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文獻綜述法對相對剝奪感的概念、相對剝奪感的產生、影響因素、應對方式等方面的探討,綜述了近年來我國相對剝奪感研究的現狀,以期引起人們重視相對剝奪感對個人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的影響,使人們對這一研究領域進行廣泛的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相對剝奪感;文獻綜述;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67-02
相對剝奪感是一種群體心理,普遍存在于每一個群體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不平衡的現象容易引起相對剝奪感的產生。中國社會現在正處于改革開放的轉型期,在社會格局的發展之中,不同群體之間容易產生差距,導致人們的相對剝奪感較強,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心理的剝奪感的狀況。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討當前的主要研究,綜述其有價值的部分,為進一步發展相對剝奪理論奠定基礎。
一、相對剝奪感的概念
相對剝奪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弗提出。他認為相對剝奪感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狀態,此種心態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將自己的命運與那些既和自己的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體做反向的比較。社會心理學家莫頓則直接使用參照群體理論來解釋相對剝奪感,即關鍵是人們將哪一個群體視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同哪一個群體比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古爾認為相對剝奪感是行動者對價值期待和價值能力不一致的認知。可見,剝奪感是被剝奪的個體或群體在主觀心理上的感受,這種剝奪感來自于與參照個體或群體的選擇即參照對象[1]。相對剝奪感是一種心理概念,又包括幾個維度,從比較對象上來看,主要分為以他人為比較的橫向相對剝奪感和縱向相對剝奪感,從內容上分為兩方面,物質相對剝奪感和非物質相對剝奪感。
關于相對剝奪感,馬克思也有過形象的論述。馬克思曾打過這樣一個比喻,當大家坐在茅屋里時,并未察覺生活怎樣困苦,但是當茅屋旁邊出現了宮殿,就會反襯出茅屋的簡陋與寒酸,再坐在茅屋里面就會感到不堪忍受了[2]。可見,相對剝奪感是一個群體對于另一個群體而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相對剝奪的諸多定義表明,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相對剝奪感產生于個人或群體與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比較之中;其次,是某一個個體或群體縱向的自我比較的結果[3]。參照群體是個人或群體產生相對剝奪感的重要原因。在當前的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在不同參照群體之間的比較,尤其是某些特定的群體。
二、相對剝奪感的后果分析
(一)相對剝奪感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
相對剝奪感作為一種群體心理,它是一個群體中的個體相對于另一個群體而產生的主觀感受,長時間的較強的相對剝奪感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嚴重,導致個體的人格異化、主體價值迷失以及非道德化的產生,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從而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二)相對剝奪感可能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
社會是由不同群體構成,而群體又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中存在著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會引發不同群體之間的平衡,從而引起社會的動亂。社會的構成決定了相對剝奪感的存在,如何使得相對剝奪感降低,提升底層人們主觀滿意度,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三)相對剝奪感影響組織團結和工作效率
李漢林等通過對滿意度和相對剝奪感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單位成員在資源獲取和支配、收入差距及地位等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滿意度和相對剝奪感進而影響其行為。在資源獲取和支配、收入差距及地位等方面處于弱勢的人,其相對剝奪感比較強,采取依賴性行為和非制度化途徑的傾向或可能性也比較大,進而影響組織團結[4]。因此,對于一個群體而言,相對剝奪感會影響其團結和群體的效率。
三、相對剝奪感的影響因素
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或群體的相對剝奪感達到一定的強度時,則會產生不利于個體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后果,因此我們對影響相對剝奪感的因素要做深入的探討。目前,國內相對剝奪感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探討了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個體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個體自身因素
1.認知偏差
普遍認為,個體的認知偏差會影響相對剝奪感的增強。在對待社會現象中,存在認知偏差的個體往往只看到不好的方面,對于其他群體采取敵視或詆毀的態度,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他的相對剝奪感。有研究指出,存在認知偏差的人,不僅在相對剝奪感上表現很明顯,而且在其他心理狀態上也往往與他人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為他們疏導,改變他們不正確的認知觀念。
2.價值沖突
在社會中,由于不同的群體的社會價值不同,其個體的價值觀也不同,從而影響個體的相對剝奪感的強度。在對城市居民的研究中,大多學者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城市居民之所以有較高的相對剝奪感,往往與價值沖突有關。城市居民多選擇高層次社會群體來比較,這是他們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因素
在綜述相關的研究資料中,可看出處于社會中不公平的一方的剝奪感較為強烈。社會正在發展當中,難免會出現對某些群體不公平的現象,從而使該群體感覺到了相對剝奪。在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相對剝奪感往往受某些特殊的因素的影響。在城鄉之間,文化上和經濟上的差別,容易使居住在農村的居民產生相對剝奪感,其體驗不同,從而導致相對剝奪感的強度增強。我們應該注意強調城鄉發展的協調,重視人們在對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心態。
四、疏導和調適
國內近十年才開始研究相對剝奪感,且大多只注重某些群體的現狀,在疏導和調適方面還有欠缺,而相對剝奪感的影響卻又有其不好的后果,這就要求我們對相對剝奪感較強的群體進行防范和化解,因而需要一些既有利于個體健康發展,也有利于社會良性運行的疏導對策,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相對剝奪感的疏導和調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方面,一個是自我調適。
(一)推進社會的和諧、公平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讓他們體驗到社會的公平和溫暖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發揮更大的才能。社會是個體的集合,社會的良性運行離不開個體的健康發展,從某種角度而言,個體的非正常成長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社會管理主體的政府要置頂社會激勵政策,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達到平衡;加強群眾組織、社區組織和文化建設上的工作,給予提供心理上的疏導,營造公平、和諧、溫馨的社會氛圍。
(二)個體心理的自我調適
在自我調適方面,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認知取向,對于社會上的各種現象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接受,選取合適的參照群體,這有利于個體的更好發展。個體在心理上的自我調適過程中,應該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在以符合社會利益為前提下來考慮自身的利益。
五、評價與展望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對相對剝奪感的研究才開始發展,相對于西方來說,國內研究面窄,深度不夠,且不少研究未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不少的進展,但還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缺陷和不足,如涉及跨文化的研究比較少,本土化相對剝奪感測量工具的編制與應用還比較少,特殊群體的相對剝奪感研究較少,這些應該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一)相對剝奪感的跨文化和跨區域研究
目前,國內大多數相對剝奪感研究往往是在某一種文化背景或某些特定地區下進行的,甚至是集中在一個民族(絕大部分研究對象是漢族),而相對剝奪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區下的比較研究則較少。不同地區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決定了要全面地研究相對剝奪感的難度較大,這往往也是很多學者不想深入研究的原因。
未來的研究可以加大相對剝奪感跨文化研究的比較范圍,這樣可以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對剝奪感的差異,為相對剝奪感的咨詢與輔導提供理論基礎。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深入研究:通過量化方式研究不同文化模式與相對剝奪感之間的作用機制;比較不同地區的相同群體相對剝奪感的差異;探究群體與個人相對剝奪感的關系等。
(二)特殊群體的相對剝奪感研究
相對剝奪感達到一定的強度,將會引起有害的后果。當今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當前有新的群體出現,這是我們在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注意到的。現今國內對留守兒童、某些特殊職位的工人的相對剝奪感研究甚少,給予關注比較多的是農民工和城市居民相對剝奪感的研究,這些新興的弱勢群體,更需要我們心理學者提供更多的關注。
(三)相對剝奪感研究的量化
國內相對剝奪感的研究發展晚,很多理論都是沿用西方的研究結果,并且其研究工具往往是自編的問卷,其在量化方面及推廣方面存在著不足。由于目前在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測量工具,這也就決定了研究結果沒法進行比較,這就要求我們研究者們提出適當的理論,編制信度好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以利于相對剝奪感研究的量化和概括化。
國內相對剝奪感的研究有不少進展,當然也存在許多的不足,期望更多的學者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做研究,對我國相對剝奪感做更深入系統的研究,了解不同群體的相對剝奪感,為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俊.相對剝奪理論的價值論視角[J].學海,2005,(4):175-17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3]李長健,陳占江.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會成因及其控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6):145-149.
[4]李漢林,魏欽恭,張彥.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結構緊張[J].中國社會科學,2010,(2):1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