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論述個體性的三種類型,進而引出這三種類型的個體性帶來的不同個體間的三種類型的隔離,并提出了人們彌補三種類型的隔離方法。還分析了個體間關系的類型,并提出了為建立或保持互惠關系而需要做的關于溝通的工作以及溝通本身的局限性。最后得出了個體性決定了人們之間存在著無法完全彌合的縫隙這一結論。
關鍵詞:個體性;主體;隔離;溝通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25-02
一、個體性
本文所說的個體性是指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所具有的獨體性。這種獨體性使不同的個體之間相互隔離,無法實現絕對的貫通。個體性包括三種類型:需求滿足的個體性、內心世界的個體性、行為軌跡的個體性。
1.需求滿足的個體性。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每個人都要不斷從外界攝取一定的物質資料。由于個體的獨體性,物質資料只能以個體為單位進行消費。比如,現在有甲乙兩個人,只有一個饅頭。甲吃了,乙就沒得吃;乙吃了,甲就沒得吃。如果將饅頭分開吃,一方多吃了,另一方就得少吃。一方吃飽了,只能解決自己的饑餓問題,卻不能解決對方的饑餓問題。
2.內心世界的個體性。一個人心里在想什么,對某人某事是何態度,只有自己清楚。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其真實想法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別人無法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其內心世界。
3.行為軌跡的個體性。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始終存在于另一個人的視野里面,都會在某些時段出現缺場。所以,每個人所看到的都只是別人行為軌跡的片段,而看不到別人的所有行為。
二、個體性帶來的不同個體之間的三種隔離
1.需求隔離。需求滿足的個體性造成個體間的需求隔離。所謂需求隔離是指某一個體獲得滿足其需求的東西時,其他個體的需求不能獲得滿足。需求隔離的存在使人們在某一事物的所有權上出現了你我之分。
2.天然隔離。內心世界的個體性造成了個體間的天然隔離。兩個人即便是面對面,天天生活在一起,也很難了解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等俗語就是對個體間的天然隔離的描述。
3.物理隔離。行為軌跡的個體性來自于時間和空間等物理條件的阻隔。從時間方面看,任何人都無法直接看到其生前死后的人的行為軌跡。從空間方面看,即便是和自己生活在同一時段的人,受空間的阻隔,自己也無法直接看到其的行為軌跡。
三、彌補三種隔離的方法
1.對需求隔離的彌補辦法。任何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都必須不斷從外界獲得需求物。所以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需求物是人們普遍需求的,是具有通用價值的。需求隔離隱含了個體間爭奪共同目標的可能性。為了減少個體間的需求沖突,人們發展出了超越通用價值的價值。比如,生存對人們來說具有通用價值,除了活得極為痛苦的人之外,人們大都是求生避死的。如果人人都只知道求生避死,那么在面臨共同災難時,就會自顧自己,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所以,孔子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生存這一通用價值之上又發展出了更高的價值——“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而孟子在生存這一通用價值之上發展出了更高的價值——“義”。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如果人們能夠把孔孟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加以內化而成為仁人義士,那么人們之間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需求沖突了。
2.對天然隔離的彌補辦法。人們要想實現面對面的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必須借助于有著共同定義的符號。長期的共同生活使人們慢慢懂得用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意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一群體的通用語言。如果聲音和想法之間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對應,人們就可以通過語音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通過對方的語音來了解對方的想法,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然隔離。我們常說:“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溝通的橋梁”就是看到了語言在彌補個體間的天然隔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對物理隔離的彌補辦法。語言(這里指的是聲音形式的語言)在彌補天然隔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人們之間除了天然隔離還存在著物理隔離。時間上,聲音是隨時間流逝的,無法長久保存。空間上,聲音只能延伸到十分有限的范圍。為了突破物理隔離,人們發明了文字。有了文字之后,人們就能通過文字了解別人前一段時間的思想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的隔離。通過文字,不同地區的人們還可以進行書信往來,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空間的隔離。近代以來,許多發明創造在彌補人與人之間的物理隔離方面發揮了巨大功效。比如,留聲機可以突破時間的隔離,而電話可以突破空間的隔離。
四、個體間利益關系的類型
不同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對立關系、無涉關系、互惠關系。
1.對立關系。對立關系是不同個體為了爭奪某一目標而相互抑制甚至互相摧毀的關系。對立關系往往發生在不同個體共同追求某一稀缺資源時。對于一群餓了幾天的人來說,一個饅頭就足以讓這些人爭得頭破血流。只要不同個體都想得到某一稀缺物,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有可能對立化。
2.無涉關系。如果一個人的需求的滿足不受其他人的影響,而他自己也不會影響其他人的需求的滿足。這時這個人與其他人就不存在利益上的關系。當兩個人彼此沒有利益關系時,我們可以認為這兩個人具有無涉關系。具有無涉關系的兩個人就像是兩條平行線,各自有各自的軌跡,但卻沒有交點。
3.互惠關系。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一個人往往很難僅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自己所需的所有需求物。所以,不同的人們在追求各自所需的需求物的過程中就容易形成互惠關系。比如,人們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往往需要各種類型的需求物,然而自己所能生產的需求物的種類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一個人僅僅靠自己的生產,不能滿足其對各種類型需求物的需求。人們在追求各自所需的需求物的過程中,發現對方能夠生產自己所追求的需求物,而自己也能生產對方所追求的需求物。雙方各自只需專門生產某一種需求物,然后將部分需求物相互交換,各自的不同類型的需求就都能獲得滿足了。在互惠關系下,不同人們雖然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但是各方卻能夠實現互惠互利、各得其所。
五、溝通不同的主體
除了需求沖突造成的對立關系外,需求一致的人們之間可以建立起互惠關系。但是不同主體受天然隔離和物理隔離的影響要想建立起這些關系必須進行溝通。進行雙方的需求分析后發現雙方具有一致需求,才能決定和對方溝通。而實現溝通需要建立溝通的渠道。為了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還需要廣拓溝通的渠道。此外,順利的溝通還有賴于統一的溝通媒介。
1.正確的利益分析。溝通的前提是不同人們之間有共同利益的結合點。利益上完全對立的兩個主體之間是不需要溝通的。所以,在國際上,只有具有共同利益的國家之間才會建立外交關系。外交辭令是用來溝通不同主體的,好的外交辭令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主體之間的共同需求,實現聯合行動,最終謀取共同利益。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蘇秦之所以能造成六國的聯合,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就是因為蘇秦發現了六國之間休戚與共的利益關系,從而說服六國國君實現“合縱”以共同對付秦國。
2.建立溝通的渠道。不同主體之間有一致需求的情況下,應該致力于建立溝通的渠道。漢武帝時期,漢朝北部邊境經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擾。匈奴人不僅僅侵擾漢朝,還侵略西域的一些國家。所以在匈奴問題上,漢和西域的一些國家具有共同的需要。張騫出使西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建立漢朝溝通西域諸國的渠道,使之能和漢朝一起對付匈奴。
3.廣拓溝通的渠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條件一旦變化事物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溝通亦是如此。溝通的前提是溝通渠道的暢通。溝通渠道在沒有東西阻擋時是暢通的。而渠道一旦被堵塞,不同主體就會從溝通走向隔絕。為了避免僅有的溝通渠道被堵塞,人們應該多開辟幾條溝通渠道,保證在某一或者某些渠道被堵塞時,溝通也能順利進行。
4.統一溝通的媒介。溝通的媒介就是不同主體共同約定的一系列代表一定意義的符號,通過這些符號不同個體可以表達自己的主觀意義并理解對方的主觀意義。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溝通媒介就是語言。然而,不同地域的人們使用的語言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溝通的正常進行。所以,為了減少人們之間的溝通障礙,統一溝通的媒介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統一文字和推廣普通話就是為了統一溝通的媒介,因為只有采取統一的溝通媒介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同地域人們的溝通障礙。
六、溝通的局限性
1.溝通調節功能的局限性。溝通只能在有一致需求的人們之間發揮調節功能。對于需求完全對立的兩個人來說,溝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溝通在解決人們之間的需求沖突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溝通渠道的局限性。溝通渠道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溝通渠道的永久暢通是無法被保證的。溝通渠道隨時可能因為某些突發原因而出現堵塞,從而使溝通無法實現。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的溝通渠道,但是任何溝通的渠道都無法完全保證不被堵塞。
3.溝通媒介的局限性。如果個體間可以心靈相通,語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個體間的天然隔離決定了心靈相通是無法實現的,也即個體間無法實現直接的相通。所以,個體間的一切溝通都只是間接的溝通,都只是對天然隔離的彌補手段。一切溝通都需要依憑一定的溝通媒介。溝通媒介作為一種符號,只是意義的象征,而不是意義本身,在意義—符號—意義的轉化過程中,不同主體對符號代表的意義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決定了溝通媒介是有局限的工具,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3]
七、小結
個體性的三種形式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三種隔離。個體性是人們之間的沖突、隔膜的起始點。雖然除了對立關系外,人們之間還存在著無涉關系,甚至有可能通過溝通建立起互惠關系,但是溝通本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建立起來的互惠關系也是不穩定的,有時甚至是充滿危機的。個體性決定了人們之間存在著永遠無法完全彌合的縫隙。
參考文獻:
[1]溫夢.論語通譯[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