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村信息化建設調查分析

2013-12-31 00:00:00舒中正周衡吳燕秋張穎尤恒宋晨曦徐小默張予川
安徽農學通報 2013年21期

摘 要: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該文通過對仙桃市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鎮有關農村信息化建設與農村農業發展的實地調查,發現該地區在農村信息化與農村農業發展方面存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當地政府部門宣傳不足,農村居民信息化意識普遍不足,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結合研究分析調查資料及相關文獻,進而提出了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體,推進農村信息化與農村農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農村農業發展;仙桃市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05-05

1 調研背景

1.1 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中央在多次會議和文件中強調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協調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農村信息化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通過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計算機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構建綜合信息平臺和服務體系,促進農村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使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經營、公共服務、政務管理及生活消費等各個方面實現普及應用的程度和過程”[1]。從2005年中央首次提出有關農業信息化問題,指出“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開始,中共中央連續多次在1號文件中強調要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中,農業部發布了《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2],提出了“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加快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步伐”、“助力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推進農業政務管理邁上新臺階”、“開創農業信息服務新局面”5個方面的主要任務。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早已把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到了戰略高度。

1.2 農村信息化發展趨勢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日益重視,以及新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將得到快速發展,而農村信息化必將帶動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甚至進一步帶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外IT企業開始關注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開始逐步進入中國的農村市場。如聯想進軍現代農業,創辦佳沃集團;阿里進軍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造“特色中國”項目;國外IT巨頭微軟和IBM也開始對中國農村信息化進行投資。從立足國情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之路[3]、中美農村信息化比較研究[4]中,我們發現,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農村信息化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也充分說明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市場空間,這將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

1.3 調查對象的相關情況 湖北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又承擔著中部崛起的重任,其農村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自2012年1月獲批開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該項建設工作擺上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3a總體目標:建成覆蓋省、市、縣、村四級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夯實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顯著提高廣大農民信息素質,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引領區、國家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省域先進區。仙桃市作為湖北省直管市,地處江漢平原,擁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素有“江漢明珠”、“魚米之鄉”的美稱。近年來,仙桃市政府積極響應省政府的號召,大力關注和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

為了更好的反映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調研小組選擇的調查對象正是仙桃市的三伏潭鎮栗林嘴村、陳場鎮園藝場等5個典型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鎮。此次調查采用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其中,訪談的主要對象為村里的基層干部和種養殖大戶。首先從村干部那里得到該村的基本數據,包括人口、耕地面積、勞動力比例、農業產值、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信息化設備的普及率、信息化的程度等,然后再逐一訪談當地的種植、養殖大戶。訪談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營規模、效益,生產、銷售的形式和渠道,生產經營過程中問題的解決,獲取市場、技術信息的渠道,對獲取信息的利用情況,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信息化的作用的看法,以及對農村農業未來發展的看法等問題。問卷調查的對象隨機選擇,包括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的人群。問卷主要涉及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農村信息化及其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二是對信息化設備和信息的使用情況;三是對信息化的需求情況,其中,問卷還設計了分別針對農業人員和非農業人員的問題。調查小組希望通過實地調查,能夠得到真實、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能夠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建議。

2 調查結果和問題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訪談對象主要為當地村干部、種養殖大戶和普通居民,問卷調查對象廣泛,包括農業人員和非農業人員。其中,調查問卷共發放170份,回收有效問卷165份,有效回收率約達97.1%。

2.1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近年來,國家大力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所調查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有多個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村中電壓太低,夏季和冬季經常因電壓問題而停電,這直接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這說明當地農村的電網改造迫在眉睫。

同時,盡管幾乎所有的村落都通了水泥道路,但是很多離主干道偏遠的村莊仍很難進鎮或進城。首先是因為出行的公共車輛數量不夠;其次是公共交通的費用太高。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也深有體會,上車即付3元車費,稍微遠點要付6元、7元,再遠點去城區就得花10元。這直接給當地農民增加了生產、生活的成本。

水污染的問題在當地農村也很嚴重。訪談過程中,一位養殖大戶介紹,因為水質污染嚴重,而不能用于養殖其他高效益的魚蝦品種,所以養殖收益一直得不到大的提升。

電網、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最基本的條件,只有把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好了,信息化建設才能有效地推進。

農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的主導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所調查的5個新農村中,有線電視、寬帶都已進村入戶,而且各村都有信息服務站,都開展了遠程教育、信息共享等信息化工程建設,其信息服務站的設備也比較齊全,電腦、電視、投影儀一應具備,也有專門的信息員來操作、使用這些設備和存儲、處理信息。但是,從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可以看出,在隨機調查的165人中,只有58人知道當地的信息服務站,其占比只有35.2%。這說明,第一,對信息服務站的宣傳不夠;第二,信息服務站名存實亡,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盡管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幾乎達到100%,但是由于政府相關部門在一些村鎮推廣數字電視時,采取強行停止有線電視服務的措施,使得大多數村民因不愿承受高昂的數字電視費用而寧愿選擇不看電視或非法安裝衛星天線的方式予以抵制,這對農村居民獲取信息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加大投入,并且要落到實處,真正發揮作用,真正地帶動農村農業的發展,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財政應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給予支持,同時可適當引進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兩者結合,可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效、持續地發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應該采取措施降低農村的生產、生活成本,特別是降低現代化的信息設施(如電信、網絡、數字電視)的使用費。

2.2 農村勞動力狀況 在問卷調查中涉及了年齡段的問題,在訪談中,從村委會那里得到了各村的勞動力比例、人口年齡結構等數據,從總體來看,其基本情況是,外出務工者占總人口的1/3,占有勞動能力的人數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勞動力在當地從事農業勞動或務工,且都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和上學的學生。

表1 被調查的農村人口年齡結構情況

[年齡段\22歲以下\22~30歲\30~40歲\40~50歲\50歲以上\合計\占比(%)\5.5\17.6\19.4\19.4\38.2\100\]

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確實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帶動了農村地區的消費,但是由于現在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工在城市又享受不到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而且大多數農民工都缺乏專業技能,導致他們在城市務工也收入微薄。

在訪談中,有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反映,外出務工雖然比務農收入高,但城市消費水平高,且工作、生活環境惡劣,工作時間長辛苦,又缺少社會福利保障,務工收入除去醫療、基本生活消費等開支,一年下來,也只能掙2、3萬塊錢。他們中有很多人也想過回鄉就業,但是,如果從事種植、養殖業,又缺少資本、技術以及真實、可靠、有用的信息,同時也缺少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在當地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務工,其工資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家庭的基本消費。所以,目前他們只好選擇外出務工。

這種狀況就是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或城鎮轉移,但是實際上很多人沒有真正的轉移,他們只是1a中有10個月以上在城市打工,春節或農忙回到農村,他們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人。這樣一系列的農村問題就都產生了,如“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等。那么,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度方面要改革創新以外,還需要改善農村、城鎮的就業環境,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或就近轉移。

目前,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發展還處于初級水平,存在著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經營效益差等問題。那么,通過信息化建設的途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改造,包括信息技術的使用、信息的高效傳播利用、引進專業的信息人才等,這必將提高企業生產運營的效率,促進民營經濟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在為企業創收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資本和高素質人才。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在《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5]一書中提到,“在相對落后的地區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要從發展特色商品農業、農產品加工、服務業起步。”以被調查的陳場鎮園藝場為例,該場的土地全部實現了流轉,由一浙商承包,然后引進種植高效益的新疆花木,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高效利用,當地的農民可進場打工,不僅能得到土地租金收益,還能獲得工資收入。目前,農村發展缺少的是資本、高素質勞動力和信息,其中真實、可靠、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直接吸引資本和高素質勞動力的加入。信息提供了創業、就業的需求,創業、就業需求又帶動了農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需求,這些接受培訓的勞動力又進入創業、就業行列,這樣也形成了良性循環。

推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企業進行信息化、現代化改造,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是主要靠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和制定管理制度等。

2.3 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所調查的幾個新農村的發展模式各有差異,如栗林嘴村“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園藝場的“土地流轉,花木種植”模式、杜柳村的“項目+業主+農戶(農家樂)”模式、挖溝村的“工業+農戶”的模式等,這幾個模式的運營發展都很好,確實是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意。但這些模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大量流轉承包或建立專業公司的方式促使農業生產經營實現規模化,進而形成產業化,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在與當地的一些種植養殖大戶的訪談中了解到,盡管他們的生產經營都有一定的規模,但是由于規模尚不夠大,進行信息化、現代化改造的成本相對太高,因此,大多數種養大戶仍只能采用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而比較好的兆頭是,他們都開始利用各種渠道來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如市場、技術、政策等信息。同時,當問及對農村農業未來的發展的看法時,都認為規模化是一條必經之路,并且需要信息化來支撐改造,需要年輕人的投入與推動。

誠然,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和社會的一步一步的努力才能實現。而目前存在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農業的發展。這一點在實地訪談中也深有體會,因為我們訪談的種養大戶大都是60歲、70歲以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基本上都是小學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要更好地推進規模化,提高生產效率,筆者認為,建立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首先,這種組織只需要幾個高素質的農民作為帶頭人,由他們來獲取政策、技術及市場信息,然后向其他個體戶進行傳播、指導。這些人可以從當地的村干部或種養大戶中選擇和培養。其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在采購和銷售方面有更多優勢,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再者,相對于專業公司來說,這種組織形式能更好地解決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關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筆者認為,針對某一個特定的農村地區,不是非要按照某一個標準來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而是在利用地方特色發展農業的同時,平衡農村勞動力轉移,且更多更好地衍生出與農業相關的其他行業,并形成產業化。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

2.4 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2.4.1 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仍較薄弱,且實際作用發揮不大近幾年國家加大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在三網的建設方面,“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已經基本實現,但是互聯網的建設和使用還有待完善,寬帶已經進村但很難入戶,絕大多數使用網絡的家庭仍采用傳統的電話線接入方式。在調查的幾個新農村中,電腦的家庭普及率都只有30%~40%。盡管“遠程教育工程”、“信息共享工程”、“金農工程”等信息化工程都已經進村,但這些工程的落實效果卻并不理想,各村信息化服務站開展活動的頻率很低,導致信息化設備和信息化工程的利用不足。

2.4.2 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及其相關政策宣傳不夠 近幾年國家多次在中央1號文件中強調要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也出臺很多相關的政策。農村居民對農村信息化及其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農村信息化的推進。但是據調查可知,農村居民對此知之甚少,有41.8%的人基本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見表2),其他有一定了解的人,選擇了解途徑是“地方政府宣傳”的只占13.3%(見表3)。這充分說明地方政府的宣傳工作做的不夠。

表2 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及其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

[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了解一些\基本不了解\完全不了解\合計\占比(%)\3.6\54.5\29.7\12.1\100\]

表3 了解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了解途徑\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地方政府宣傳\其他\占比(%)\69.1\40.6\17.6\13.3\17.6\]

2.4.3 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識普遍不強 農村地區,電視、手機、電腦的普及率在整體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電腦的普及率還將進一步增長。但是農村居民普遍對于信息的使用、對信息化的作用認識不足。73.3%人把休閑娛樂作為電腦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工作和教育的人比較少,分別只占34.5%和16.7%,56.5%的人不想購買電腦是因為認為電腦沒什么用。特別是對于農業人員來說,他們的信息化意識要遠低于非農業人員。農業人員平均上網的時間比非農業人員少的多,不想購買電腦的比例比非農業人員高出將近24個百分點,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比非農業人員低18%(見表4、表5、圖1、圖2)。

表4 信息化設備的主要用途

[用途\了解新聞\工作需要\休閑娛樂\教育需要\溝通交際\占比(%)\63\34.5\73.3\17.6\30.3\]

表5 不想購買電腦的原因

[原因\不會上網\感覺沒用\價格太貴\占比(%)\30.4\56.5\13.1\]

圖1 農業人員和非農業人員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占比

圖2 想通過互聯網購買或出售商品的人數占比

2.4.4 農村缺乏高素質勞動力 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日益嚴重,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多為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和婦女,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從表6可知,農村地區人員的文化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共占60.6%,專、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只占8.5%。根據調查情況,整體上,村里外出務工者占總人口的1/3,占有勞動能力的人員總數的50%以上,剩下的少部分勞動力在當地從事農業勞動或務工,且都為中老年人,其余的是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和上學的學生。這直接阻礙了農村信息化的推進和農村農業的發展(見表6)。

表6 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小學\初中\高中\專、本科及以上\合計\占比(%)\17.6\43.0\30.9\8.5\100\]

2.4.5 農業生產規模化、信息化不足 農村農業生產經營大部分仍采用傳統的方式,存在規模小,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在調查的所謂種養大戶中,絕大部分的規模仍不夠大,生產經營方式仍采用傳統的落后方式,缺少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的設備,經營效率低。

2.4.6 農村地區缺乏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機構 農村居民對于信息化的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機構而需求得不到滿足。據調查顯示,63%的人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的主要困難是對信息技術不了解,而不是缺少設備,59.4%的人學習使用信息化設備是自學,只有4.2%的人接受培訓。在訪談中,很多農村居民反映,想學習簡單的信息技術,但缺少相關培訓機構而得不到幫助(見表7、表8)。

表7 獲取信息過程中的主要困難

[主要困難\缺少設備\對電腦技術

不夠了解\本地信息少或

難以獲得有用的信息\占比(%)\23.6\63\30.3\]

表8 學習使用信息化設備的主要途徑

[途徑\自學\接受培訓\他人指導\其他\合計\占比(%)\59.4\4.2\26.7\9.1\100\]

2.4.7 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根據調查反映,農村地區缺少專業的信息化隊伍、人才,縣里或市里的信息化隊伍進村進行當面幫助、指導的頻率有限,缺乏切實、有效的信息服務平臺。地方網站建設質量不高,信息更新緩慢;多種信息化工程實際應用不足,缺乏組織和領導;涉農信息資源分散,準確性和及時性難以保證。

3 解決問題的辦法與建議

3.1 重視和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財政對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仍需加大,并且可適當引進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兩者結合,可以更高效、持續地促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同時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應該采取措施來降低農村的生活成本,特別是降低現代化的信息設施(如電信、網絡、數字電視)的使用費用,讓更多的人來接觸、使用這些信息化設施。只有更多的農村居民學習了解之后,才會更多地利用這些設備獲取信息、獲得幫助。

3.2 加大宣傳力度 當地政府部門應采取多種手段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及其相關政策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信息化建設的作用,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意識。

3.3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 建立切實、有效、完善的地方信息服務平臺,重視市場、技術、工作、生活等方面信息資源的搜集、整體和發布,讓當地農村居民能方便地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生產、生活信息。加大對各種信息服務平臺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信息服務平臺。從村干部和種養大戶中選擇培養一批當地的信息化服務隊伍,保證信息化服務持續、有效地進行。

3.4 大力支持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并為其提供政策優惠和幫助。可以挑選部分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或農產品生產加工合作組織或種養大戶作為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扶持重點,利用重點扶持對象的發展來帶動農民投入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可以以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團體、個人、外商投資新農村信息化建設。[6]努力研究發展更好、更高效的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模式,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多的附加價值,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能就地或就近就業。

3.5 加強文化科技知識的教育與培訓 加強文化科技知識的教育與培訓,切實發揮各種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更多更廣泛地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建立或倡導建立農村地區農民知識、技能培訓機構。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可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農民培訓機構,加強農民培訓,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素質,也為相關企業加大了宣傳,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4 結束語

農村信息化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認識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意義,采取切實、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加速普及信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應用,“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城鄉經濟社會才能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7]。

參考文獻

[1]李道亮.我國農村信息化技術的需求與發展對策[OL/EB].農業部信息中心,http://www.moa.gov.cn/fwllm/xxhjs/wzlt/d4/200812/t200812

01_1182010.htm,2008-12-01/2013-9-5.

[2]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R].農業部,http://www.moa.gov.cn/ztzl/sewgh/,2011-12-7/2013-9-5.

[3]郭永田.立足國情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之路[N].農民日報,2013.

[4]湯曼,夏建群.中美農村信息化比較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

[5]李劍閣.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6]王靜波,浙江新農村信息化建設調查研究[J].消費導刊,2009.

[7]張博,李思經.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意見[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2.

(責編:陶學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高清码无在线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无码丝袜人妻|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欧美日韩v| 亚洲午夜18| 99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五月婷婷导航|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性精品|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久草热视频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伊人成人在线|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毛片基地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www.日韩三级|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二视频| 久久网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靠逼视频|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网站| 97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