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大學生學習的特性,高校校園的占座現象一直存在,給同學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對于這一現象,也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探討。與學者普遍探討的圖書館占座不同。從關于占座的研究的基礎出發,探討了大學生上課占座的情況;文章通過問卷調研,分別用數道試題測度了學生占座傾向、成績重視程度、班級學習氣氛變量等屬性,并利用SPSS進行了統計分析及相關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性別、學習態度、成績重視程度、課程難度、在課堂上能學到知識的程度是課堂占座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占座;學習態度;成績重視;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17-03
前言
當下,大學生占座現象在現實中尤為明顯,這種現象一方面引起了同學們的不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
關于占座現象,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對于占座現象,有學者將之歸因為國家政策、校舍資源緊張、學生壓力大以及利己心理的共同作用[1],有學者通過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認為大學學生占座的最大因素是“學生多”、其次是“座位少”、再次是“工作人員的管理”[2]。而從既有的調查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調查者并不反對占座,但反對“久占不坐”以及“一個人占很多座位”,而且大部分學生對于占座持有一種矛盾心理[3][4]。
對于占座的效果,多數學者主要站在經濟視角和博弈演化分析的視角進行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有學者認為占座本身是競爭的結果,并不造成資源的浪費[5],在長期過程中,有學者認為占座制度長期中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帕累托改進[6];而多數學者引入納什均衡和帕累托效應分析,認為通過納什均衡分析,收益最高應為人人均不占座且使用座位,而原本稀缺的座位資源通過競爭結果不能得到帕累托最優[7],導致了座位使用效率的低下,公共資源無法公平分配[8]。從法理路徑分析,有學者認為占座者以極少的成本完成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排除了他人的使用權,是對他人利益的侵害[8]。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不同學者分別引入囚徒困境理論[9]、建立占座行為和座位爭奪的博弈模型[10],認為占座行為增加了占座者的占座成本和非占座者的搜尋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占座物品被盜的可能,降低了全體成員的總福利;認為由于道德約束和避免爭吵的心理,使占座成為默認的合理行為;有學者建立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占座行為的兩階段博弈模型,系統地討論了系統演化和適應過程,認為這種安排雖然降低了資源利用率,但是存在了一定的合理性[11]。
對于該問題的解決,學者認為監督者需要建立更具權威、能切實實施和便于監督的制度形式,否則監督者可能付出昂貴的監督成本而收效甚微[11],而根據帕累托改進策略,應限制占座,同時加大占座成本[12];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有學者提到對號入座的方式,給每個學生分配固定座位,以期解決占座的問題[9][13]。
許多學者對占座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結論。然而,根據上述文獻的調研結果可以初步發現,多數學者僅僅研究了占座的現象、原因以及影響,并未對占座目的進行分析,甚至直接將占座與圖書館占座自習等同起來。本文所關注的,是教室占座的相關研究,與單純的自習占座不同,兩者的目的有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室占座主要為了獲得更好的聽課條件,自習占座主要為了占有自習場所。因而,有必要對此類占座進行單獨分析,針對一些特定問題進行社會調查研究。
一、研究內容及其方法
在這里,占座被定義為“為了更好地在聽課過程中滿足自己對于聽課環境的需求,在上課前提早來到教室占座位”。本研究著重選取了一些重要的占座現象進行調查,測度了與占座相關的一系列指標。
(一)研究方法及假設
本文社會調查研究形式為紙質版的問卷調查,對通識必修、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三類課程的占座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對象為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性質為探索式截面研究,截面時間點為2013年5月30日至6月2日,目標是初步掌握有關于占座的一些結論,探索占座現象中的各種規律和各種內在聯系。問卷實際發放200份,在剔除掉填答者不為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以及有任意應填項未填或填答“不知道”的問卷后,問卷回收158份,回收率為79.0%。
本研究以假設檢驗的思路開展調查,通過下列假設得到一些結論:
1.從性別出發,認為性別會影響占座的傾向;
2.從學生本身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習態度較好、重視成績的同學更可能產生占座傾向;
3.從課程角度出發,認為是否必修課,對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對老師的感興趣程度以及課程的難度會影響占座傾向;
4.從占座的目的出發,認為大部分同學占座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利于學習;
(二)概念的操作化指標設計
本問卷共有20個小題,分為個人基本信息、研究假設指標調查以及占座意愿調查三個部分。對于例如占座傾向等不易測度的指標,小隊成員設計了能夠量化反映該指標的客觀性指標(能夠被直接測度),以數道李氏量表測試題為形式,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并根據綜合后的量值作為原有指標的測度值。
對于問卷本身而言,個人基本信息為第1至第5題,調查了被調查者性別、年級、上課節數和次數,以及占座次數。
研究假設指標調查為6至15題,均以李氏量表的形式要求調查者進行填答。以試題6至8(完成作業態度、上課聽講態度、主動復習及預習情況),測度了同學的學習態度;以第9題5個小問(成績查詢的狀態、成績低于預期的反映、考前復習的心態、復習狀況和心理緊張程度的對比、取得不符預期成績的失望),測度了同學的個人成績重視程度;以第10題4個小問(課下與老師交流課程知識情況、同學完成作業質量、課下同學自主學習情況、同學整體聽講情況),測度了同學所在班級的班級學習氣氛;以第12、13兩題(喜歡老師與否、老師講課有意思與否、聽課時自己感覺如何、學到東西的豐富與否),分別測度出同學對上課老師的喜好,以及對這門課本身的喜好;以15題5個小問(對于是否對愿意在這門課程占座的近似描述),測度了同學對這門特定課程的占座傾向指標;
占座意愿調查自16題至20題,問卷以第16題測度了同學的占座目的;以第17至第20題,測度了同學的整體占座傾向(早課占座情況、候場占座情況、占不到座位時的心態、是否存在或想要有占座的“伙伴關系”)。
對于以里克特量表測度的單變指標,本研究以量值作為被測試者在該變量上的量化指標;量對于需要以多道題目測度的變量,本研究以各題的量值加總作為被測試者在該變量上的量化指標。
總的來說,本問卷在概念的指標化和操作化上進行了妥善的處理,問卷的題目選取的均為最重要的一些指標,通過最重要的指標進行加權分析,得出概念的測度指標。
二、研究所得數據分析
(一)基本統計分析
根據基本的統計分析,被調查者男女分別為87、71人;有55%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一周以來沒有占座;平均每人每周占座次數約在1.65次,占座頻率為0.1773,從表象上,五月末同學們的占座行為并不明顯。
對于占座目的的統計分析,占座目的的測度方法是請同學選出一至三項可能的值,并將其排序。通過占座目的的頻數分析、交叉表及復式條形圖分析我們看出,有54.4%的同學將學習作為首要的占座目的,分別有25.3%和10.8%的同學將“環境較好”和“和同學坐一起”作為首要的占座目的;而第二占座目的中,“環境較好”、“和同學坐一起”各占填答者的38.2%和28.5%,學習占13.8%;在第三占座目的中,“環境較好”、“和同學坐一起”、“能夠自習”分別占到約20%、30%和30%;另外根據相關性分析可發現,性別并不顯著影響占座排序。
綜上分析可得,同學們占座最可能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三項上,從高到低分別是“學習”、“環境較好”和“和同學坐一起”三項;大部分(超過一半)同學們首要占座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但同學的首要占座目也大量集中在“環境較好”及“和同學坐一起”兩項上,且這兩項為很重要的次要和第三占座目的。
(二)總體占座傾向分析
以性別為列變量,分別以性別、年級為列變量,對總體占座傾向做交叉表分析,經曼—惠特尼檢驗,男女占座傾向總體分布有顯著差異(sig值為0.037),女生占座傾向更強;
分別以性別、年級為列變量,對總體占座傾向做交叉表分析,經曼—惠特尼檢驗,男女占座傾向總體分布有顯著差異(sig值為0.037),女生占座傾向更強;經K-S檢驗,各年級占座傾向無顯著差異(sig值為0.351)。
分別用雙變量非參數檢驗,測定總體占座傾向與學習態度、成績重視程度、課程節數、班級學習風氣有無顯著性關系。經檢驗,總體占座傾向與學習態度、成績重視程度顯著相關(顯著性分別為0.000、0.000,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與課程節數、班級學習風氣不顯著相關(顯著性分別為0.814、0.868)。
(三)對特定課程的占座傾向分析
對于測度“是否必修課”、“課程是否有意思”等等不能利用總體占座傾向進行指標進行分析的指標,本研究根據隨機抽樣的理論,選取被調查者接受調查前上過的最后一門課,對該門課進行單獨分析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根據調查的基本頻率統計,填答“必修課”的有137人,填答“選修課”的有21人。
在這里,我們收集了被調查者對這門課程感受的如下指標:是否必修課、老師講課有意思的程度、喜歡老師的程度、聽課舒適程度、聽課收獲程度、課程難度,并利用第15題的5個指標測量了對于這門課的占座傾向。
對必修、選修課的占座傾向,根據曼—惠特尼檢驗、Pearson相關性檢、雙樣本K-S檢驗和t檢驗,來驗證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從結果顯示四項顯著性值分別為0.494、0.494、0.447、0.699,顯著性均大于0.05,即從多方面顯示出兩總體分布無顯著差異。
對講課有意思的程度、喜歡老師的程度、聽課舒適程度、聽課收獲程度、課程難度,將五個變量和占座傾向分別進行相關性檢驗,以及Kruskal-Wallis檢驗,結果可得,前三項的顯著性均大于0.05(0.085、0.192、0.248),后兩項的顯著性小于0.05(0.002、0.011),顯示出聽課收獲程度、課程難度和占座傾向呈顯著相關關系,其他數項均無顯著相關關系。
三、研究結論及展望
(一)研究結論匯總
從基本的統計分析角度而言,同學們的占座行為并不明顯。同學們的占座目的主要為“學習”,符合假設預期,但“環境較好”和“和同學坐一起”兩項也很重要。
從總體的占座傾向分析,男女總體占座傾向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女生較強;各年級占座傾向無顯著差異;總體占座傾向與學習態度、成績重視態度顯著相關,與課程節數、班級學習風氣并不相關
從對一門特定課程的占座分析,是否必修課、喜歡老師程度、老師講課有意思程度、聽課舒適程度與占座傾向沒有顯著相關,課程難度、聽課收獲的程度與占座傾向顯著相關與占座傾向顯著相關
(二)研究存在的問題
從研究的方法上,本社會調查研究符合隨機抽樣邏輯,符合采用將不易測度的變量進行概念化、操作化測量的基本方法體系,且進行假設檢驗所分別采用的數學方法完全適用于所得數據的特征,得出的結論真實且具備完整的說服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不易測度的變量,本研究給出了自己對變量的定義及其應包含的數個指標后,對每道測試的題目賦予相同權重。這種賦予相同權重的方式基于本研究問卷的設計方式和設計思路,但并不能保證絕對的客觀有效。
如果需要對每題做出更加精確合理的權重分析,則應在大量(至少超過500份)問卷數據上通過機器訓練給定每個題目的賦權值,通過數據分析賦予更加合理的權重。根據權重分析項目,能夠得出更加有說服力的結論。
(三)繼續研究項目
對問卷數據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占座和個人的學習態度、個人的成績重視與占座傾向相關,而班級學習風氣、課程節數等外部客觀存在的屬性則與占座傾向相關性較弱。
在此基礎上,可以繼續提出假設。即外部環境對于個體的占座傾向影響普遍較小,而人本身的個性則對于占座傾向影響普遍較大。
四、結束語
本問卷研究根據重要的現實背景,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于教室占座傾向的假設,基于小組成員對于占座現象的基本了解,通過小組成員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建構了評價包括占座傾向在內的各項指標,并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的問卷數據揭示了性別、年級等一系列指標關于占座傾向的聯系,對同學們在占座方面的一些特點進行了相關探索,為進一步有關于占座的研究創造了條件。
總的來說,本調查研究完全地基于了事實的推導,運用了科學的分析手段和良好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的成果。研究方法還可以繼續推廣到一般性的占座(特別是圖書館占座)的現象研究上,為占座現象研究的拓展開創了空間。
參考文獻:
[1]蔡佳辰,秦臻.高校“占座”現象歸因及對策[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2):117-119.
[2]佘智君.關于大學生占座原因的綜合評價模型[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78-179,182
[3]郭穎.大學生占座心理調查分析[J].才智,2009,(22):180.
[4]袁闖,王月娥.關于大學生占座情況過得調查——以吉首大學圖書館調查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5):107-110.
[5]李柏玄.從財政學角度分析校園占座位現象[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0,(06):60.
[6]閆偉.占座現象的實證觀察和理論分析[J].經濟研究,1998,(08):74-80.
[7]龔里.校園占座現象及其治理方法的經濟學分析——一個資源配置中惡性競爭模型的案例研究[J].消費導刊,2007,(2):30-32.
[8]陳萍.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法理路徑透析[J].經濟視角,2011,(2):92-93.
[9]孫英雋,于曉曦.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博弈分析與對策[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0,(6);573-575
[10]林鴻熙.校園占座現象的博弈分析[J].莆田學院學報,2005(5);23-26.
[11]華立,趙純均.占座現象的演化博弈分析——兼論均衡演進與制度變遷[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248-252.
[12]呼嘯.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納什均衡及帕累托優化策略[J].中國外資,2011(20):242.
[13]張亞宏.高校圖書館“占座”現象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5):66-68.
[14]Earl Babbl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09.
[15]Ethem.Alpaydin.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Second Edition[M].MIT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