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中國經歷20多年的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面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將從生產力發展、消除兩極分化、先富帶動后富、共同富裕四個方面結合實際重新解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同富裕;兩極分化;先富;后富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01-02
前言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之行為處于徘徊中的中國指出了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徹底打開了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再也無法阻擋。21年間,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經歷了深刻而系統的變化,21年間儼然再造了一個新的中國,但也正在開啟著一個新的輪回。
當今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雖然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但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落后,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更造成了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面對近幾年來改革停滯不前的危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已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1]。此一言,振聾發聵,常常讓改革保守者們驚醒。
共同富裕絕不是畫餅充饑,我們應該把它上升到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生存哲學的高度來看待。如果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那么這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倫理也將失去最牢固的根基。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現實意義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條件和要求。構建我國公平的財富分配方式,應以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反思了我國過去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偏差,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就根源于此,其中包含四個方面內容:首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其次,以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為基礎,選擇合適時機著力解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再次,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起到示范幫扶作用,然后帶動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導就是改革開放的動力和源泉。只要我們堅持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的方針不動搖,不斷探索,積極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下面就通過解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并結合現實,探尋對新時期縮小貧富差距的實際意義。
(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
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作為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決定了社會主義必須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而在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提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當時宣傳的是“窮革命、富則修”,把重視發展生產力污蔑為“唯生產力論”。其結果是導致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停滯。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而發展生產力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解放生產力。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確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些嚴重問題。
(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
剝削是一些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或壟斷,無償地占有他人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不能完全避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局限而一味地追求公平,消滅剝削制度,其結果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全體人民的共同貧窮。所以,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剝削,但是什么時候消滅、如何消滅,都要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提出在一定范圍和時間內允許剝削現象的長期存在,這正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力,調動人民勞動的積極性。我國現階段允許剝削現象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的剝削是關系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很多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可以利用起來,它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有本質區別,只要嚴格控制其走向,就不會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是指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經濟現象。其具體表現,是在既造成了一批財富日益增大、人數日益增多的富人群體時,又造成了人數眾多的低收入群體。這其中涉及所有制和分配問題。因此,所有制上就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這樣才能堵住兩極分化的制度性源頭。但盡管如此,仍存在著貧富差距轉化為兩極分化的危險性。對此,鄧小平指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么分配,這都是大問題。”
(三)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最終目標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但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基本國情是生產力極其低下,物質資源相對匱乏,各個地區在生產力發展、資源分布、科教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環境和發展狀況的不同,造成我國不可能實現同步發展和共同富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極端提高公有制水平,擴大公有制范圍,那么按勞分配制度就會成為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調動不起人民的積極性,最后只能導致共同的貧困。
我們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須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找到一個合適的路徑與方法。對此,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1]這其中包含了三點內容:第一,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絕不允許貧富差距擴大化;第三,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是致富的正當途徑,完全當然被允許。由此可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只是作為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這一手段必須服從于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的是帶動更多人致富,而不是通過改革產生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然而,任何政策都有其時代特征和功能局限。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擺脫貧困、打破平均,片面強調先富,甚至于發展為先富中心,對共富則冷淡乃至漠視,最終導致了以物化為中心的唯GDP論。先富階級的主流話語變成了市場邏輯,他們提倡理性和個性,計算投入產出比,強調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是,我們必須堅定地認識到社會主義中國在當前的富裕政策合法性的邏輯必然是:走出偏向先富的歷史傾向,走向實施共富的歷史必需,以共富代替先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時代選擇。
(四)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同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實現資本家利潤的增長,保護人民的私人財產不受任何侵犯。但是以贏利為唯一目的的資本被商品化后,就會產生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這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體制的制度性缺陷。而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則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一種發展手段,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根本的區別。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已經整整走過了21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健全,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確實已經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下一步,就不能只是繼續保持少部分人繼續富裕的狀態,而是必須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二、再出發——擔起新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歷史總在無聲無息中改變,并不會有驚雷般巨響,也聽不到一聲啜泣,中國的社會格局正在利益博弈中改變,這是一個社會階層重塑的過程,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生態。而這改變,似乎并沒有完全朝著希望的方向駛去。某些創富熱情正異化成金錢至上,市儈主義沖擊著一切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傳統價值資源;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呈現犬儒化傾向,一些人不再關心中國將向何處去,他們對政治生活的熱忱、對民族的責任感隱匿了。留存歷史感的中國人漸成少數,人們轉向生活和經濟領域,為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尋找寄托。
在鄧小平第二次南巡時,他對發展起來后的中國可能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有過一些設想,但他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后來人。當改革的風帆正朝最深處駛去時,我們不能回頭,更不能在前進的茫茫汪洋中迷失方向。現在,重提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啟動新一輪改革,重整航向,是對偉大舵手鄧小平最好的紀念,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好的注解。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冷溶,王作玲.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