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法律基礎教育,應該是介于知識教育和理念教育之間的全新教育模式。因此,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育與專業化的法學基礎教育不同,新體系下的法律基礎教育應側重反映其大眾化的特點,以理念教育為目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礎教育;理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73-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及其相應的實施方案(簡稱05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融合,完全整合成一門大學生必修課程。至此,法律基礎課從1986年初創,到1998年作為一門獨立的科目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范疇,至2005年法律基礎教育課和思想道德教育課合并融合,法律基礎教育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基礎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繁到簡的發展沿革,而在這一合并和簡化的過程中,也使得法律基礎教育在教學實踐中面臨各種矛盾和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就必須重新審視法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定位。
一、法律基礎教育的現實困境
法律基礎課程,由原本小眾化的專業法學教育,演變到面向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育,課程通過內容體系的不斷壓縮,課時的不斷縮減,最終融合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師資隊伍也從法學專業教師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轉化。但是法律學科固有的自身屬性,不可能因為學科歸屬的改變而被同化或是轉化,在這個移植過程中,同化作用和排異反應是一對共生的矛盾。在全新的教學體系下,法律基礎教育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困境。
首先,是內容的龐雜性和課時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做了全新的修訂(簡稱13修訂版教材),將課程內容從原來的251頁壓縮到了209頁,課程體系縮減了一個章節,法律基礎教育的內容從原來占教材篇章結構比例的三分之一增加了到近五分之二。但是即使這樣,按照3學分的課程總設置,用于法律基礎教育的時間大概不超過15學時,在15個學時內講授我國十幾門法學主干課程的“壓縮版”,并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擺在法律基礎課前的首要矛盾。
其次,是法律知識的專業性、抽象性與受眾群體的大眾性之間的矛盾。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法律規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人們的經驗和常識所認知,但是法律條文更多地體現為專業性規范和技術性規范。然而作為受眾群體的一年級大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前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儲備和思維訓練,而且在接受法律知識教育后還是非專業的(法學專業學生除外),沒有任何的相關法學學科知識鏈接和補充。當然,作為政治理論課組成部分的法律基礎教育沒有將所有大學生培養成法律專業學生的能力和任務,但是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上,將專業性很強的法律知識準確地傳授給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識和教學上的又一個挑戰。
最后,是知識的系統性和講授的片面性之間的矛盾。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不僅法律部門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而且法律條文之間也有相互補充銜接的邏輯關系。只有系統性地學習法律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法的精神和具體的法律規則,避免斷章取義可能導致的片面或誤解。而法律基礎教育由于學時限制往往只能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選擇某部法律的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解,課堂講授不可避免地出現知識點選取和講解的片面性。
綜上,法律學科自身系統性、準確性、抽象性的固有屬性,導致了法律基礎教育表現出內容的龐雜性和枯燥性的特點。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任務又決定了課時的有限性和受眾群體的大眾性。要想改變這種矛盾現狀,就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下,重新審視法律基礎教育的側重點和目標定位,找出既區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又區別于傳統法學專業教育的新思路。
二、新體系下的法律基礎教育應側重理念教育
將法律基礎教育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被不少專家學者視為“外行在教外行”。誠然,法律是很專業的知識,法律世界是對我們真實的生活世界加以高度技術性構建而形成的一個抽象的邏輯世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律又應當是世俗的,是要回答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是與人們的經驗常識可以兼容的普通知識,而不是一套說著好聽,看著不錯的邏輯或話語。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也曾指出:“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法律的世俗性和經驗型使得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育成為必要和可能,法律基礎教育應當超越具體法律條文,還原到條文背后的世俗社會和倫理規則。法學專業教育的受眾群體是有限的,小眾的法律專業教育只能完成為國家培養法學人才的使命。要想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成對全體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識培訓的任務,就必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大眾教育”渠道來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從其內涵和內容上來看,更多地偏向于“形而上”的觀念教育,是以“觀念”為核心展開的實踐活動,帶有明顯的觀念性重于知識性,認同性重于識記性的教育特征。如果說在“05方案”實施以前,法律基礎教育在課程獨立、擁有專業法學教育師資力量和相對寬裕的學時的條件下,還能勉強定位于知識教育。“05方案”后,如果還執著于將法律基礎教育定位于知識教育,通過十幾個學時的時間囫圇吞棗地給學生灌輸法律知識,傳授法律規則,那么前文列舉的三大矛盾將會更加突出,這對大學生法制教育毫無裨益。當我們無法改變事實的時候,就必須改變對待事實的態度。要走出法律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困境,就必須轉變態度,把對法律基礎教育的定位由原來的知識教育轉變為理念教育,這也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宗旨的必要轉變。
準確地說,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法律基礎教育,應該是介于知識教育和理念教育之間的全新教育模式。大眾化的法律基礎教育與專業化的法學基礎教育不同,法律知識往往是法律教育的切入點,但是法律知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法律理念確立。沒有法律知識的支撐,法律理念的存在蒼白無力;而沒有法律理念和法律信仰的法律知識則是缺乏向心力的知識碎片,不可能幫助實現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需要。2013年修訂版教材中也體現和貫穿了這一精神。在新修訂的教材中,法律部分占教材總篇幅的五分之二左右,與2010年修訂版教材相比較,保持和強化了“領會法律精神”“樹立法律理念”的章節,增加了“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兩部分的內容,刪減了“了解法律制度”中關于各類實體法的大部分內容,知識掌握程度也從原來的“了解”法律制度,弱化為“知道”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構成即可,實體法部分只保留了與普羅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行政法、勞動法和婚姻法。2013修訂版教材的重大變化,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眾化法律基礎教育,就是要從法律知識教育入手,并最終使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的教育過程。具體言之,法律基礎教育要實現三個層面的功能:
1.進行規范指引。規范指引就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法律規范,能夠指引其為或不為,并能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要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法律基礎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貼近生活的法律規范指引,可以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對法律的認同感,認識到法律不僅是有用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法律基礎教育不是教育者的強加,而是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這不僅符合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認知規律,也是我們培養法治理念的有效途徑和切入點[2]。
2.進行理論奠基。理論奠基是讓學生掌握法律學學科的一些基本術語、常識理論,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法律知識、分析法律事件、解決法律沖突奠定理論基礎。
3.實現理念啟發。理念啟發就是啟發學生領悟法律精神、樹立民主法治觀念、自覺遵紀守法,這無疑是法律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和對法律事件的關注,增強大學生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讓有限的課堂成為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理念的起點。
綜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基礎教育只有以理念教育為目標,才能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和對完整性、專業性的訴求中解脫出來,才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對龐雜的知識體系進行取舍,以點帶面,以課堂講授啟發課下關注,從而突破學時的局限,在解決法律基礎教育面臨的矛盾同時,實現法律基礎教育真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張會峰.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法律基礎教育的側重[J].思想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