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陳流作品的人,一定會被他畫作中生動細膩的形象所吸引。正如他本次為《私人飛機》創作的封面作品——《云之下 · 破碎的天空》,在云端飛翔的飛蛾如一個精靈般俯瞰大地。
作為云南地區70后藝術家的杰出代表,陳流蜚聲于當代藝術界。他的作品以超現實波普的形態為人矚目,同時又充滿了無限的幻想。他擅長從民間年畫和傳統水墨畫中提取元素,作為一名當代云南畫家,他將西部寬廣、大氣的性格與細膩幽默的人物形象相結合,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飛行的夢
《云之下 · 破碎的天空》是陳流為本刊創作的封面作品。在云端翱翔的飛蛾看起來并不像飛機,陳流說:“這并不是一個具體的飛機的形象,我更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飛行器。”他將這個飛蛾擬人化,繪畫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的飛行狀態;幻想天空中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任何東西來打擾他的創作思路;回憶自己曾經坐在飛機上,在高空俯視云彩和地面的經歷,如何越過山川、河流,馳騁在天際……畫面中的飛蛾像一個飛行的小精靈一樣,自由地俯瞰天空,他說,他是在畫自己的一個飛行的夢,也表達了藝術家自由創作的態度。
本來可以畫一只蝴蝶,陳流卻讓飛蛾的形象躍然于紙上。他說:“我從小生長在云南昆明,家鄉的蟲草非常多,讓我更熟悉昆蟲的圖案和結構。相比蝴蝶,飛蛾仿佛更加神秘、詭異,或許它傳遞的不僅僅是唯美的形態,似乎還有一點黑色幽默。同時,奇異和另類的造型也讓人感覺到更強烈的沖擊力和男性化的形象。”
作品始終沒有脫離的是陳流藝術中一貫的浪漫與神秘氣息,卡通般的人物形象似乎也可以被冠以“陳流式”的幽默與調侃。正如他所說,“這種調侃或許是我們70年代人特有的,我們因父輩的言傳身教而莫名其妙地變得少年老成;而當我們后輩淹沒在消費元素中時,我們又意外保留了一份純真,這難道不是荒誕和幽默嗎?”在他看來,那些來自西方的動畫在他們這一代人心目中不僅僅是消費品,更是他們學會叛逆、張開想象力的啟蒙者。
年輕的“老畫家”
在陳流的工作室中,擺放著各種動漫題材的玩具,有玩具手槍,有游戲機……那是美國動畫片《再生俠》系列的道具模型。他說,自己的創作經歷是倒過來的,在學生時代并沒有創作過太多帶有動漫形象的作品,曾經傳統的美術教育讓他覺得卡通和漫畫都是小朋友畫的,那些都不叫藝術。
陳流早期曾經創作了許多風景畫,家鄉云南的風土人情讓他特別有創作的欲望。當時他畫的內容很傳統,風景和人物都給人非常沉穩、老練的感覺。在他剛剛成為職業畫家不久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臺灣收藏家專程到昆明去買他的畫。來者與陳流相談甚歡,臨走時說:“看你的作品時,我一直以為你是一位老畫家,沒想到你這么年輕。是不是大陸的畫家都特別憂郁?”
送走來客,陳流開始思考,是什么讓別人誤讀了自己的年齡?是我有些地方的表達和做法有問題嗎?我還這么年輕,為什么我會傳達給別人一種老畫家的信息,甚至讓別人覺得憂郁?
陳流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關注的東西,他發現少年老成都是自己裝出來的,曾經以為那樣是成熟的表現。可一個人喪失了年輕時代的活力與體驗,真的能一蹴而就地成熟嗎?于是陳流開始越來越多地反思,開始畫自己想畫的東西,讓視線回歸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
“原來的作品是少年老成,但是后來越畫越年輕了。包括卡通漫畫的題材在內,我以前雖然也有接觸,但是從未表現過。”陳流說,“同時我也越畫越輕松。因為這些元素都是伴隨著我成長的,是我比較喜歡的,是我真正想畫的東西,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經歷中無法改變的記憶。”
藝術之門
陳流的父母都是云南當地的著名畫家,從小他一直規規矩矩地學畫、練習、考學。小的時候,他曾經將父母視作自己的“偶像”,理想也是像父母一樣當一名畫家。因為考大學的需要,他一直遵從傳統的美術訓練,寫生、石膏、肖像……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讓家長、老師和學校替他思考應該些畫什么。
陳流說,家庭的環境把他帶進了藝術的門,然而制約自己的往往也是這些因素。父母有他們的成名套路,他的母親是一位著名的版畫家,以畫風景著稱。母親經常在家里擺放她喜歡的一些花花草草,或特意給陳流看一些風景的照片,希望他能夠受到感染。“媽媽總會以女性化的角度和自己的成名經驗來指導我,”他說,“但是我小時候也會有叛逆的一面,偶爾為了畫面的主題和媽媽爭論。因為我潛意識里想畫的東西可能不是我父母這一輩畫家所關心和想要表達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宮崎駿等日本漫畫大師的名字慢慢開始進入中國動漫愛好者的視線,桂正和精湛的畫工給陳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來,他發現日本的漫畫都過于雷同,都有一個自己的套路。于是他更多地關注歐美動畫,人物鮮明的性格和畫面色彩的巨大差異讓陳流非常喜歡。“我更喜歡看一些帶有黑色幽默和死亡色彩的卡通動漫,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在國外,漫畫都是可以給成年人看的,但是在我們國內,似乎變成了小孩子的專利。”
70年代出生的這一批畫家,因為時代的變遷,他們經歷了中國變化最大的幾十年。他們見證了社會從篤信、懷疑,一步步走到無所適從。于是他們中如陳流者,開始反思所謂正統與流行的關系,思考自己在這個時代的位置。陳流說:“我的畫是畫給我這個年代的人看的,是畫給和我有相似經歷的人看的。我們都希望在變革中保存自己,既不想回避過去,也不沉迷于現在,只想讓自己存在于這個時代最真實的一瞬。”
正因如此,陳流作品中的人物總是鮮活而靈動的,還帶有一點點孩子氣。陳流喜歡畫他的故鄉云南,他筆下的流云永遠帶著一種云南當地特有的氣息——風速較快,在疾風之下,云呈奇異的團狀,從而展現出萬千姿態。學院派最細膩的筆法、新鮮的外來元素、大膽的民間圖像融合并現,成為他自成一派的創作風格。
云南印象
陳流1996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裝飾繪畫專業,200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在上大學時,他曾經獨自背包外出寫生,看到過最美的麗江、最淳樸的香格里拉……那時的美既是一種自然生態,又是一種人的生活狀態。在旅行中陳流創作了大量的關于麗江、大理、香格里拉的繪畫作品,他努力展現這種最自然的純真。
然而,多年后他再次回到的麗江、香格里拉,這些自己曾經描繪過的人間仙境,現在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個個旅游開發的項目。滿街都是自稱藝術家的外地商人、自稱藝術家的游客,以及自稱藝術沙龍的酒吧,到處都充斥著消費與喧囂。為此,他惋惜又遺憾,但是也認為自己很幸運,能成為見到這片純真山水的最后一代人。
“重看我大學時代畫過的云南民族的風土人情時,我常常覺得僥幸,因為它們現在幾乎要被外界影響得沒有了。也許建筑還在,但靈魂卻消失了,我知道誰也無法挽回這個過程。”他說,“或許我們這代人成長的時代,就像我當年見到了那個大理、那個香格里拉一樣,它們既渴望走出封閉,又尚未被商業喧囂所淹沒。我希望的,就是用非此非彼的視角去展現大時代的變遷。”
在陳流的風景繪畫中,物象總是以純真的形態出現,卻又展現著一種鮮明的觀念。在豐富的色彩層次中,他既像在歌頌,又像在嘲諷。他的作品與宮崎駿的漫畫主題相似,充滿了對環境污染和盲目開發的抗議。但不同的是,他總是以一種荒誕的、甚至旁觀者的方式,用純真的眼睛去審視這一切。
“我十分喜歡桂正和的作品,但并沒有刻意去模仿他,也沒有特別崇拜的漫畫家。”陳流說,“我只是用70年代的叛逆與單純,去畫今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