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匿于田溪到如今傲視群“石”,田黃內斂的品質與瘋狂的價格是專屬于它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它使很多人為之傾心,但卻在身價暴漲時始終示人以優雅的姿態,在拍賣市場天價頻出的背后,是“石帝”田黃獨具韻味的收藏價值。
在今年6月舉行的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燕閑清賞——翦淞閣文房古器錄”專場中,清代藝術家吳昌碩所刻重239克的《來修齊田黃印章》以1380萬元成交,創下千萬級田黃收藏品拍賣的又一筆成交記錄,田黃也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瘋狂
20世紀90年代初,田黃價格每克僅為幾百元,到2000年,田黃每克漲到3000元左右。如今一件品相中等、重5克的優質田黃雕刻件在市場上可以被賣到約15萬元人民幣,每克價格達到3~5萬元,頂級田黃甚至已經超過10萬元每克。
隨著近兩年田黃產地政府的保護政策,田黃的資源逐漸稀缺,價格也在逐年飆升,如今甚至有“一兩田黃百兩金”的說法,其漲幅可見一斑。如在今年保利春拍上以1380萬成交的《來修齊田黃章》,在2008年的拍賣成交價僅為235.2萬元,5年時間增值近6倍。
為什么田黃價格增長會如此瘋狂?其最大原因當數稀缺性,在福建壽山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產區內,全球所有的田黃石都誕生于此。有人對其稀缺性做過這樣的比喻,將世界上所有田黃和所有鉆石放在一起比較,鉆石超過4噸,但田黃卻不超過兩噸。
優雅
田黃擁有“石帝”的稱號,在所有壽山石中,田黃是最為名貴的品種。但田黃內斂的外觀似乎不能反映出它傲人的身價,相比翡翠的璀璨和白玉的冷艷,田黃的美麗顯得低調含蓄。由于常年埋藏于泥土中,加上溪流的不停沖刷,田黃形成了特有的質感——凝脂、溫潤。石中細微的蘿卜絲紋和包漿留下的石皮帶給田黃一種渾厚內斂的美,如果我們將璀璨的翡翠比作雍容華貴的女士,那么田黃則表現了男士的儒雅與穩重。
田黃石多為黃色,因為產自田中,故得名田黃。但除黃色以外,田黃也有紅色、白色、黑色,甚至綠色,只是數量極其稀少。很多田黃外面有一層白色的皮,收藏者稱其為銀裹金,若皮為黑色,往往稱作烏鴉皮。由于田黃石質地柔軟,在形成過程中經過撞擊產生了裂紋,裂紋愈合后會在石中形成暗紅色的“格”,這也是田黃的一大特色。
田黃收藏并不古老
田黃形成于數百萬年以前,但最初的發現和賞玩卻始于明萬歷年間。某日,明代著名學者、閩劇創始人曹學佺在位于洪塘縣的自家宅院內排練閩劇,此時來了一位賣稻谷的老農夫。老農夫為給稻谷壓秤,將一塊稻谷色的石頭放入了袋中。當老農把稻谷緩緩倒入糧倉時,站在一邊的曹學佺偶然發現了這塊石頭。曹學佺捧起石頭,見石塊黃中帶紅,溫潤異常,似乎有一些儒雅韻味,頓時愛不釋手。他非但沒有怪罪老農,還要求老農以后再見到這種石頭不要扔掉,帶來給他。
那塊石頭就是后來的田黃石,當時曹學佺請人將石塊磨制成了方形章料,并親自操刀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田黃石首次成為士大夫賞玩的雅物。由于田黃石沉穩內斂的品質和溫潤的外觀,田黃印章迅速開始在福建文人士大夫階層中盛行。
相較硬度較大的和田玉,田黃更為柔軟,適合雕刻加工,因此文人雅士可以親自參與田黃印章的雕刻,田黃與文人的關系也就更進了一層。
盡管早年的田黃更多地被用來制作印章,但隨著資源逐漸稀少,人們在獲得一塊田黃后不再舍得將其切割,因此目前流傳于世的田黃印章大多為明清老料,十分珍貴。在近年田黃石拍賣價格記錄中,排名前十位的拍品中有9件是田黃石印章,只有一件為田黃擺件。可見田黃印章的價值。
最近幾十年出土的田黃多為小料,能夠切割章料的大件田黃可遇而不可求,而一些小件的田黃如今更多地被看做一種寶石,其每克的昂貴單價仍舊可以使其作為珍貴的收藏品。很多玩家將小件田黃穿成手鏈或掛鏈,也十分具有把玩價值。
田黃并非誰都能雕刻
田黃石是軟寶石,可以通過刀來雕刻,因此有種說法為“下刀如走筆”。好的雕刻家可以將一個畫面在田黃石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令田黃的價值大幅攀升;而差的雕刻工藝非但不能提升價值,反而會降低原有田黃的品質。因此對田黃這樣貴重的物品,并非任何人都能刻的。
田黃的材質較軟,因此在雕刻時下刀比較容易,可想雕刻出好的田黃作品則并非易事。昂貴的價格加上變化多端的石皮和石形給田黃的雕刻增添了難度,而且每一塊原石都需要全新的創造,十分考驗雕刻者的創新能力和對田黃石本身的了解。每次下刀之前,雕刻師們總是要經過漫長的“相石”過程,也就是雕刻師對著石頭反復觀看,思考原石的材質特點,從而找到最好的精巧設計。
“薄意”是專屬于田黃的雕刻方式,主要是通過精心的設計和完美的雕工將原石的皮質和紋路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何在一塊石頭上表現出意境是“薄意”的最大難度,因此制作一件優秀的“薄意”作品就需要雕刻師對傳統文學、繪畫和雕刻有著深厚的積淀。
要保證田黃的雕刻品質,需要找真正的“薄意”工藝傳承人,如果想要雕刻一件精品原石,則需要一線大師親自操刀方能保證其工藝質量。往往一線田黃石雕刻大師都是最懂田黃石的人,他們會選擇最好的田黃進行“薄意”雕刻,雕刻結束后還會將名字刻在作品上。所以說,一件刻有大師名字的田黃作品,原石品質也一定上乘。
玩還是藏?
國寶級的田黃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總體來看,精品田黃的價格漲幅還是相當可觀。幾年前我收了一枚晚晴田黃方章,當時花了幾十萬,如今這枚田黃章差不多也能賣上千萬了。因為我個人喜歡收藏田黃,應該不會考慮出手,但對喜歡投資保值的人來說,入手田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目前收藏田黃的人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買來品味把玩;另一類是收藏保值。很多藏家遇到精品田黃往往“只進不出”,他們比較偏重田黃石的“玩樂”。我有一些朋友會收各種不同形狀和材質的田黃原石再找一些知名的田黃雕刻家為自己量身雕刻,他們有人甚至舍得切料雕刻專屬于自己的印章,要知道很多好料都已達到數萬元1克,可能光是制作時切掉部分的田黃就已值十幾萬。
1986年,榮寶齋以13.5萬元的價格從壽山鄉收購了一塊重達4275克的田黃石,創下了當時田黃的天價交易額。如今這塊國寶級的田黃已成為榮寶齋的鎮齋之寶之一,幾乎無法用價格來衡量了。
田黃的古物十分具有收藏價值,比如吳昌碩等篆刻名人篆刻的印章,這些都是十分具有文化價值的田黃收藏品,因此很多收藏家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也不會將其重新放回市場流通。
由于資源已經斷絕,如今市面上的田黃買一塊就少一塊,而精品田黃石進入市場流通又十分稀少,所以很多精品田黃的升值空間很大。從整個拍賣情況也可以看出,普通田黃的價格會有少量浮動,精品田黃價格卻一直穩步走高。目前田黃石的價格走勢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穩中有升,對投資者來說,如果投資得當,收益會比買黃金更可觀。
除此之外,因造假田黃石較多,投資者對田黃真偽的辨別也需慎重,偽田黃大致有兩種:一種為用褐紅、褐黃等微透明塑料制作的仿制品;第二種則是其他產地玉石的混淆,比如染色綠泥石,粗看與真田黃有幾分相似,但它絕沒有真田黃的滋潤與凝結,質地比田黃要硬一些。另外掘性高山石、掘性坑頭、昌化田黃等都易與田黃混淆,購買者入手田黃一需要提高對田黃的了解,另外還要選擇大型拍賣行等正規渠道購買。
天價寶石上的藝術創造
“薄意”是因田黃石而生的一門工藝技法。在上世紀30年代,福建壽山鄉曾一窩蜂地出產了大量的田黃石。那些田黃石的石皮等質地都很出色,當時的田黃收藏者希望在這些原石上進行藝術創作,可是田黃的雕刻工藝下刀往往十分浪費材質。當時壽山石雕刻“西門派”大師林清卿在這種情況的基礎上,改變了下刀力度和手法,創造了“薄意”雕刻這門技法。
想要在石頭上展示詩情畫意,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它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往往需要幾十年的國學積累,其中文學、繪畫、書法、雕刻刀工等積累需要漫長的學習和磨練。想要在田黃石上雕刻山水花鳥不難,但如何能使其傳神就需要日積月累了。
收藏及欣賞田黃“薄意”雕刻的人往往都是文人士大夫,他們對“薄意”有極高的鑒賞品位。“薄意”發展至今,很多作品都已達到版畫的藝術效果。比如一方田黃章的四面田黃雕刻,刻完蘸取彩墨用宣紙圍裹四周,需要拓出完整的畫作的效果。這就需要雕刻師不能僅局限在平面思維,要在整個田黃石上做整體創意。這個過程難度極大,也十分有趣。
對雕刻師來說,每拿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田黃原石也就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因此雕刻師需要對石質紋路裂格十分了解,另外也需不斷創新體裁和刀法,才能將田黃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
什么是好田黃?
精品田黃多為田黃凍石,田黃凍石其黃顏色一般分為3種:色濃而微泛橙紅的“橘皮黃”;黃中帶赤、顏色明快的“黃金黃”;黃而帶赭、略帶枇杷色的“枇杷黃”,此三種為田黃精品。另外鑒定帶有“銀包金”、“烏鴉皮”等特點的田黃需要看其皮質,色差大,黃白分明,黑黃清晰者為佳。
什么是好田黃?
田黃“無根而璞”,出土時均為橢圓狀,飽滿、渾圓、規矩,其形狀能夠切割成章者為佳,純為湊重量的則不值得高價入藏或投資。在田黃的形狀選擇上,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據其質地進行分析。
什么是好田黃?
好的雕刻作品可以增加田黃藏品的藝術收藏價值,好的雕工往往具備大師雕刻、設計精巧等特點,因此精品田黃玩件、印章往往擁有優秀的雕刻工藝。
什么是好田黃?
田黃的品質一般以“六德”作為評判標準,即細、潔、溫、潤、凝、膩。上品的田黃,可集凝結、脂潤、通透、純凈、細膩于一身,極其溫潤,無干燥之感。同時,紋路美觀,格路少而淺淡,如生有皮質層,薄而質細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