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起源于美國,后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作為我國近年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熱點與重點,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增強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然而,隨著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瓶頸也逐漸顯現。學院派式教育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瓶頸。我國應將“教學方式方法”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在高校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轉變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扭轉創新創業教育格局。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瓶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07-02
引言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的教育重視能力培養;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國開展素質教育;隨后,我國進入創新創業教育時代。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概念。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與“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將創新創業放在國家工作的首位。2010年5月4日,國家教育部頒布并實施《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以及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自《意見》實施以來,雖然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我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速度遲緩,缺乏形式創新等現象依舊存在。
一、文獻綜述
(一)創業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
趙絢麗(2011)[1]經過詳細的研究后認為創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教育的充足與缺失,與采用的創業教育的形式關系不大。創業教育研究不足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瓶頸。要想取得創業教育與產業活動的成功,就必須結合創業教育的規律、要求與特點,實施合理的、科學的創業教學。鮑桂蓮、馮愛秋[2]等人認為必須有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做支撐,才有可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實踐類課程,缺乏穩定的實踐基地與平臺。大多創新創業實踐借助于“挑戰杯”及創業設計類競賽開展,只有少數精英參加,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創業實踐僅僅停留在想象的層面上。
(二)教學內容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
劉艷(2010)[3]從高校教學內容角度出發,認為內容目標模糊不清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遇到阻礙。對學生來說高校更像是大學生的就業培訓處,要解決當下創新創業教育出現的問題就應該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為創新創業教學內容目標。郭云貴(2012)[4]從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課程角度出發,認為當前大多數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足夠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很多大學僅開設《大學生創業指導》一門課程。創業教育教材也存在缺少或編排不當的情況。這些都會導致大學生不能及時、廣泛地掌握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政策,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狹小的范圍之中。
(三)學生認識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
林雪巖,劉洋(2013)[5]從學生的角度經過詳細調查后發現,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看法落后,制約了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從而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緩慢、效果不明顯,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出現一系列問題。李貴蘭[6]認為創業意識影響著人們對創業活動的態度和行為,規定著態度和行為的方向和強度,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與能動性。可以說,創業意識是創業的精神支柱,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也是大學生走向創業的重要動力源。唐根麗,王艷波[7]經過調查分析后認為盡管各高校大力宣傳創新創業的理念,但實際上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引導力度不夠,還沒有形成尊重、支持創新創業的氛圍。另外,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也存在一定的阻礙。
二、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一)國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2003年,美國共有1 600所高校開設了2 200多門創業課程,并成立了100多個創業研究中心。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外高校創業教育日趨成熟:創業課程逐漸增多,教育模式反復更新,理論研究逐層深化。
(二)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1.創新創業教育形式
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設立就業指導中心、舉辦創新創業知識講座、開展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其中,創新創業大賽頗受重視,全國以及各地區每年都會舉辦一定數量的創新創業大賽(參見表1)。另外一些高校也會舉辦相關專業的創新創業比賽。
2.創新創業教育成果
經過十多年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各地區、各高校的創業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種類逐漸增多,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生創業指導”等;大學畢業生創業人數總體趨勢呈上升勢頭;學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關注度提高,文獻的產出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3.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不恰當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思想使得學生對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不足。一些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清楚,認為在高校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意義不大[9]。其次,大學生的“求穩”使其缺乏冒險精神。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創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為22.9萬人,有意從事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10%,而最終選擇創業的僅為1%[10]。最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制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F階段,雖然很多院校都開設了創業類相關課程,但是并沒有建立起比較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全面加強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性教育工程建設迫在眉睫。
三、創新創業教育瓶頸產生的原因分析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創業率以及創業成功率都較低。本文認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出現發展瓶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高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講授課課時過長,實踐課缺失
高校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一般以公選課或必修課類型出現,上課時間為32學時—36學時。大部分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講授課的形式開展。講授課的目的是集中時間將所學知識教授給學生。目前國內高校講授課課時過長,一方面會使課堂內容冗長枯燥,造成“拖延時間”的感覺;另一方面會造成只學“理論”而欠缺“實際”的局面出現,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的展開。
(二)學校與企業/公司之間欠缺誠信、可靠、長久的合作關系
選擇創業的大學生需要通過建立企業/公司來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如果學校與企業/公司之間有合作平臺,那么學生可以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去企業觀摩、學習或實習,在具體實踐中積累創業經驗。目前雖然有些大學與企業建立了學習交流平臺,但是這種合作關系很難維持長久。一般的合作企業都是不斷發展的企業,這些企業需要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給他們灌輸就業的思想;或者一些本想創業的優秀大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過程中很可能會“享受”工作的感覺,最后放棄創業走上就業的道路,使得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失去原本的作用。
(三)創新創業大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使大學生創新創業更進一步。但是創新創業大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創新創業大賽的選題很大程度上受指導老師能力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大賽與企業聯系不夠,很難吸引到有實力的投資方,導致很多優秀方案都只停留在方案階段,很難真正地實施開來。
四、總結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重視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與具有一定水平的企業/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提高創新創業比賽的舉辦水平。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加快營造高校創新創業氛圍。高校應合理運用各種平臺,努力在校園中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幫助學生解決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幫助大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資金等,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其次,加強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的投入力度,將創新創業教育面向所有的學生,將其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去,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目前高校一般都設置了經由老師指導下成立的大學生創業就業學生社團,我們要努力發揮這些社團的作用,引導學生的創業意向,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最后,改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支持架構。國內高校舉辦的大學生創業大賽必須要想辦法吸引社會上人、財、物的支持,建立合作共贏的創新創業大賽支持架構,這樣才能體現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絢麗.創業教育聯盟:破解高校創業教育瓶頸的構想[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69-171.
[2]鮑桂蓮,馮愛秋,肖章柯,楊芳,楊沛.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狀況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22-23.
[3]劉艷.瓶頸與突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新探[J].熱點,2010(3):69-71.
[4]郭云貴.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瓶頸與對策[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6-9.
[5]林雪巖,劉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瓶頸與突破[J].考試周刊,2013(12):161-162.
[6]李貴蘭.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2):124-127.
[7]唐根麗,王艷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路徑研究[J].山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6-79.
[8]潘意志.大學生創業大賽的發展及其質量提升策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1):45-48.
[9]黃敬寶.2011年北京地區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R].中國經貿導刊,2012(8):53-55.
[10]安蘇.2012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近23萬人[EB/OL].
http://edu.ynet.com/3.1/1307/12/8134054.html,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