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傳播場域、傳播內容、傳播心理、傳播形式均產生了變革。社交網絡的傳播優勢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契機,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育形式的多元以及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新背景下要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開展,需要重視對話教育,增強自己人效應;注重隱性傳播,多元化拓展成才教育;尋找學生意見領袖,無形設置議程;加強線上線下互動,及時發現潛在危機。
關鍵詞:社交網絡;思政教育;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64-03
社會性社交網絡(SNS)是新媒體時代一種重要的應用模式。SNS,為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縮寫,直譯為“社交網絡服務”,從內涵上講,就是社會型網絡社區,社會關系的網絡化。SNS集中體現了新媒體環境的傳播特點,使得大眾傳播伴有人際傳播和自我傳播的某些特征。2005年12月,中國最早的校園SNS社區校內網成立。隨后,開心網、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紛紛興起并呈現出暴漲趨勢。據CNNIC最新數據,“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使用社交網站的用戶規模為2.75億,較上年底提升了12.6%。”[1]10-29歲的人群是社交網絡的主力用戶。據調查,“全球用戶每五分鐘的上網時間當中,就有一分鐘是花在社交網絡之上。”[2]作為新鮮感強的當代大學生在社交網絡傳播模式的影響下,學習環境、傳播方式、接受心理等方面均發生了變化。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對新的環境,需要理性分析學生的傳播現狀以及思想變化,合理利用社交網絡的優勢資源,創新工作理念,尋求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思政工作。
一、社交網絡構建當代大學生新型傳播模式
社交網絡將人際傳播引入了一個社交網絡化的時代,給大眾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體驗。大學生們在社交網絡中展現個性的同時不斷進行著社會互動,完成社會化發展。
(一)傳播場域:集體狂歡
社交網絡平臺的非中心化、互動化、社群化等優勢使人們話語權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歸,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每一種意見都有可能被關注,實現了一種雙向共通的傳播形態。經過大量的SNS交往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性網絡服務是在人類通過互聯網及相關技術手段重新部落化的進程中,幫助人類由單純地拉近技術信息距離,到真正走入雞犬相聞、人際互動的地球村、實現部落里“技術信息”、“人際關系”內外共進的完善與進化過程。”[2]大學生們擺脫了無條件的沉默,掙脫了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單方話語權的禁錮,通過新平臺表達認知、體驗教育、宣泄情感。他們不再是俯首接受教化的學生,他們的呼聲通過新平臺在社會中產生了有影響的可能,挑戰著傳統思政教育的高度權威性。大學生們發揮網絡人際傳播的強大攻勢,建立與他人的聯系,實現自身社交的心理訴求,從而使得個人情感與意志需求得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人的感性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最終獲得集體狂歡的快感。
(二)傳播內容:話題的集散
社交網絡具有巨大的傳播力,是熱點話題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擴音器”,其威懾力和輻射力不容小覷。CNNIC數據顯示,“社交網站用戶更新內容最常見的方式是分享和轉貼,占比為49.2%。”[1]它可以用數以萬計的轉載量火速捧起一個熱點話題,也可以用無法預計的分享數量再掀起另一話題的熱潮。當代大學生利用社交網絡的實時傳播去獲取信息,了解世界,并通過不斷的轉載分享以及互動交流去參與傳播,擴散信息。這些迅速分享與轉載的信息形成一股信息流,不斷刺激更多其他大學生用戶的傳播行為,將話題蔓延開去。大家在擁有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就身邊的或者社會上的時事熱點展開交流與討論,這種開放式的平等對話容易達到更好地交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話題很快被集中。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新鮮話題與新聞熱點,活躍的大學生們又會迅速轉移注意力,即使曾經惹得滿城風雨的新聞熱點也可能在頃刻間又被接踵而來的的新鮮話題取而代之。
(三)傳播動機:曬“自我”還是“本我”
“社交網站上討論的內容主要是較為個人化的信息”[1]。社交網站上大學生通過自我資料的填充、語言的表達,心情的分享等展示個性,塑造形象,極大地滿足了“曬自己”的心理。SNS的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對真實性回歸,人們紛紛贊揚社交網絡使人類在重新部落化的過程中,找回了村落里的親近感。傳播雙方身份真實、背景資料真實等等呈現出真實的社會屬性。物理世界的人際交往一定程度上在網絡中得以延續,形成自己的社交網絡。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大學生們在網絡里終于找到一片真土。然而,在這個虛擬世界里熙熙攘攘的學生們真的與物理世界一致,還是會刻意回避或者放大自己的交往行為,表現出物理世界中不曾出現的個性特征,孰真孰假?游走于虛擬與真實之間,這似乎有幾分不可名狀。
二、新型傳播模式帶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契機
(一)教育理念的提升:平等對話意識的崛起
保羅·弗萊雷曾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3]社交網絡突破了傳授的界限,也就突破了傳授的限制,教育對話的領域前所未有的擴展。思政教育絕不可能是灌輸式的接受模式,而是師生之間人性化的對話,是師生間相互理解后的教育共識與融合,是教育雙方在經過有效論證的內容基礎上的理性對話。思政教育者深入社交平臺,成為參與者,與學生融合并彼此接納,爭取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之路上指導員、協調者、引路人的角色。新環境下,師生之間的交流成為“你-我”之間平等的商討,共同探索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教育觀。“這種平等、民主本身既是教育陶冶的產物,同時也是對民主精神的一種宣揚,是對民主能力的一種培養。”[4]立足于這個層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與學生溝通中需要積極營造自由民主的交流情境,對學生個體尊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真誠表達,構建開放式的話語模式,開創新的對話式教育。
(二)教育形式的拓展:“因材施教”的新詮釋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獨一教育模式。傳統的思政教育不會那么合胃口,當代大學生們甚至更愿意通過網絡平臺獲得信息,尋得知識。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數量較多,物理世界的交往涉及面相對小,對于很多問題只能是“點到面”的宏觀教育。社交平臺使得“點到點”的教育對象得以擴展,有效利用新媒體,發揮多媒體化的教育形式,建立信息反饋機制與溝通平臺,形成信息網絡的及時互通,不但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現狀,而且有益于深入挖掘每個學生的深度個性,形成“點對點”的工作特定式服務模式。例如,關注特殊同學日志、狀態更新,追蹤觀察,有利于抓住關鍵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能夠一定程度上掌握學生個性,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迅速有效的解決問題。
(三)師生關系的搭建:亦師亦友的新呈現
傳播學象征性社會互動理論曾強調,“人是根據‘意義’(關于對象事物的認識)來從事行動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意義是由人來‘解釋’的。”[5]大眾傳播包含傳者和受眾的互動,傳播關系的形成是傳受雙方互動的產物。良好有效的傳授關系才能夠促進傳播效果的達成。教育其實是傳授雙方溝通、交流、商討的過程。傳授者在彼此尊重、平等、接受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思想交鋒,促使雙方發揮創造思維,實現教育效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良師益友,積極利用社交手段,構建自由交流的場景,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話語權,創建與學生思想引領、成長成才緊密相關的話題,并在對話、共享中建立信任與認同感。將這種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進一步延伸,體現出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這區別于傳統主客形式的師生關系。
三、社交網絡興起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徑探究
在教育的新契機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努力探究資源的深度整合,通過思政教育手段的完善,尋求積極地滲入式教育路徑。
(一)重視對話教育,增強自己人效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往往來自于對意義的控制和進程的參與。”[6]教育加入互動的元素,可以讓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學生找到不同的切入點,產生各自的意義空間,形成傳授雙方間的意義溝通,達到傳授之間的深層互動,反過來影響著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思政教育者利用社交網絡增加溫情效應,能夠使其在虛擬空間里與學生近距離的接觸,增加自己人效應,增強教育者的權威性。高校思政教育者著眼于意義空間的開發和思政教育資源的有效挖掘,在社交平臺上以學生好友的身份出現,適當加入互動元素,通過與社交平臺的嫁接增強對大學生的粘性,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注重隱性教育,多元化拓展成才教育
隱性課程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后來學者們對其內涵有著不同的闡述。“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潛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比較隱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間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方式。”[7]隱性教育通常采用滲透式教育方法,將教育存在于環境以及生活中,讓受教育者自我感悟,自我吸收,自我提升從而自我成才。社交網絡一定程度可以促進教育內容滲透給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經意之間接受、消化、模仿,積淀。例如:奮斗在高校思政工作一線的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心靈導師,可以經常發布鼓舞人心的狀態,分享令人深省的視頻,或者根據階段性學生特點發布知識信息。輔導員潛移默化的塑造積極向上的形象,感染學生,引領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趨向,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無意識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三)尋找學生意見領袖,無形中設置“議程”
“大眾傳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5]新媒體時代,信息分散,思想分化,文化分流,輿論分裂,無不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面對大量的信息流,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不僅需要高校教育者親身關注與引導,有針對性地加大正面宣傳,也需要培養一批“學生意見領袖”,把握同學思想動態,引導輿論方向。這些意見領袖可以是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生干部;可以是社交范圍廣,擁有大量好友的活躍學生。學生意見領袖來源于學生群體,自身具有一定的同質性、群眾性,親近性,往往可以為學生提供信息,傳達建議、分享感受,無形中推高信息的影響力,形成全方位、立體的傳播攻勢,擴大訊息或者思想理念。教育者重視學生意見領袖的威力,借助草根力量,為教育埋下伏筆。
(四)加強線上線下互動,及時發現潛在危機
很多學生不愿在現實世界排解憂愁,卻愿意在網絡上傾訴發泄。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思政教育者及時甄別問題。教育者堅持通過人人網、微博去觀察學生的狀態更新,日志分享,話題焦點,不斷更新數據庫,加強線上與線下的互通,一定范圍內能把握學生思想狀態,發現危機。例如,發現情緒異常的學生狀態先觀察,后連續追蹤,根據連續異常情況展開線下教育與深入了解,對癥下藥,處理矛盾危機。另外,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上,高校思政教育者利用社交網絡公開發布權威信息,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輿論宣傳的主動權,澄清錯誤言論,及時讓學生了解真相,通過線上線下的信息互通,形成一股合力,爭取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進行滲透式管理與服務,做好學校維穩工作。
社交網絡的興起,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吹來一股清新之風。但是思政教育者要保持清晰的頭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進行深層輔導時注意“度”的把控,另一方面也需意識到,回歸物理世界的教育與引導應始終擺在首要位置。
參考文獻:
[1]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3,(1).
[2]2011年社交網絡市場十大重點微博是生力軍,[EB/OL].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3/111123682138.shtml
[3]保羅·弗萊雷,顧建新.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4]龔濤,徐建軍.新媒體與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家,2010,(11).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6]彭吉象.數字技術時代的中國電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7]龔濤,徐建軍.新媒體與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