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譚立威看來,那些看似破舊的經典老式飛機,有著新飛機沒有的味道。這種味道,只有駕駛它在藍天翱翔時才能體會到。
玩經典老式飛機在玩機族圈子里一向是非常被推崇的事情,雖然性能不及現代飛機,但是這些飛機都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有的為戰爭而生,有的直接經歷過戰火。玩經典的老式飛機,玩的不僅僅是飛行,更多的是一種歷史情懷。如譚立威飛完經典教練機“虎蛾”后感慨:“飛老式飛機,更多了一份對自己風華少年時壯志凌云的無限緬懷之情!”
話說“虎蛾”
地處南天一隅的澳大利亞,通用航空非常普及。僅就譚立威所在的昆士蘭州來說,就有很多民用的小機場。最有意思的是,很多航空史上經典的老爺機都還能在澳大利亞的天空上尋覓到芳蹤。作為一個從小看《倫敦上空的鷹》長大的軍事航空迷,來到這個擁有眾多英系飛機的英聯邦國家,譚立威最想親身體驗一下的有兩種機型:一個是二戰中大名鼎鼎的“噴火”,另一個就是“虎蛾”。
這一天,譚立威內心難掩的悸動就是因為他要去飛“虎蛾”。“虎蛾”是那款由上世紀30年代英國航空業先驅杰弗里·德哈維蘭設計的經典雙翼教練機,雙層機翼和拖尾翼布局非常有特色,屬于德哈維蘭公司著名的“蛾”系列機型里名氣最大的一款飛機,因其良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深受飛行員們的喜愛。二戰爆發前的20世紀30年代和整個二戰期間,“虎蛾”都是英國皇家空軍和英聯邦各國空軍的制式軍用初級教練機。至今,在休閑飛行領域,“虎蛾”仍是最受歡迎的機型之一。“英聯邦老飛行員們對‘虎蛾’的感情,與中國空軍飛行員對初教-6的那種感情頗有些相似之處。我在國內曾飛過初教-6,來到澳大利亞之后,能親身體驗一下‘虎蛾’便成為我的一個心愿。”
航空夫妻店
布里斯班的天氣一向多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就可能是大雨傾盆。飛“虎蛾”這天,整個上午,天上的云層都很厚,天氣預報說當天會有雨。譚立威還是和機場那邊確認了這次行程,“先去機場那邊,然后視情況再說”。上午11時左右,譚立威從布里斯班城北的伍盧溫出發,一路驅車向北,途中一度還遭遇暴雨,不到12時,就抵達雷德克利夫機場。雷德克利夫機場是個民用的小機場,距離布里斯班城中心不到40公里,在行政區劃上已不算是布里斯班市,屬昆士蘭州莫頓灣地方政府管轄。有趣的是,Redcliffe按照標準音譯是雷德克利夫,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就是“赤壁”!
譚立威要飛的這架“虎蛾”屬于一個名為古董航空的小公司。說這家航空公司小一點都不冤枉它,因為全公司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老板兼首席飛行員沃里克·沃伊納斯基(Warwick Woinarski),當然該航空公司其實也就只有他一名飛行員;另一個是會計兼對外聯絡,同時也是老板娘,即沃里克的亞裔老婆,可謂名副其實的夫妻店。
由于事先聯系好了,因此譚立威來時他們已經在做飛行準備。從布里斯班城北過來的路上暴雨如注,到了雷德克利夫,雖然也是陰云密布,卻一滴雨都沒下。譚立威跟沃里克商量了一下,決定起飛。
沃里克原是民航飛行員,這家小小的夫妻店主營飛行觀光游覽業務,乘客搭乘“虎蛾”飛行,既可享受飛行的樂趣,又可從空中一覽莫頓灣海濱風光。對酷愛飛行的沃里克而言,則既是自家生意,又是個人愛好。他們主要通過旅行社進行推廣,譚立威此次飛行就是通過布里斯班的一家旅游中介聯系到了這家航空公司。精明的老板娘不失時機地說,下次再來直接跟他們聯系,少了中間環節,價格上可以優惠不少。
又一架“紅男爵”
沃里克在機場租了一個機庫,除了用做機庫,還是他們這家小小航空公司的辦公室。譚立威來時,“虎蛾”已停在機庫外了。飛機的機身和機翼都涂裝了明艷的紅色,令人一下就想起“紅男爵”的經典座駕。
沃里克告訴譚立威,這架機號為VH-BJE的“虎蛾”是DH.82A型,1940年6月24日在悉尼組裝生產,二戰期間,作為軍用初級教練機,曾在澳大利亞皇家空軍服役,原軍用機號是A17-97。這架70歲高齡的老爺機的日常保養維護都由沃里克自己做,并不復雜。至于備件,當年德哈維蘭公司曾在澳大利亞本土建廠,二戰期間,為了戰時需要曾生產過大量的備件,因此雖然已經停產幾十年,但備件市場上仍然供貨充足。
按照最初的約定,此次飛行時間是30分鐘。不過,沃里克告訴譚立威,飛機上本來裝有攝影機,飛行中可對座艙內進行全程拍攝,刻成DVD留念,然而這天剛好機器壞了,無法為譚立威提供此項服務。作為彌補,他可以多飛10分鐘。譚立威表示同意,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飛特技。沃里克笑了,貌似譚立威的要求正中他的下懷。
慢速飛行
鉆進“虎蛾”開放式座艙的前艙,戴上飛行帽,系好安全帶,一股豪情油然而生。譚立威沖沃里克喊了句“紅男爵”,引得他大笑。一切準備就緒,12時50分,木制螺旋槳終于旋轉起來,“虎蛾”起飛了!
在沒有座艙罩的開放式座艙里飛行,感覺就像坐著敞篷吉普飛上了天,真正是兩耳生風。譚立威在空中曾試著把頭探出艙外,馬上就被勁風吹了回來。飛機離開機場,沿著雷德克利夫海濱,一路向南飛。從空中鳥瞰,夏日的海濱景致盡收眼底,別有一番風情。
飛在莫頓灣上空,下面一片汪洋,海天一色。飛機一度鉆進了一團連綿的白霧中,有那么兩三分鐘時間,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見,上下左右前后全都被大霧包圍,像極了老空戰片里的經典橋段。恍惚間,宛若穿越時空,進入了歷史的另一端。
向南飛過靠近松河入海口的霍頓高速公路大橋,能夠看到與之并行的特德·斯莫特紀念大橋尚未竣工。這座新建的跨海大橋,是以2004年去世的昆州最后一位一戰老兵的名字命名的。
飛機開始轉向返航。耳機里傳來沃里克的聲音,“伙計,咱們飛特技了。”譚立威舉起右手,向后艙豎了下大拇指,此次飛行最精彩的部分——特技飛行就開始了。
在地面上看特技飛行,越是航速慢的飛機,飛特技越是好看,動作舒展,細節能夠看得清楚,極具美感。對在飛機上的人來說,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一連串的筋斗、八字下來,絕對讓您天旋地轉,別說北,在海天一色的海上,很可能連哪里是海,哪里是天都搞不清了。
與在初教-6上飛特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進入倒飛狀態時,因為沒有座艙罩,人有一種要被倒出座艙的感覺,由于速度慢,甚至產生了已從座艙內向下墜落,又被安全帶拽回來之感,非常奇妙。
飛到雷德克利夫機場上空,譚立威又做了一次特技飛行,這次主要是為了給在下面等待的親友們表演。又是一連串的筋斗、八字過后,下午13時30分,老“虎蛾”緩緩著陸,結束了此次飛行之旅,飛行時間40分鐘。
整個飛行過程中,譚立威感覺“虎蛾”的穩定性很好,但是噪聲很大,剛開始不是很在意,時間略微一長,就開始出現明顯的不適感。航空先驅們昔日飛行之甘苦,可見一斑。
就在跳出座艙,準備與沃里克夫婦道別時,老板娘拿來了剛剛制作好的飛行證書,上面印有譚立威的名字和此次飛行的日期,設計簡潔而又不失精美。略有些發黃的紙張,散發著一絲淡淡的歷史氣息。
譚立威與“虎蛾”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以他戀戀不舍之情結束。“經典老式飛機,即使要修復,使用的也都是當年的原廠舊零件,而非現代復制。因為絕大多數老式經典飛機和配件的生產早已停止,飛一次則少一次”,想到這里,他已開始謀劃下一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