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64年4月法國人普羅斯佩·日意格(“常捷軍”的創立者之一)又一次動身前往中國。日意格最終得到了組建“常捷軍”的命令,并且參加了結束中國內戰——太平天國運動的戰斗。隨著日意格日記的被發現,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即用文獻來證實和分析“中外混合軍”的作用。
關鍵詞:日意格;常捷軍;太平天國運動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140-02
日意格回到法國一年后,一直在養傷——他在浙江省上虞的戰斗中受了重傷。從他第一次到中國至今已經差不多有六年了。由于有很多閑暇時間,日意格便開始寫日記,并且,在此后的八個月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寫日記。日意格的日記于1980年在他孫女的家中被發現。這是近年來得到的太平天國時期最重要的一手資料之一。日意格對浙江湖州戰役的詳盡描述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常捷軍”這個重要但又鮮為人知的“中外混合軍”的機會。
直到近年來作家們才注意到有幾個“中外混合軍”參加了太平天國最后失敗的戰斗。但他們通常關注的僅僅只有一個——華爾和戈登的“常勝軍”。這大概是因為這些領導人有同一時期西方報道的比較大的聲望并且能得到與他們的冒險行為相關的文件。“常勝軍”憑借自己的資格學習并且作為那一時期外國領導的“中外混合軍”的典范。隨著日意格日記的被發現,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即用文獻來證實和分析“中外混合軍”的作用。
一、太平天國運動與西方大國
自從17世紀清王朝建立后,土匪和人民起義常常困擾著清朝的皇帝。然而,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有組織、規模大并且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這是獨一無二的。幾乎摧毀了清王朝并且給西方干涉提供了條件的太平天國起義的根源是由于人口的壓力、經濟問題、政治腐敗、一個世紀的經濟繁榮所留下的遺產、夜郎自大以及空前的人口增長。這個混亂局面的產生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大量匯集和鴉片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后的這一時期的嚴重增長。18世紀中期中國人口有一億四千三百萬,到1859年已經達到四億三千萬,一百年增長了200%。人口激增使人們生活惡化,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依賴并沒有增加多少產量的耕地為生。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清朝停止了他們試圖查禁鴉片貿易的嘗試。鴉片輸入年年激增,清政府為了支付戰費和賠款借端進行搜刮,在已是被緊緊催逼的農民身上又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在南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外國商品的輸入嚴重地破壞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當地的家庭手工業。自然災害,尤其是1840-1850年的毀滅性的災害也為太平天國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們陷于失業、破產、饑餓、死亡的困境中。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激起人民群眾進行反抗斗爭,這些斗爭狠狠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勢力。而特別是隨著中國官僚階級的腐化,降低了工作效率。鴉片戰爭已經完全地暴露了自17世紀就開始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的力量,清朝很輕易地就被打敗了。
如果不提洪秀全——拜上帝教的領導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廣東花縣人,農民家庭出身。從1820年至1830年期間,洪秀全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都失敗了。他是中國南方“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本是中原漢族,千百年前,或因受外族入侵,或因避內亂爭戰,陸續南移,定居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幾省,繁衍下來。以“客家”之歌而聞名,幾個世紀以前遷徙到南方的北方漢族“客家”人沒有被當地的南方人同化。由于多次科場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憤懣不平,思想受到很大刺激,并且偶然遇到了基督教傳教士梁發,洪秀全承認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新的夢像,夢像宣稱他是上帝的次子,耶穌之弟,表露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就在1843年在最后一次應試落第后,洪秀全研究了幾年前得到的基督教布道小冊子《勸世良言》,這本書是7年前他在廣州應考時得到的。不久他就進行了洗禮。
洪秀全按照軍事編制建立了一個宗教團體,與清軍展開戰斗。1851年1月起義爆發,洪秀全自稱天王,國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太平天國運動從此開始。太平軍留著長發,這與在滿族統治下對漢人長期的強制命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平軍被宗教皈依者的精神鼓舞著,他們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經常打敗腐敗的清朝軍隊。太平天國起義獲得了迅猛發展,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的首都,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盡管他們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清朝的垮臺在起義開始不久好像是有可能的,但現在這種可能性很小了。北伐和西征沒有推翻清王朝,中國進入了長達十多年的血腥的內戰時期。這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破壞。
太平天國和清朝信奉的傳統的儒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將基督教教義和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強烈地抵制外族的滿族政府。太平天國對鴉片、受奴役的狀態、賣淫予以強烈地譴責。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太平天國提出了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在一段時期內,由于太平天國內部矛盾和清朝有效的帝國抵抗,使清廷沒有垮臺。西方國家發現他們自己所處的位置,僅僅通過一個明智的利用或拒絕他們的幫助就大大地改變了中國內戰。在19世紀50年代政府代表和在中國的歐洲人反復思考參加中國的內部戰爭可以得到什么好處。盡管太平天國綱領的許多方面對外國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半基督教的情況、改進的日歷、改革者的態度,可還是受到了很多來自歐洲的批評。鴉片是沿海貿易的主要產品,然而太平天國明確反對可獲利的毒品。新教徒神學家稱贊洪秀全已經立誓的基督教,但他們對他離經叛道的聲明很是驚恐不安。洪秀全自詡的新教徒的基本信仰不可能使他受到法國人的歡迎,他們把自己看作是新教徒的保護者。幫助太平天國似乎沒什么明顯的好處,而清政府在外國人看來變得更加難以對付。也就是說,清政府很少愿意接受西方更多的幫助。由于這個或其他一些原因,西方在19世紀50年代期間保持“中立”的立場。
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英國和法國向清政府要求更多的貿易和其他一些特權自從鴉片戰爭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后已經過去了十多年。英國和法國感到提出更多特權的時代已經到來了。英國對于廣州人在城墻內抵抗他們國家的部隊特別生氣,而且更多的英國人希望增加通商口岸、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以便有和朝廷直接交談的權利。盡管克里米亞戰爭已經創造了一個英法之間合作的環境,但是法國最關心的是在東亞堅持自己的主張方面避免遠遠地落后于英國。
既然廣州問題是一個最熱門的問題,兩個強國決定發動一場聯合戰爭以便占領城市。他們終于尋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借口,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1月廣州被攻陷,英法建立聯合軍政府(包括日意格作為中等水平的軍官之一)來管理被占領的城市。兩年之內,在最初和清政府關于修改條約的幾次談判失敗之后,英法聯軍攻入北京,迫使清朝皇帝逃往滿洲避難。
隨著清廷被輕松地打敗,英法聯軍有能力給二百年的王朝以最后一擊。西方人邀請太平天國商談,但選擇了別的方式,有可能得到他們的好處。通過和咸豐皇帝的弟弟、在北京的帝國朝廷的恭親王奕欣談判,英法聯軍自信他們能夠使條約完全符合他們的利益。清朝被完全擊敗了,幾乎沒有反抗,簽訂《北京條約》,賠償大量賠款、聯合代表常駐北京,還有各種貿易和領土利益,而且法國人總是關心天主教的歸附,為他們的傳教士贏得傳教的權利,已經強迫清政府接受了不平等條約。聯合政府最后有理由讓滿清王朝幸存下來以有利于他們自己的利益。太平天國的勝利將會打破強加給中國的已經接受的條約。
日意格和中國政府高級官吏協商,最后他們批準了日意格組織“常捷軍”。于是,他著手組織“常捷軍”。日意格第一次到達寧波擔任中國海關稅務司時,他的長官李泰國已經明確告訴日意格他們的作用,“李泰國告訴我中國需要外國人的幫助,把他們從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中拉出來,我們必須回報這種援助。但是,當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占用我們的頭銜,至少是在官員即海關稅務司方面。”[1]日意格由于忙于海關稅務司,沒有時間直接掌管他已經提議的“常捷軍”。盡管日意格自己的動機和他在世界各國的海關的作用緊密相連,所以他有理由期待著他的在法國海軍的長官能夠支持這個新的“常捷軍”。早在1860年,在北京的攝政王奕就已經要求法國提供軍火和教練。對于在北京的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來說,恭親王的要求,尤其是要一個類似于華爾的法國軍隊,對法國在中國確立永久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這些早期的談判最終導致法國官員支持像塔夫脫在上海的軍隊以及后來在寧波的日意格的“中法混合軍”,即“常捷軍”。
二、第一次挑戰和第一場勝利——余姚戰役
在清除了上海太平軍的余部后,日意格和勒伯勒東仿照這種戰術計劃展開一場攻打寧波的戰役。那時,最直接的任務是計劃攻占太平天國在余姚和上虞的據點,這兩座城市位于寧波的東北。7月,在訓練了幾個星期后他們動身前往三十里遠的余姚。
后來,日意格估計在余姚有一萬太平軍、一些歐洲人和兩門大炮等待著他們。太平天國的指揮官范汝增和黃呈忠指揮城市的防御工事。盡管左宗棠在浙江西部仍舊持懷疑和超然的態度,但日意格和勒伯勒東仍舊有相當多的軍隊在他們的控制下。這個新的“中法混合軍”不久即成為“常捷軍”,包括日意格指揮下的四百人。日意格沒有打算親自指揮這個軍隊但他必須這樣做,因為最初指定的軍官不可用。分遣隊的最高指揮官勒伯勒東仍舊是指揮官,他在近來的寧波戰役期間進行了強有力的指揮。
余姚和太平天國的防御者為進攻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城市的防御和駐軍是可怕的。在余姚的中心有一座大山,余姚被三英里長的城墻保護著。除了一部分與河流接壤外,整個城市都被運河包圍著。盡管河里放了許多樁子,進攻者仍然能夠調動他們在余姚附近的強大的炮艇。7月31日進攻開始。由于“中英混合軍”缺乏耐心,第一天的進攻失敗了。
進攻部隊的最初目標是計劃攻占小山和橋梁,這些小山和橋梁是通往余姚的軍事要塞。當他們與太平軍決戰時天一直下著雨。莫頓的“中英混合軍”和日意格的“中法混合軍”似乎都不能協調時間。按照日意格的說法,莫頓沒有和其他部隊商量就一直進攻。幸運的是,這些天的努力證明是很有效的。最后,聯軍想方設法在一起工作。戰斗開始了,兩千名太平軍沖向城市向聯軍發起了進攻。日意格和莫頓同時登陸。他們與太平軍主力相遇。雙方都把這次戰役看作是決定性的戰斗。聯軍齊心協力一起戰斗對太平軍來說實在是太強大了,突圍反擊發生了變化。當太平天國的防御者逃到城墻的安全地帶時,日意格的部隊緊隨其后,將太平軍擊潰。成功的占領余姚有助于證明“常捷軍”的存在。勒伯勒東很高興,他得到了大量掠奪的財物以滿足“中法混合軍”部隊的需要。“常捷軍”已經證明了自己并且勒伯勒東很希望看到戰爭繼續。在余姚被攻陷后第一周,勒伯勒東唯一擔心的是任命一個固定的指揮官來指揮軍隊。很顯然,一個長期的指揮官需要使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安排合法化。勒伯勒東和日意格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盡管日意格在戰斗期間指揮了“常捷軍”,但他仍更關心“常捷軍”的管理和他自己的海關稅務司的任務。但是使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指揮結構合法化的問題是次要的,這種成功的感覺完全來自于戰斗中軍隊的效力。
參考文獻:
[1]Prosper Giquel.A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1864[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