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健全人格培育是促進大學生在人格結構上和動力上向崇高人性發展的培育過程,大學校園文化在健全人格培育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探討健全人格培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的基礎上,進而探析大學校園文化對大學健全人格培育的作用機理,從而研究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健全人格培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人文關懷;科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296-02
一、健全人格培育的內涵詮釋
(一)人格的內涵
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二)健全人格的內涵
健全人格是一種在結構上和動力上向崇高人性發展的人格狀態,是人們追求的一種價值目標,通過主觀努力能夠靠近或實現的狀態。即在內部心理機制上和諧發展,在外部活動上富有高效能的人格,是以人各方面身心特質的全面與和諧發展為目標的知情意行身心健全。
(三)健全人格培育的內涵
健全人格培育是實現健全人格內在結構的和諧,實現人格主體與外部環境的和諧,以教育和養成人的和諧習性為目標。
(四)健全人格培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1.校園文化的含義
秦旭鵬認為,校園文化是指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校園中所有成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而形成的學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楊正社認為,大學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文化氛圍里,以廣大師生為主體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承載這些財富的規章制度、實踐活動和物質形態的總和。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的精髓和靈魂,是激發大學活力之源泉,是構成高校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大學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2.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蘊含了人類發展的兩種重要尺度,即以生產力為基礎的客觀規律尺度(物的尺度)和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人文尺度。校園文化建設在遵循以生產力為基礎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指向校園主體的現實所需,最終目標是為實現校園主體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然要求。
二、大學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作用機理探析
(一)大學環境文化對大學生的身心陶冶功能
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研究與知識求索提供優良的空間形態,靈活多變的組合空間能給人以一種親切輕松的人情味,使人步入其間時,心情愉悅,饒有興趣,不致疲勞。大學校園環境中融入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大學生在對美的感知中,實現感性與理性的滲透融合。審美是感性走向理性的中介,為一般智力認知走向自由直觀和創造能力開啟一個窗口。審美效應落實在個體身體和心理能力與境界方面,與非審美效應落實在個體知識經驗、理念價值和實踐操作方面共同構成個體全面素質的提升。
(二)大學制度文化對大學生的行為起引導和規范作用
大學制度文化通過反映大學制度的行為規范和理念,將大學生的活動導入理性預測的軌道,為大學內部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活動提供了空間范圍,制約并引領大學生的行為方向,并通過大學制度的構建和安排予以體現,將大學行為文化轉變為大學生的實踐行為,為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
(三)大學精神文化為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精神家園
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心理結構與觀念內核的文化形態。精神文化對于物質文化而言,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的對象化成果。大學精神文化對真理的追求,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關注,為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了精神世界的一片寧靜家園。
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一)建設宜人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主體曾經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是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質性對象的總和。整潔優美的校容校貌、實用美觀的物質設施、充滿生機的花草樹木等可以使學生在渾然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啟發,激勵學生的愛校、愛生活的情感。
1.體現科學發展理念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人的本質力量在實踐活動中體現科學的發展理念,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承載著人類文化傳承使命,肩負著人才培養重任的大學校園,科學的發展理念更顯得至關重要。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成果是為大學人提供生存、發展的空間環境與物質條件,體現科學發展理念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能更好地發揮大學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2.融入人文精神的校園整體設計與改造
“人文精神蘊含著這樣一種真誠的信念,即每個正常人都有著求真、趨善、向美的欲望和能力,相信與開發人的潛能成為人文精神至高無上的永恒的主題。”在校園整體設計與改造中,增強大學校園主體的參與度,充分發揮大學校園主體的潛能,為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提供更多適合現實所需的方案,使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成果更好地滿足大學校園主體的空間環境與物質條件所需。
(二)構建科學的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主體人們在對制度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形成的有內在規律性的認知與習慣。準則規章制度對學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它為學生提供了品質、行為、人格自我評定的內在尺度,同時對學生品德行為具有規范和約束作用——有什么樣的制度,就形成、強化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
1.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制度設置
傳統的制度設置,試圖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把一切事務都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要求人適應制度,更多地體現出規范與約束作用。教育制度價值取向應由管人轉向育人,使教育制度成為學生自我內化的行為規范,“使教育制度回復成為蘊含教育公益、彰顯教育公平、復歸教育本性的制度”。區別于經濟領域收益風險的天然屬性,教育領域的制度需要有理性、持久性、穩定性和可信賴,要求教育制度設置體現公平和正義。
2.融入“以生為本”理念的制度執行
校園制度的執行過程,應尊重并保障學生的人權自由和人格完整。人性尊嚴從潛在需要上升為顯性需求,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在執行過程中,既要遵循制度的規范性、穩定性等原則,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不能讓剛性的制度成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難以逾越的障礙,甚至導致雙方矛盾的產生。在“以生為本”理念下,更要實現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的結合。制度只有真正經過學生自我覺解,內化為自身行為規范中,才能發揮制度的育人價值。在執行過程中,既要遵守制度的統一性,更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做出在合理范圍內的、與人性相符合的適度調整。并通過制度的獎勵、處罰手段,觸動學生的心靈,將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納入良性運行軌道之中,成為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形式。
(三)營造優秀的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主要是指校園精神文化中的觀念形態部分,即學校成員對社會和校園環境的反映和認識所形成的價值觀。其理想狀態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形成和諧向上、公正民主、崇尚一流的校園精神氛圍。
1.以科學精神為價值核心
學校應是科學的殿堂,這是學校存在的基本邏輯之一。捍衛科學、追求科學、傳播科學的學校風氣,是抵制反科學、偽科學侵蝕的重要保證,是培育具有科學精神的合格大學生的基本前提。學生在蘊含科學精神的校園精神文化中,日益形成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思維,進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以人文關懷為價值取向
學校應是促進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場所,培育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價值取向是優秀校園精神文化的內在要求。應尊重并激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理性自覺,讓學生能充分地發揮、實現自我的潛力,引導學生以積極有為的方式展現在實踐活動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吳來蘇.大學生人格教育與修身[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3]曾天德.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5]陳秉公.大學生人格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6]黃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與大學校園文化創新[J].傳承,2009,(16).
[7]楊正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淺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7).
[8]張桂珍.人格及大學生人格培養[J].東岳論叢,2007,(5).
[9]葉帆、張長蓮.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J].探析人才培育,2008,(12).
[10]鄧如辛.新時期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l).
[11]左媚柳.高品質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9).
[12]陳志平.校園文化的人格教育功能[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0,(4).
[13]馬鳳芹.論大學生人格素養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7,(3).
[14]劉月龍.大學生人格健全問題研究[J].時代經貿,2O08,(7).
[15]關欣.大學生人格教育問題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11).
[16]鄭雪.健康人格的理論探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5).
[17]虞曉東.試論大學生人格教育[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5).
[18]高俊杰.大學生人格完善初探[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S1).
[19]楊萬慶,雷江梅.當代大學生人格初探及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