隊伍還應有多層次學歷結構的教師組成,不僅要有本科、碩士知識水平的教師,還應有博士生、博士后等高學歷的教師。最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年齡性別結構,在該隊伍人員的年齡性別結構構成中,不僅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應有,而且男女教師也都應有。
(三)豐富灌輸內容,創新灌輸方法
灌輸的效果如何直接來自于灌輸的內容是否與時俱進,灌輸的方法是否多樣化。
1.豐富灌輸內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仍要加強。要繼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對大學生理論灌輸的重要作用。2)及時總結黨和人民在實踐中獲得的新經驗和新認識,并將其作為“灌輸”理論的新內容。3)針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理論灌輸。
2.創新灌輸方法。1)重視大學生在理論灌輸中的主體性。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把大學生的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2)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教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第一,組織大學生到革命老區和革命展覽館等“紅色”景點參觀。第二,組織大學生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體驗生活。3)加強傳媒的輿論引導,尤其是注重發揮互聯網的重大作用。4)利用游戲增強理論灌輸的效果,加強灌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張國政,劉曉梅[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