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農民的培育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視點,不僅要從理論上繼續完善新型農民培育的內涵和外延,還要在實踐中把新型農民的培訓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不斷創新培訓方式,豐富培訓內容。筆者從淺析新型農民的內涵出發,重點闡述了我國新型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培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新型農民;農民培訓;必要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87-02
一、新型農民的內涵
為了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造就新時代的新型農民,政府采取了諸多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綱要》)中提出的新型農民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這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政府對新時期農民的要求。
(一)新型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知識技能型農民
作為新型農民,必須有文化,這就是指新型農民不僅應該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懂技術是指作為新型農民應該能夠掌握先進的務農技能、勞動力就業技能和實用專門技能等專項技能,對現代農業科技應該具有較強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農業科技成果只有被農民所充分掌握和利用,才能使更多的農民適應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發展的要求,才能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會經營是指作為新型農民應該掌握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善于從事經營種植業、畜牧業等農業產業及非農產業。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民必須了解與掌握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營銷管理和信息知識等,才能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的經營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進行集約化生產,才能實現致富的目標。
(二)思想道德素質高的文明型農民
思想道德素質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人的進步程度和文明狀態。新型農民不但要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政策方針、積極捍衛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還要知悉自己的合法權利,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更要能夠克服墨守成規、安于現狀以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保守觀念,樹立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等現代的思想觀念。
二、我國新型農民培育中的問題
(一)農村的整體基礎薄弱
首先,是農民自身問題。中國農民政治素質普遍偏低,民主法制意識淡薄。長期形成的封建保守的小農意識、重血親的宗族意識以及其他的封建思想觀念和傳統習慣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另外,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與城市相差3年,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1]。可見,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偏低是不爭的事實。缺乏必要文化水平的農民只能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勞動,很難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更談不上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創造更多的價值。
其次,培訓新型農民的基礎設施比較缺乏。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關于新型農民培訓的政策,有關部門也推出了種種培訓新型農民的項目,但大多數項目因經費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農村基層教育培訓設施缺乏的局面依然沒有大的改變,很多偏遠農村基本沒有培訓設施,部分地區雖開展了一些培訓項目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再次,高素質和高技能農民工嚴重短缺。承載著農村發展重任的農民群體,由于整體文化程度不高,加之農民學習能力不強,其對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學習、應用能力較弱。而近年來各地在不斷推進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增收的富民工程,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大多是青壯年,其中占絕大比重的是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青年男性勞動力,使得留守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多是老弱婦孺。缺乏高素質和高技能農業勞動力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農村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方式過于單一
1.資金短缺是困擾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近年來,我國政府為解決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短缺問題做出了較大努力,如,2005年底,國務院出臺了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從2007年開始,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實行全部免收學雜費等。但是,受幾十年來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欠賬”影響,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投資不足、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公的現象依然很嚴峻。我國每年的教育經費投入占當年GDP的比例較低,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為4%,而我國一直徘徊在2.5%左右,近年雖然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國家每年教育經費幾乎全部用于城市,占人口70%的農村教育只得到8%的中央財政支持,其中用于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2]。另外,農村文化設施也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投入巨資興辦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家園等設施,但畢竟點多面廣,大部分農村仍然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動設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難以提升。
2.培訓方式過于整齊劃一。沒有對培訓對象進行分類,大而化之,不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點,也不考慮其文化程度、技術需求的不同,對農村種養殖能手、農村經紀人、農技能手和經營管理人才與普通農民都采用同一個模式進行培訓,使得培訓供求錯位,難以受到農民歡迎,難以形成培養學習聯動互動、跟蹤反饋機制。一些地方考慮到培訓經費,培訓項目多是采用老師課堂講授的形式,沒有理論聯系實踐,這樣的技能培訓由于重培訓、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所以培訓流于形式。
(三)培訓機制不健全,資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國培養新型農民的任務是由各地各級有關部門負責,遠沒有形成全國統一、有序、高效的專業機構和網絡,政府也沒有制定出臺農民培訓方面的法律法規或其他的規范性文件,農民培訓方面法律的缺位,也加大了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管理難度。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揮,各地新型農民培訓在混亂中進行,甚至出現了重復培訓或空白培訓的現象,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因而,必須打破農民培訓的各自為政和資源分割的局面,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切實提高農民培訓的效率。
三、新型農民培育的思路與途徑
(一)培育的理論路徑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離不開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因此,必須從過去只重視農村勞動力的數量轉變為重視農村勞動力的質量方面,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從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推動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幾代領導集體對農民問題都很重視,如毛澤東同志率先認識到農民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同志也提出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就是普及農村基礎教育,江澤民同志則多次強調要努力提高農民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指出要在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和農村成人教育,并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為農村培養出大量急需的初中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胡錦濤同志也非常重視農民教育問題,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更是重視農民問題,他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我當過農民”,其真正內涵就是“決不能拋棄農民”,“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培育的實踐途徑
第一,全面合理規劃農村教育改革,完善農村教育體系,更快更好地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提高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文化素質。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既是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的根本舉措,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為此,應加大對農村各類教育事業的全面投入,全面提高農村整體教育水平。首先,可以直接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等法規或政策,以農村基礎教育項目等民生工程等形式加大教育部門的財政投入,同時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減免等經濟杠桿,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基礎教育,逐步形成以國家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格局,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另外,還要整合各類農民的教育培訓資源,確定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的任務和工作重點,明確工作職責和實施途徑,豐富培訓內容和方式,提高培訓工作的效率,從而完善農業教育體系。
第二,提高新型農民的科技素質必須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培訓農民要因人制宜,有針對性地培訓。農民科技水平和科技需求不同,必須進行分類科技指導。另外,農民工技能培訓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培訓形式也要靈活多樣。
第三,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隨著農村信息體系建設的全面發展,農村地區很快地實現了“三通”即“公路村村通、電通、電話通”,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利用互聯網打造一條更為主動的信息渠道,讓廣大農民能夠更直接更方便地獲得信息。
第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首先,政府必須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在思想建設上,要深入開展文明村、文明戶評選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調動農民群眾,形成科學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道德建設上,政府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其次,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加強文化建設,培養新型農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相對閉塞的局面,在加強教育和引導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再次,加強農村基層政治民主建設,提高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除此之外,農村醫療條件長期以來都處于一個較低水平,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不利于農業生產力的有效發揮。因而真正實現農民有病可醫,有病敢醫,有病能醫,將會為國家工業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總之,新型農民的培育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視點,不僅要從理論上繼續完善新型農民培育的內涵和外延,還要在實踐中把新型農民的培訓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不斷創新培訓方式,豐富培訓內容。
參考文獻:
[1]柯炳生,陳華寧.對培養新型農民的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4).
[2]壽繼國.我國農民受教育權現狀及其保障問題探析[J].理論學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