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引進柔性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以人為中心開展人性化服務,采用非強制的方式將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行動。實現從“以制度獎懲為驅動力、以命令監督為控制力”的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向“以責任、學習、成就感為驅動力,形成學生自愿向上的引導力”的柔性管理模式轉換,達到“剛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
關鍵詞:柔性管理;高校思政教育;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292-02
新形勢下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政工作的對象也變成了具有顯著特征的“90后”一代,傳統思政工作教育方式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思政課堂理論教學因內容、形式所限難以充分達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工作要求,與此同時,擔任大學生思政教育重要角色的學生工作者身陷于紛繁復雜的日常事務難以脫身,傳統說教式的工作方式也難以得到認同,學生自組織行政化趨勢使得大學生“三自”教育局限性明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實現對大學生春風化雨般的思政教育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
一、將柔性管理引入高校思政工作
柔性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與以往靠規章制度約束、獎懲激勵刺激的外化形式不同,柔性管理試圖通過內化的方法傳達教育管理者的意圖和理念。在制度的設計上,注重剛性原則與柔性原則相結合,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不再僅僅是管理的對象,更要注意以育代管,用“發展原則”代替“糾錯原則”,改變以往個別制度往往停留在限制學生行為,以管代育的做法[1]。剛性管理實踐中,約束性的術語多,更多呈現的是學生的義務,而鼓勵性、體現學生權利,即柔性的內容少。其本質上是一種利用行政勢能帶來的壓迫感和權力懲戒帶來的威嚴感施行專制式管理,學生面對的是未經自己參與而簽定的一紙合約,但由于規章制度修改的滯后性,很多不合時宜的條款往往成為束縛學生自由發展的枷鎖。規章的制定者并不比規章的適用者更清楚它的局限性和缺陷,而柔性管理重視制度創新中尊重學生權利,通過創建制度性參與保障學生正當權益。柔性管理因其形成時的參與性和操作上的互動性產生了巨大的內在驅動力,“以人為中心”,將外化的約束內化為固有的主動,依據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人性化管理,進而確保決策順利施行。柔性管理的出發點在于以人為核心,管理方式上是非強制的,對人影響是潛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暫的[2]。
傳統形式上的思政工作開展往往由思政工作者制定剛性的規章制度,依此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遵照執行,一旦違反規定,取消相應評優資格或者給予其他懲戒。學生思政教育開展變成了施教者權力意志下達、受教者無條件服從命令的單向度關系。學校教育看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參與,重視管理和指令輕視服務與反饋,只強調學校的權利不重視學生作為教育服務消費者和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政治性參與的制度性渠道,意見建議難以得到重視,在思政教育中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過多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視橫向的溝通與協調,把學生當成只靠組織制度、獎優罰劣就能調動的“機械人”和“經濟人”,忽視社會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對學生潛力發揮的激勵作用。專制式管理下的學生因政治參與受挫產生急劇的挫敗感,或者服從權威而喪失民主參與意識,或者心灰意冷產生疏離感,對思政工作者敬而遠之。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因思維受錮創新能力明顯缺失,民主平等意識淡薄,社會期望值較低。相比而言,柔性管理以學生為中心,依據高校內部共同價值觀和校園文化氛圍進行人本化管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采用非強制的手段,充分發揮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引導作用,在學生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社會、家庭、高校對學生的期望內化為學生個人自覺行動。
二、學生滿意度現狀
學生滿意度最早來自于西方市場營銷領域中的“顧客滿意度”概念,認為學生滿意度在包括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之外,還應包括學生對整個大學的文化氛圍、教育環境、教育服務和教育輔助活動等,是學生對大學經歷的一種全方位評價[3]。學生滿意度調查已從機械地把高等教育認為是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發展到重視教育服務過程并將學生客體本身作為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評價主體。有學者提出了“雙重產品觀”,即高等教育產出包括教育服務與學生人力資本的增值兩個部分。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高等教育產出的服務性與產品性并存的特征[4]。楊蘭芳、陳萬明、吳慶憲通過抽樣調查發現高校影響學生滿意度的因子大小排序為:專業課程、校園文化、師資隊伍、實踐創新、后勤服務、教輔設施[5]。馬越峰通過研究發現內蒙古地區部分高校學生對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力、營造學習氛圍能力、實踐教學設計組織能力滿意程度較低;在生活服務、就業及就業指導方面滿意度也較低,研究結果為高校的今后工作重點提供了依據[6]。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視“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不僅“兩課”教師、學生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主體力量,高校行政管理者、其他專業課教師、后勤管理人員等等都通過課堂內外對大學生言傳身教。上述調查結果揭示大學生對高校各項工作的滿意度低也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欠缺。上年度,浙江中醫藥大學在校內機關部門、學院等對學生進行了大面積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居于領先位置的學院僅僅只有76.39%,排名靠后的部門滿意度僅有60%強。數據顯示我校在學生滿意度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綜合測評中學生管理工作、學生黨建、教學工作、學校各類服務工作等是大學生思政教育開展的主要載體,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共計51項調查問題中的50項具有較高的期望值,而全部50項調查結果在XY散點圖中處于“高重要性—低滿意度”區域,這反映了我校學生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滿意度與期望值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校各項工作亟須提高學生滿意度[7]。
三、柔性管理對提高滿意度的幫助
第一,內化帶來的可持續性發展。柔性管理注重通過建立雙向溝通渠道對學生心理、行為的深入研究,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從而減少了強制性管理、懲罰、靠條條框框規章制度嚴格約束控制學生所產生的抵抗情緒,使他們的勞動從被迫變成了自愿。
第二,與思政教育的中心思想吻合,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制定事關學生利益的重大決定之前,召開學生聽證會,學生可通過組織參與決策,表達利益訴求。讓學生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自行探索解決高校思政教師難以處置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到思政課設計中,關注他們的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說服力。
第三,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當今社會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思政教育方式難以應對信息化社會的個性化、多樣化特征,柔性管理致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用制度性參與改進思政教育工作,提高高校競爭性社會資本。柔性管理下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并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了綜合素質,思政工作因為代表更多的民意變得順理開展。實現了較高的社會期望值的畢業生會對母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促進高校形成良好口碑,提高競爭力。
著名學者鄭其緒這樣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內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8]。這些特征都符合現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為了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滿意度,可嘗試建立學工、教學、后勤、管理四位一體的“大學政工平臺”,樹立管理育人、全員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密切結合,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引導,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校育人功能緊密結合。
四、結語
柔性管理是在制定相關制度的基礎上,引導被管理對象淡化制度,進入超越制度狀態,將制度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的管理模式,它的中心是以人為本,把管理對象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以制度獎懲為驅動力、以命令監督為控制力”的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向“以責任、學習、成就感為驅動力,形成學生自愿向上的引導力”的柔性管理模式轉換,才可以達到“剛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柔性管理代表了高校學生思政工作未來的走向和潮流。
參考文獻:
[1]師帥朋,楊航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25.
[2]龍妮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13.
[3]韓玉志.大學生滿意度調查應重視的問題——基于美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8,(11):84—87.
[4]洪彩真.國外高等教育服務質量SERVQUAL模型研究及其啟示[J].教育與考試,2007,(6):67—74.
[5]楊蘭芳,陳萬明,吳慶憲.高等教育服務質量學生滿意度現狀及影響因子研究——基于江蘇省八所高校本科生的調查分析[J].價值工程,2011,(34):1-4.
[6]馬越峰,西部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4):12—15.
[7]2012年度學生滿意度調查白皮書[J].浙江中醫藥大學,2013,(4).
[8]鄭其緒.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