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創立于1905年,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它既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辦學成績卓著的百年名校,又是一所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教育傳承與創新、積極引領潮流、被社會公認為真心實意實施素質教育的窗口學校,在國內享有“金牌搖籃、課改先鋒、辦學典范、育人沃土”的美譽。
一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培養了大批革命志士和科技、經濟、文化人才。無產階級革命家李立三、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等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廣播電視主持人領域,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何炅、李維嘉、導演制片人龍丹妮等均出自該校。
2008年,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校園電視臺正式成立。該電視臺面向全校師生開放,設有校園新聞類、校園觀察、人物榜樣類、音樂類、歷史類等欄目,成為湖南師大附中實施素質教育最好的實踐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校園電視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校園電視臺的建設緊跟學校德育工作步伐,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校開展德育活動提供了配套服務。
校園電視臺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地。許多同學在電視臺的實踐過程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成績優秀、能力突出的校園佼佼者。
校園電視臺為學生特長發展添磚加瓦。由于在校園電視臺的工作和學習經歷,許多同學逐步由興趣發展到專業愛好,進而開始選擇高校傳媒類專業進行學習,開啟了傳媒人的專業之路。而校園電視臺便為這一部分同學提供了最好的實踐平臺。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曾先后榮獲校園電視評比12個金獎,10個銀獎。獲獎的七位小主持人現在已經全部走上了傳媒夢想之路。其中,袁維維考入暨南大學新聞系;耿書培考入武漢大學主播系;徐佳倩考入清華大學并且入選清華新百年領軍計劃人選;周淼考入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王詩楊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系;蔡齡峰考入湖南大學播音主持系;李弋戈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系。在校園電視主持人的培養方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培養途徑:
一、嚴格選拔人才。培養人才第一步就是要選好人、選對人。校園電視臺指導老師會主動去了解“主持”是不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需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選拔小主持的時候,指導老師會將“個人興趣”放在選擇標準的第一位。只有發自學生內心的向往才能促使學生克服重重困難,付出比普通學生更大的努力去面對專業學習和課堂學習。小主持人在聚光燈下的風光是很多學生所向往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這個專業,所以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專門聘請了大學播音主持系專業的教授進行選才,并且交給他們進行專業訓練。
二、建立學生培訓計劃。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高一的新生進入電視臺后會以學為主,由指導老師進行相關專業培訓。經過一年的鍛煉學習之后,升入高二的學生便成為了校園電視臺的“中流砥柱”。他們不僅要起到“傳”、“幫”、“帶”的作用,更要在利用自身的業余時間不斷加強業務學習。總結來說,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的成員培訓模式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高一的時候要可教,高二的時候要可用,高三的時候要可捧。也就是說高一以學為主,高二以用為主,高三正是出成績的時候。
三、提供實踐平臺。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每年有藝術節、科技節等四大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以及校園電視臺的節目都需要大量優秀的主持人。因此每位主持人都有自己大展身手的舞臺。特別是校園電視臺的新聞欄目,對培養校園主持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放棄了校園新聞的時效性,而轉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為主要目的。每一期的新聞主播都要進行競爭上崗。在競爭中,每位小主持人都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成長和提高。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主持人作為當期新聞主播出鏡,而落選的主持人在做好觀摩學習的同時還要負責播出的其他相關工作,以此形成了團隊學習和協作的模式。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電視臺的經驗表明,夢想不分大小,有夢就去追逐。校園電視臺為懷有電視夢的孩子提供了筑夢、逐夢的舞臺。希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孩子們能心懷夢想,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