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三課堂是提升高職院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載體。德育三課堂即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社會實踐活動和網絡德育,其中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德育第一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是德育第二課堂,網絡德育是德育第三課堂。該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學生等主體的共同參與,在遵循教育性與愉悅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的原則下,從課堂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學校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三個方面著手,把三個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德育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實踐是提升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積極加大德育實踐力度,創建德育實踐平臺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職責。高職院校德育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德育實踐主體上來說,它需要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等德育實踐主體、課外德育活動等活動載體以及以“大學生在線”為主要媒介的網絡德育實踐活動的共同參與。因此,構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虛擬空間的立體德育實踐三課堂,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實踐搭建重要平臺,虛實結合,取長補短,確保德育實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課堂的內涵
為切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高職院校德育需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和生活實際出發,抓好德育“三個課堂”,對學生進行“專業+素質”全方位、多角度的訓練和培養。
德育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訓練。此課堂需兩課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共同參與,充分調動師生共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內的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標一致,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則會對學生的成長起積極推動作用。反之,則會阻礙學生自身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構建以“兩課”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為主體,合作共建,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教學第一課堂是客觀環境所必需的。第一課堂是基礎,也是核心。在第一課堂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理論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師都要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感興趣,樂于接受的課堂活動,切實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課堂即學生在校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校內實踐可以是科技發明、勤工助學、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代理班主任等教學管理過程的參與;校外實踐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實習單位的頂崗實習和寒暑假的社會實踐。第二課堂需要校內指導教師和實習單位指導師傅的大力參與。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強化,是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第一課堂中所習得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學生養成實踐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它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增長知識、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和強化社會責任感。第二課堂豐富了高職院校的德育載體,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
德育第三課堂是以“大學生在線”為主要媒介的網絡德育。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間日益社會化和開放性。目前,網絡生活逐漸成為大學生重要的課余生活。為了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強化網絡德育的積極效應,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教育部、團中央共建的“大學在線”頻道為契機,構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課堂。第三課堂的內容應該貼近學生、貼近校園、貼近生活,應該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為學生們提供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從而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能力和全球視野的優秀職業生。我們每一個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老師、兩課教師以及心理咨詢老師都應該建設自己的微博和學生在網上進行互動和交流,以他們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較高的文化修養來引導和影響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精神輻射作用。
德育“三個課堂”中,第一課堂是關鍵,第二課堂是補充,第三課堂是提高,三課堂應該有機結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課堂的構建原則
德育三課堂是彼此聯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好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校外指導老師四者之間的關系。學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務的,教師和校外指導師傅是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技能,提升學生身心素質的,學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務的對象。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拋棄官僚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教育性與愉悅性相結合,體現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德育的價值歸宿。我國著名學者楊叔子說:“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記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實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歸宿點,以人貫穿于各個方面及其始終,何況是直接培養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學生訴求,維護學生利益,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在德育三課堂的構建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需求,開展全方位服務,認真做好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幫助學生主動認識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則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根據學生和學院的具體情況,做出積極正確的分析和評判,始終把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意識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放在首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愉悅性原則是指在德育三課堂構建和實施過程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接受教育。構建德育三課堂的過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靈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悅性充分結合起來,體現以人為本,從而確保德育“三課堂”互動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系統性主要強調的是德育三課堂是一個含有三個層次內容的理論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注重整體推進,缺一不可。層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課堂各方面內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點,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是大學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所以,德育工作者認真組織德育第一課堂是客觀需要的。第一課堂教學內容既要豐富多彩又要使學生樂于接受、既要多樣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強化,是增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條件,創造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內校外實踐活動,拓展高職院校大學生到實踐中認識社會以及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課堂之余,教育工作者還必須要切實加強第三課堂的構建。隨著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網絡生活逐漸成為大學生重要的課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強化網絡德育的積極效應才有可能克服網絡的消極影響。
堅持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綜合影響”和有“漸次發展”的規律,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滲透到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理論教育和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綜合作用;同時要注意把握適情、適時、適度的原則,根據大學生的認知需要和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進行。
三、德育三課堂的構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一支優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隊伍做好構建德育“三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組織保證。師資隊伍的建設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加強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教師是第一課堂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的態度和期望都會對教學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德育理論課老師通過課堂發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負責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課老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發揮智育過程的德育功能,其言傳身教對高職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師的素質對整個德育三課堂效果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在第二、三課堂方面富有經驗的老師。第二、三課堂活動的組織與設計的完美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習和活動開展的效果。為達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需要重視既懂專業又懂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比如可以引進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老師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課堂量化考核體系
每個人都有一種惰性,尤其是處于關鍵成長期,具有貪玩、易迷茫、對學習興趣不大的高職院校學生惰性在其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所以,為了督促學生自覺認真地參與到德育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建設中,保證這兩個課堂順利開展并達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體系是必需的。學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關鍵在于日常考核資料的積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學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質教育工作,制定班級日志考核、周會制度考核、學期考評、學年鑒定等制度。在具體的量化考核體系中,將考核結果與綜合考評掛鉤,比如納入到獎學金、推優的評定中去。考核體系中要能夠真實反映出每位學生參加第二、第三課堂活動的次數、效果和態度。根據平時的記錄,最終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一個綜合評價。
(三)“三課堂”的開展要體現系統化、多元化、市場化
德育“三課堂”是有機的整體,其效果的切實提高要體現“四化”。一是系統化。系統化就是要求三個課堂要把預期傳授的知識教育系統化、素質教育系統化,通過不同課堂的訓練,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形成運用理論透過現象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能力,同時,使他們在實踐中關注民生、增長才干,明確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謂多元化就是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教學載體和社會實踐形式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三是市場化,即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要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出滿足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學生。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學校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調整、設置專業和開設相應課程,比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發展指導以及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等課程;要求教師要根據社會變化,進行知識更新,站在知識的最前沿,了解企業和社會需求,并具有實踐技能和人文素養;要求學生密切關注本專業或將欲從事行業的發展,有重點地訓練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課堂精品課程。德育理論課肩負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任,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應全面推進課程改革與建設,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德育理論課社會實踐基地群;站在知識的最前沿,根據社會變化和學生成長規律,安排課程;緊密聯系國際國內形勢,敢于觸及焦點,不回避難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養。
與此同時,德育工作者還必須要把軍事理論課、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心理素質教育課、生命安全教育課納入德育課的范圍,納入教學計劃,從課堂陣地的保證上加強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應該用國防大學的標準組織軍事理論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國防觀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為新生入學第一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確保人人都能選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把就業指導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作為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通過建設完善德育課程體系,打造德育精品課程,為學生發展成長提供幫助,切實提高德育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組織德育第二課堂精品活動。理論聯系社會實踐是德育的內在要求。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實踐已經成為育人的重要手段。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德育教學提供了鮮活的資料、案例和素材。社會實踐能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增強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第二課堂以其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吸引著廣大學生。德育工作者應該整體規劃,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環節,納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組織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動,為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走入社會這個德育的大課堂創造條件。
德育工作者應該指導組織學生進行緊扣時代主旋律、結合個人專業情況、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的實踐項目,比如,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科技創新、暑假三下鄉等活動。德育理論骨干教師擔任各基層黨團組織的指導教師,深入到黨、團支部、學生班級、學生業余黨校、團校、各理論性學生社團組織,指導幫助他們開展活動、解疑釋惑、提高水平。輔導員和學生社團指導教師作為第二課堂的師資骨干,兩個課堂、兩支力量共同組織第二課堂精品課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強第二課堂的生命力。
第三,搶占德育第三課堂新陣地。互聯網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隱蔽性強的傳遞特點決定了其影響具有廣泛性、靈敏性和超時空性,成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陣地。微博、微信、手機報、QQ群、短信平臺等網絡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傳播、交換方式,也是我們德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的新陣地。
在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進行德育時,德育工作者應該做到三點:一是主動接受、主動研究。對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臺等網絡新媒體,我們應該主動接受、主動研究,經常與學生進行微博、微信互動,使這些新媒體成為德育工作者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第二是組合使用,揚長避短。微博、微信、手機報、QQ群、短信平臺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德育工作者應該組合運用各種網絡新媒體,揚長避短,產生聚合效應。三是及時掌控,趨利避害。對于QQ群、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德育工作者應該認真關注、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發現不利于民族團結和校園穩定的問題及時疏導處理,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感情。總之,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把握規律性、提高預見性、增強自覺性、注重實效性,主動搶占德育第三課堂新陣地。
參考文獻:
[1]姚潔,祝志勇.高職院校一二課堂對接實踐技能活動組織設計研究[J].科技傳播,2010(6).
[2]夏家莉,劉細發,黃茂軍.三課堂聯動的教學體系構建與管理模式探索[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11).
[3]蔡紅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個課堂實現高校德育工作有機對接[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11).
[4]徐建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