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是學生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當代高職生是未來社會的重要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還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狀況復雜多變,缺乏穩定性。以自擬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為基礎,研究和探討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091-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經歷從精英型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高等職業教育在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上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有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的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切實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實踐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從而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以便有針對性地實施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為了更好地掌握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筆者歷時兩個學期,采用自擬調查表,在兩屆學生中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時間
2011級鐵工1—8班,發放問卷360份,收回356份(時間:2012年11月);2012級道橋1—4班,鐵管1—4班,發問卷310份,收回300份(時間:2013年5月)。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1.生活滿意度比較高。他們對自己大學生活的滿意程度比較高,調查顯示:有25%的人對生活滿意、73%的人對生活基本滿意,只有2%的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
2.他們多數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問及“上大學后最讓你煩心的事”時,只有3%的人選“和他人關系不和諧”這個選項,說明他們能與同學和諧相處。
3.他們多數有較穩定的情緒,善于進行自我調節。多數人遇到快樂的事能跟他人分享;遇到不快樂的事能冷靜處理,其次主動求助他人。有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周圍環境動態平衡的能力,是當今大學生趨于成熟的表現。
4.大多數學生意志健全、人格完整。問卷顯示有80.9%的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前途的態度是:盡力爭取明天的幸福。他們相信如果自己能正確計劃并努力工作,將來的家庭生活會比他們父母或親戚現在都好,因為在這個國家里,真正努力的人往往都能好起來。
(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當代大學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成長,親身感受到了先進與落后的碰撞、文明與愚昧的沖突、現代與傳統的矛盾,自身發展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帶來的諸多壓力,心理負荷越來越重,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1.高職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進入高職學習的學生,心理狀態可分兩類,一類平時學習成績較好,由于家庭原因或高考失利而進入高職學習,這些學生往往覺得自己很倒霉,容易產生“自己命不好,怎么努力也沒用”的心態,因而自卑;還有一類是在學習上不用功,在中學階段被歸為“差生”行列,進入高職也是不得已的選擇,這些學生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另一方面,學生自卑心理源自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偏見,這種偏見也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在同齡學生中屬于比較差的一類,進而對自身實力和未來前途產生懷疑。
2.很多學生有自我放棄心理。高職學生的主體是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最后一批錄取的學生以及“三校生”。他們是在心灰意冷的心理狀態下邁進高職大門的。這些學生在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及學習積極性上比較欠缺,并可能有較多常見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有20%學生認為高考的失落讓自己進入了高職生的群體,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嚴重, 學習意識缺乏、動機不強;一部分學生對個人價值觀的認識不足,想學習又缺乏刻苦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在問及“在大學生活里你最經常的感覺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35%的學生回答是“無所事事”;還有9%的學生嚴重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認為學習無用,將來個人生活質量高低主要靠父母、靠“后門”,只要有好的人際關系,一張能說會道的嘴,一個強健的體魄就行,不用學習同樣可以賺大錢。因而經常曠課,在網吧通宵達旦,考試就等著作弊。
3.部分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容樂觀。面對種種困難,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容樂觀。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物質極度豐富,加上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溺愛,幾乎沒有受到過挫折,因而缺乏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精神,部分學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也不能夠鼓起勇氣獨立解決。親人離世、學業危機、失戀都有可能讓他們一蹶不振。此外,部分學生遇到困難或緊急情況會感到不知所措,遭受失敗后也往往悲觀失望,由此產生心理壓抑等癥狀。
(1)心理壓力大,煩惱多,心情壓抑。在經濟大潮的影響下,特別是市場經濟在我國確立并取得巨大成績以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大學擴招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天之驕子”變成了“天之焦子”。上大學后最煩心的事:第一是就業壓力大,第二是經濟困難,第三是學習壓力。另外,一些學生因為經濟困難難以繳齊學費,生活的部分來源靠學校補助。經濟困窘的壓力使他們不敢與人交往,但內心又渴望交往,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因此,造成心里的怨恨情緒,心理特別脆弱,得不到情感上的慰藉,陷入心理壓抑狀態。
(2)自我感覺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者偏高。近半數學生感覺自己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確存在,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和采取相應措施。
(3)人際實際交往與網絡交往導致的矛盾沖突。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高職大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處理現實中人際交往的矛盾時,就把交際方式轉移到網上,在網上談戀愛、網上交友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去尋找情感的寄托,尋求一種心理的平衡。網絡正在強烈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一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迷于虛擬世界。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體現出很多新的特征:虛擬性、平等性、隱秘性等。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在“成全”新人類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三、建議與對策
(一)教育工作者需加強學習,不斷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理念
當前,許多教育者和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比如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是少數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學生,以解決高職部分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危機干預為主要出發點等;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著力于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要加強學習,大力宣傳,讓我院廣大教師和其他教育者、管理者都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絕不單純是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學教師的事情,應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不同的工作角度來促進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二)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機構
為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必不可少。這一機構的職能范圍主要有:(1)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并建立學生檔案,做到早發現、早干預;(2)積極開設心理課程、講座之類的教育活動;(3)成立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學生社團;(4)建立心理學知識和輔導網站;(5)開展個別心理咨詢活動;(6)組織心理輔導人員的培訓工作,開展學術研究和對外交流活動,提高心理輔導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筆者認為,要構建適合國情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應做到以下幾點: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資格認定制度,加強人員培訓,促進師資隊伍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職教師相配合,心理專家與心理輔導員相結合,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加強各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師間相互借鑒和學習。
(四)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和諧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是高職生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能夠使高職生潛移默化接受教育和影響,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高職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優良的校風像“化雨春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特別是要大力開展有益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外活動,支持、幫助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團,通過舉辦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加強同學們的參與意識,提高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興趣,加深對心理知識的理解,解決一些在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心理困惑,達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總之,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相當比例高職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同時,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總體較差,亟待提升。筆者認為可通過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機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等途徑,不斷提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服務。
參考文獻:
[1]趙云華.高職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5,(23).
[2]陳國梁.高職院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及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
[3]胡雪菊.對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