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在校大學生中女生群體人數的迅速增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作為現代知識女性的女大學生,面對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競爭,必然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針對當前女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新路,期望能有助于女大學生健康成才。
關鍵詞: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89-02
近年來,隨著在校大學生中女生群體人數的迅速增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因心理疾病、心理障礙引發的休學、退學、輕生、犯罪等事件時有發生。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壓力的沖擊下,在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的時候,很多女大學生都感到迷茫彷徨。心智的不成熟使得她們在困難面前退縮,造成一系列心理問題。在社會轉型期的女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較之以前更為復雜,承受著更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對著更多的心理困擾。因此,加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一、社會轉型期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正處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發生的變化復雜而深刻,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盡快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是我國高校德育工作必須要研究和解決的新問題。
面對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激蕩,及價值觀的變化,較之男大學生,女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在她們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上會面臨著更多的困境和阻礙。這就意味著加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是在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而女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的弱點又使她們抗干擾能力相比較差。她們過分關注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與議論,較容易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意見或者是情緒,一點點小事情就會造成她們的情緒波動。這必然導致女大學生在意志方面的某些品質缺陷,也使得她們的成就動機容易發生動搖,缺乏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精神,影響她們在事業上的追求,其自身的潛能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導致她們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作為人才儲備的女大學生,加強她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幫助樹立她們的自強、自立、自信,對挖掘她們的潛能,把她們培育成全面發展,能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棟梁,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轉型期女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分析
女大學生較之男大學生在心理健康問題上比較特殊,困擾女大學生最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第一,對未來信心不足,成就意識不強。女大學生在成才與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比男大學生面臨更多困難與障礙。社會的偏見造成有些女大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定式,表現出自我評價低、缺乏信心、不敢面對現實與未來的自卑感。信心不足則會帶來成就意識薄弱。第二,嫉妒和虛榮心理的存在。嫉妒之心由自卑而生。在比較中,女大學生發現別人某個方面優于自己,而自己又自認為無能力趕上別人,便出現嫉妒心理。虛榮心理也是由自卑而起的。從人際關系的角度說,當人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別人的看法,從眾心理就會強化,導致虛榮心理產生。部分女大學生因虛榮心理,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實際的東西。第三,戀愛心理問題。大學生的戀愛受多種因素制約,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挫折是在所難免的。諸多戀愛心理挫折對大學生的心理承受是一種考驗,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尤其是對女大學生而言,戀愛挫折承受能力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影響的。第四,學習心理問題。學習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果不佳等引起的心理困惑。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各種因素產生的心理壓力,過度焦慮導致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從以上看,困擾女大學生的重要刺激源就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知識的缺乏以及人際交往技巧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女大學生自身情緒及情感具內隱性,又加大了人們了解她們內心世界的困難。究其原因,第一,當代女大學生多為獨生女,通常有“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我行我素,為人處世、言談舉止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非獨生女的大學生,姊妹多,由于家庭貧困或者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從而極易產生孤獨、苦悶和自卑的情緒,自尊心也會受到創傷。第二,女大學生失去了在中學時代作為佼佼者的優越感,這使得她們開始懷疑、否定自己,產生自卑感,因而不愿向他人敞開心扉。第三,現代女大學生有較強的個性,存在不服輸的心理,不易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充滿了猜疑與嫉妒,導致人際關系危機。
總體而言,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特點是以自我為核心,難于悅納自己、人際關系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波動大、敏感,注意力內投,形成各種心理障礙。要幫助女大學生們有效克服上面所說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加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她們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引導女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女大學生們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能夠清醒地認識周遭的環境和自己前進的方向。
三、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議與對策
在校期間是女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一個健全的人,不僅要道德高尚,知識豐富,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針對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以下幾點著手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進行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輔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不了解自己造成的。女大學生常常把他人評價作為標準,過多關注自己是否符合別人的評價標準,而健康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獨立于他人評價,能夠基于個人經驗完成對現實自我的客觀評價和認識。開展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引導女大學生對個人有正確的估價,既不能自輕自賤、自慚自卑,也不能自驕自傲,自我中心。具體來說,應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幫助女大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樹立正確的理想,有理想才有行動的動力;其次,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正面引導為主,其他方式為輔,全面深入開展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包括共產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誠實守信教育、艱苦創業精神教育等,尤其是以“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為核心的教育,使女大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結友誼,放開心胸,遠離狹隘,最終使每個女大學生都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心理咨詢與思想教育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對促進大學生成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師資和教育資源,建立一支穩定的心理咨詢隊伍,加強心理咨詢人員與女大學生之間的聯系,把心理咨詢工作廣泛地開展起來;另一方面應督促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加強學習心理咨詢知識,承擔起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的責任。兩者互相結合,有利于及時發現女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因學習困難、戀愛挫折、人際沖突等引起的心理問題,抓住時機給予及時疏導和治療,使他們分清女大學生中出現的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是思想道德問題還是心理健康問題,綜合解決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3.加強人際交往輔導
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階段,不僅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如何順暢地溝通。高??赏ㄟ^團體心理咨詢等方式,讓女大學生系統地掌握社會適應知識和人際交往的技巧,引導她們正確把握人際關系交往的方向和重點,有所選擇、有所控制、真情實意、取長補短,從而有效發揮人際交往在交流信息、溝通情感、聯結友誼、促進發展中,使女大學生能夠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4.強化正確的戀愛觀和職業觀輔導
在對女大學生愛情觀的引導上,核心是教育她們把學業放在首位,擺正愛情與學業的關系,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于談情說愛而放松了學習,更不能因為追求愛情迷失自我,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女大學生職業觀的指導上,高??梢酝ㄟ^有效的職業咨詢和具體的就業指導,幫助女大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盡快走出就業困難的境地。首先,學??梢酝ㄟ^各種講座,包括就業成功師姐的講座以及成功人士和創業指導的講座等,幫助女大學生認識到初次就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不能自暴自棄,懼怕和夸大挫折,應該保持冷靜,樹立自信,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最后付諸實施,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長起來,最終走向成功;其次,學校應積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開展實踐指導,幫助女大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更好地定位自我,鍛煉能力,了解社會現實和自我需求的差異,學會在社會要求和個人能力之間靈活和折中,更好地適應社會,最終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協調統一。
5.建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心理咨詢隊伍
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開展有序,但專門針對女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尚不多見。由于女生的特殊性,對女生的有些問題,特別是個別突出問題,必須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和個別教育,因為女生的自尊心強和害羞心理等原因,由男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有些問題會難以溝通,或者根本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有時甚至反倒給女學生造成某種精神上的壓力,這就要求大量兼職女生心理輔導員的存在。特別是女生人數較多的院系和學校,可以在高年級或研究生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較好的女學生,將她們發展成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女生心理輔導員。這些輔導員由于年齡與受教育的女大學生們相仿,所處的環境與受教育女大學生相似,彼此溝通起來就會更直接、更自然、更輕松,最重要的是更容易找出問題的突破口,有效解決女大學生心理上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鴻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龔海泉,張晉峰,張耀燦.20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德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偉東.論女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改進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張大均,郭成.探索教學心理規律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
[5]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6]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2).
[7]楊叔子.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N].羊城晚報,2002-12-29.
[8]樊富珉,王建中.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