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友善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必然要求;是繼承黨的優良傳統的需要;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品德素養的必需;是提升整個社會道德素養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生;友善教育;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51-02
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重要論述,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可見,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友善教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環境,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以培養他們的友善意識和友善品質的活動。大學生友善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與人為善、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等方面。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是祖國騰飛的中堅力量,引導著社會的主流方向。因此,當前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進行友善教育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必然要求
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友善教育在孔子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孔子從研究人的本性入手,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出于《論語·學而》中的“溫良恭儉讓”[3]也是儒家思想重視友善教育的例證。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希望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孔子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強調仁愛和友善。孟子則提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測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盵5]可以看出孟子也是十分強調友善和愛的。古代中不乏這樣的事例:寬容待人的藺相如,對待位于自己之下的廉頗的挑釁,與之為善,書寫了千古流芳的“將相和”美談,造就了和諧的將相關系。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6],友善也不例外。綜上可知,友善教育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繼承中國傳統美德,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
二、進行友善教育是繼承黨的優良傳統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極其重視黨員干部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友善教育。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友善的優良傳統和作風。1947年,毛澤東起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7],“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核心就是構建友善的軍民關系,成為全軍的統一紀律。劉少奇在《黨內團結與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執行》中提出了黨內團結的基本條件,即“同志中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及同志間的相互友愛與共生死共患難的團結精神”[8]。
改革開放以來,培養學生的友善意識始終是黨所關注并強調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二大報告就該方面提出要構建“國內各民族之間、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之間、干部群眾之間、軍民軍政之間以至全體人民內部的團結一致、友愛互助、共同奮斗、共同前進的關系”[9]。而且在十二屆六中全會文件《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再次強調“發揚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和扶貧濟困的精神”[10]。特別是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11],明確提出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梢?,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既是繼承黨的優良傳統的需要,也是響應黨的號召,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
三、進行友善教育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品德素養的必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道德素質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近年來,不少高校頻發因缺乏友善意識而導致的惡劣事件,例如發生于2010年的大三學生藥家鑫開車撞人并持刀殺人事件以及發生在2011年的李天一打人事件等都說明當代大學生缺乏友善意識,亟須對其進行友善教育。據筆者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抽樣調查發現,67.42%的同學在上網聊天時有時使用污言穢語,體現了他們對友善教育意識的淡?。辉趩柤拔覈髮W生友善意識如何的情況下,75.28%回答是一般或較差,說明當代大學生缺乏友善教育;談到“你認為是否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友善教育”時,96.63%選擇的是肯定的回答,突出說明當今社會加強當代大學生友善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穩定,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沉迷享樂,不知道對父母和社會感恩,對友善教育存在模糊的認識。大學生這樣的心理發展趨勢,如果缺乏正確引導,會使之陷入迷茫的、自以為是的誤區;高校管理制度弱化的趨勢,大學生業余生活的豐富多彩,使得其投入主業的精力相對減少,在還沒掌握正確的社會準則前,容易誤入歧途?!按髮W階段正是個人人格發展、重組、完善從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友善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良好性格,有助于他們培養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真誠友好、寬厚大度、善解人意等良好性格;友善更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耐挫力,它能針對受挫以后的種種消極情緒,分別施以不同的調節、控制,并使其向積極、健康的情緒轉化,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挫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盵12]大學生成才的前提是要具備健康的品德素質,友善教育能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創建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助于保持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友善教育,使其知行合一,德才并進。
四、進行友善教育是提升整個社會道德素養,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其道德素養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道德素養的提升。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大學生,其道德素養也直接受社會道德素養的影響。但是,目前社會、家庭和學校在友善言行方面存在的不足既反映了社會本身在這方面的缺失,也對大學生的友善言行構成負面影響。因此,以大學生友善教育作為切入點是提升整個社會道德素養的必須。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子女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孩子仁義禮智的能力發掘得如何,和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對其重視的程度,及培養的方式方法密切相關。在現實生活中,家長不約而同地把重點指向了學習,忽視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由于家長對德育與智育間關系認識的不清楚,再加上有些家庭教育方法不當,造成孩子在年幼時沒能建立起對友善的正確認識,這樣便不利于孩子在以后成長階段中道德認知的接受和道德意識的形成,更不利于友善行為的養成[13]。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既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也可以促進家庭美德的構建。
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也是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需要。由于高考的重壓,以及應試教育制度的痼疾,大多數學校重視智育,忽視了學生友善品質的養成。繁重的學業負擔使得中、小學生沒有時間顧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錯過了對其進行友善教育的最佳時期。同時這也給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提高帶來了困難。當前,高校的德育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活和人生發展,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加強自我道德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治精神等。此外,不少高校還比較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縱觀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還沒有專門進行友善教育的活動和內容??梢?,友善教育在高校中是比較缺失的。這既不利于大學生形成穩定的友善觀念,也不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在變化,由于社會精神生活整合度較低,人們普遍感到道德選擇的困惑。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人情或利益與社會公德發生矛盾時,人們總會以犧牲公德為代價。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旦大學生面對社會或是生存壓力,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定會做出一些有悖公德的行為。相反,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則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他人,進而通過大學生作為載體全面提升社會道德素養。
大力提倡友善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是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品德素質和精神追求。大學生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風向標。如何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友善教育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樓宇烈.論語注·陽貨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258.
[3]樓宇烈.論語注·學而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4.
[4]樓宇烈.論語注·顏淵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176.
[5]楊伯峻.孟子譯注·公孫丑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80.
[6]楊柳橋.荀子詁譯·勸學[M].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1985:9.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4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論黨的建設、黨內團結與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執行[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174-175.
[9]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31.
[10]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81.
[1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80-181.
[12]馬汝偉.友善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美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7):80.
[13]葉江華,賈小麗.淺析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