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轉型,全球將實施低碳經濟戰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首要任務,而碳稅征收和碳排放權交易成為其相應的手段,這兩種不同的政策手段,也將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在減少碳排放的前提下,如何減少碳減排的成本,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該文分別介紹了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并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碳稅;碳排放權交易;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03-03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營造了如今發達國家的工業模式和現代化,另一方面給環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創傷。之后,發達國家開始治理環境,發展中國家卻由于薄弱的經濟和落后的技術,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污染環境,延續了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1997年12月,為了人類避免氣候變暖的威脅,在日本京都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2009年12月7日,被譽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哥本哈根會議,共同商討如何共擔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2006年的《特恩斯報告》指出,若全球不對氣候問題作出相應的對策,每年將造成GDP的5%~20%的損失[1]。
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政府可以運用相應的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碳排放。一是稅收政策工具,征收碳稅,碳減排補貼;二是市場調節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權交易。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的兩項最重要的減少碳排放的政策手段,如今已在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進行實施,發展中國家則大多考慮了碳稅征收。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處于起步階段,為了探索建立適合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武漢、廣州、深圳等7個城市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除此以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對我國社會、經濟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合適的碳稅制度。但在未確定我國政策之前,我國進行碳稅征收與碳排放權交易之策略及方法與措施仍需要深入研究。
1 碳稅
1.1 碳稅機制 碳稅是依據化石燃料燃燒后所產生的CO2排放而征收的一種產品消費稅。征收碳稅主要起到控制和激勵兩方面的作用[2]。一方面,碳稅征收相當于提高了化石燃料的價格,有助于達到刺激減排的目標。另一方面,征收碳稅激勵使用化石燃料的企業和消費者轉向發展低碳經濟,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刺激技術創新。
碳稅的征稅對象為企業和消費者,根據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CO2計稅。碳稅給予了企業和消費者較大的自由選擇權,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進行碳減排。企業會尋找最低碳排放成本來使自己的利潤達到最大化,從而刺激企業進行科技創新。
(1) (2)
圖1 碳稅的作用機制
圖1(1)中,由MAC1曲線和MD曲線確定有效碳排放水平e所對應的邊際成本t,企業所確定的碳排放量為e,企業的治理污染成本為a的面積,碳稅成本為b+c的面積,根據上述所得企業治理成本為a+b+c的面積,使企業的治理成本達到最小值。圖1(2)中,刺激企業進行技術設備的更新,來減少碳排放,邊際治理成本MAC1下移轉變為MAC2;再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先進的治理技術,相同的碳排放量所需的邊際治理成本下降。假設企業在既定的碳稅稅率t下,企業所對應的邊際治理成本也相應的為t,在此情況下,企業的碳排放量為e1;經過技術創新之后,碳排放量減至e2,碳排放成本為d+e+f,小于技術創新之前的碳排放成本[3]。由此可以看出,碳稅對企業減排的激勵效果,企業會自發地進行碳減排相關的技術創新。
1.2 國外碳稅征收情況 目前,有許多國家實施或曾實施了征收碳稅或能源稅,如芬蘭、丹麥、荷蘭、挪威、瑞典、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1990年,芬蘭先建立一個完整的碳稅政策來取代收入稅和服務稅;1991年,挪威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征收碳稅;同年,瑞典開始征收碳稅,在1987年至1994年期間,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600萬t~800萬t,同比下降整體的13%。1993年,丹麥開始征收碳稅,主體為企業和家庭;1999年,德國開始征收碳稅,對象為汽車燃料、天然氣和電力,稅收用于支付退休金;2008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成為全區率先征收碳稅的北美城市[5]。
1.3 碳關稅的影響 其一,貿易保護色彩明顯。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將考慮向未加入碳排放體系的國家征收“邊界調節稅”,以保護自身商品的競爭性。其二,國家間利益較量加劇。一是增加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籌碼。發達國家通過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已經逐步將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毫無疑問,受碳關稅影響最大的是發展中出口大國。輿論認為,美國提出碳關稅反映了其在國內反擊傳統產業勢力、國際上為氣候談判增加籌碼以迫使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讓步的氣候變化戰略。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聯合國報告評價,碳稅對二氧化碳減排起積極作用。三是轉移國內減排成本。一些發達國家擔心,先減排會導致本國企業競爭力受損,而高排放產業的重新分布會使發展中國家從中得益。如果能對發展中國家產品征收碳關稅,相當于以關稅方式讓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義務,并增強本國產品競爭力。
美歐開征碳關稅,將增大我國減排壓力,影響我國產業競爭力,可能成為我國商品出口的最大壁壘。碳關稅的開征,也促進碳稅的開展。
2 碳排放權交易
2.1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碳排放權交易是政府限定一個碳排放量的上限,根據這個上限額度,頒發碳排放許可證,碳排放權交易給企業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權,一方面減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根據碳排放許可證的價格,進行購買碳排放許可,進一步選擇自身的碳排放水平。
(1) (2)
圖2 碳排放權交易的作用機制
圖2(1)中,由MAC1曲線和MD曲線確定有效碳排放水平e所對應的邊際成本t,企業所確定的碳排放量為e,企業的治理污染成本為a的面積,碳稅成本為b+c的面積,根據上述所得企業治理成本為a+b+c的面積,使企業的治理成本達到最小值。圖2(2)中,企業使用大量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從而使碳排放量減少,在恒定的碳排放量e的情況下,邊際治理成本從t減少為t’,企業的碳排放成本為d+e+f,小于技術創新前的a+b+c,所以碳排放權交易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具有激勵作用。
從圖1和圖2看出,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是兩種不同的手段,具有不同的影響結果,但共同的作用是減少碳排放,以及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2.2 碳排放權實施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成立于2005年,2008年進入第二階段,從2013年1月1日起,進入其實施的第三階段。作為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溫室氣體(GHG)的交易計劃,歐盟ETS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環保政策。迄今為止,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涵蓋超過12,000,安裝在27個歐盟國家的6個主要工業行業[6]。每個歐盟國家必須分區,其根據歐盟ETS和行業之間的國家排放預算以及其他經濟領域內的所謂的國家分配計劃(NAPS)。事實上,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性能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的溫室氣體交易系統的關鍵:世界各地的環境政策制定者作為一個獨特的機會以獲得歐盟ETS以市場為基礎的環保計劃的設計和實施。該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政策的針對性也解釋了學術界可行的經驗教訓。
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于2013年在7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深圳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說,“十二五”期間我國主要是做好試點工作,探索和積累經驗,“十三五”將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7]。
3 綜合分析
3.1 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分析 為了對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進行比較,將圖1(2)與圖2(2)放入同一個坐標中,如圖3所示。
圖3 技術創新后,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的比較
技術創新后的邊際治理成本曲線MAC2與邊際損害曲線MD相交于C,此時為企業有效的碳排放水平及其成本價格,在碳稅制度下,假定碳稅稅率仍為t1,那么企業邊際治理成本仍為t1,那么P=t1與曲線MAC2相交于A(e2,t1);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假定碳排放量限額仍為e1保持沒變,那么q=e1與MAC2相交于B(e1,t2)。假設在該碳減排機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碳稅制度下的碳排放量高于有效率的碳排放量,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的碳排放量則低于有效率的碳排放量。在圖3中,可以得出,碳稅制度下企業的治理成本為Ot1Ae2的面積,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企業的治理成本為Ot2Be1的面積,顯然可以得出Ot2Be1的面積小于(下轉9頁)(上接4頁)Ot1Ae2的面積,也就是說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治理成本比碳稅制度下的少,企業在技術創新后,碳排放權交易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
3.2 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各項因素分析 實施成本,短期來看,碳稅作為一種稅種,可以直接加入國家既定的稅收制度,選擇環境稅、能源稅、消費稅等稅種的子稅目,碳稅的稅基、稅率、征稅對象以及稅收流,可以根據母稅種來設定。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則需要一個完整的交易平臺來支撐整個交易的過程,同時還需要相對應的配套機制來輔助碳排放權交易。從短期實施成本來看,碳稅的成本較小。
長期來看,碳稅制度具有穩定性和公平性。現實中,各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環境觀念不同,對低碳的認識不同,則需要對各個地區設置不同的碳稅稅率。若使用統一的稅率,則會導致各地的稅收不均,政府的宏觀調控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碳排放權交易則恰恰相反,政府僅需要確定一個碳排放額度,市場會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來優化配置資源,消費者和企業會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確定買入還是賣出碳排放權,從長期實施成本來看,碳排放權交易的成本較小。
社會成本,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的企業治理污染成本比碳稅制度少,社會總生產成本也較少。但是,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由市場控制,有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這將會導致社會成本波動較大。碳稅則具有稅收的穩定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社會成本也相對穩定。
減排效果,碳排放權交易通過對碳排放的限額,來控制碳排放量。碳排放額度的設定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都很難,難以準確限額。為了國家經濟免受碳排放量減少的限制,往往超額設定額度,導致了碳排放量往往超出預估值。碳稅制度,作為價格限制的一種手段,不同的稅率導致不同的碳減排量,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了政府無法準確地制定稅率來減少碳排放量。如今許多專家學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根據不同的環境情況,確定碳稅稅率和征收方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稅的缺陷。
激勵效果,碳稅對企業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計稅,企業為了減少碳排放所造成的稅收,自主進行技術創新,減少邊際治理成本。碳稅補貼和碳稅轉移支付,以及碳稅稅收會再投入到技術創新中,相應地增加了技術創新能力。碳排放權交易,大部分企業則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所需的碳排放量進行購買碳排放許可,一定程度上會刺激企業技術創新,但是激勵效果往往沒有碳稅效果明顯。
政治可行性,碳稅依附于各大稅種進行計稅,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碳稅作為一種累退性的稅種,企業增加的稅負將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社會上的低收入者將承受更大的壓力,這種現象并不嚴重。由于政府的宏觀調控,企業不能任意的改變價格來轉嫁自身的稅負,碳稅補貼政策也能減輕企業的稅負壓力。碳排放權交易的理論基礎為產權理論和科斯定理,溫室氣體的排放,往往難以確定產權歸屬。政府的碳排放額度分配往往有免費分配和拍賣分配,免費分配占極小的份額,并不能造成太大的影響;拍賣分配,則容易導致供給大于需求,使部分企業廉價收購許可證,在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高價拋售,造成市場紊亂。相對于碳排放權交易,碳稅制度則更容易控制和實施。就目前而言,發展中國家仍適合碳稅制度,發達國家則適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參考文獻
[1]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Revie[M].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郎鄭欣.碳稅與碳稅政策分析[J].林業經濟,2012(1):35-38.
[3]鄧磊.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激勵作用比較研究[J].企業導報,2013(4):3-4.
[4]Wei Zhenxiang,Li Weijuan. The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vying Carbon Tax in China under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1 968-1 973.
[5]楊丹輝,李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全球機制:文獻綜述[J].公共管理,2010(6):164-171.
[6]Christoph Bo hringer, Knut EinarRosendahl. Strategic partitioning of emission allowances under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2009(31):182-197.
[7]王京安,韓立.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對比分析[J].商業研究,2013(7):21-27.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