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濉溪縣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的思路與對策。主要包括:強化農業科技公益性服務人才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手段和方式等。
關鍵詞:濉溪縣;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14-02
1 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現狀
近年來,濉溪縣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積極構建“大農業、大服務”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致力于管理體制改革和服務機制創新,建立起以專業農業科技隊伍為主體,經營性服務組織、中介組織為紐帶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為農業科技成果盡快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全縣農業科技人員總數452人,其中直接服務“三農”的專業技術人員321人。按其職稱結構分:高級職稱52人,占16.2%;中級職稱131人,占40.8%;初級職稱138人,占43%。按學歷結構分:本科以上131人,占40.8%;大專125人,占38.9%,中專65人,占20.3%。按照耕地、農業人口比例計算,1名農業科技人員服務面積388.67hm2,服務2 822人。
1.1 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催生農業科技服務社會化 濉溪縣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農業科技服務網絡隨之變化,從縣、區、鄉三級網絡,變為縣、鎮兩級服務體系;機構設置和服務主體也從縣級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為龍頭,區(鎮)、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中樞,農民技術員隊伍為補充,逐步轉化為縣、鎮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為主體,農業企業、農資經營組織、農技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共同參與農業科技服務的格局。
1.2 鎮、村農業科技服務弱化 2006年以來,濉溪縣農業科技人員管理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方式管理,一定程度上使廣大農業科技人員能有更多的時間組織農業科技培訓、示范、推廣。但塊塊管理的中心工作任務、包村滿勤獎等,對農業科技人員工作靈活性、積極性有一定影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效益難以充分發揮。20世紀80年代,通過縣政府招考聘用的118名農民技術員轉崗、提干,大部分被解聘,村級農業科技服務愈加弱化。
1.3 糧食高產攻關、農業科技項目實施,給農業科技推廣注入活力和生機 小麥、玉米高產攻關活動,全縣各鎮均建立“萬畝高產示范片”。通過良種補貼、農技人員包點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示范推廣技術措施予以物化補貼等綜合技術推廣,使糧食生產經營效益不斷提高,也推進了土地經營權規模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同時“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技+農資+技術服務“等服務機制和模式不斷創新,擴大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效應。
2 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鎮、村農業科技服務手段和功能有待提升 全縣11個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有在編農技人員8~12人,主要為農學、農機、計算機、園藝等專業人員,技術人才配置不盡合理。多次體制改革,造成農業科技推廣辦公場所被侵占,儀器、設備閑置、損壞,人員混崗等。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空白現象有待改變。
2.2 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有待提升 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提出新要求。現有農業科技人員進修機會少,學習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積極性不高,年齡大的接受新事物、新技術受限,年輕的農業科技人員缺乏生產實踐經驗。尤其是經營性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以利益為核心,其技術服務水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2.3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經費不足 全縣公益性崗位農業科技人員除工資外,人均辦公經費年僅800元,無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工作。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重視農業科技新成果的開發、應用,對財政資金項目依賴性較大,一些先進適用新技術難以在生產中得到應用。
3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1 強化農業科技公益性服務人才體系建設 健全完善縣、鎮、村三級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體系,從編制、(下轉36頁)(上接14頁)經費、設備、服務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有人做事、有錢做事,有手段服務“三農”,把優良的品種和先進的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到田間地頭。建立農業科研、科技教育和農業推廣機構相結合的農業科研、示范、推廣服務體系,集中人力物力,廣泛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示范,培養現代農業經營所需的大批實用人才,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3.2 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體系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業經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培育農業經營新型主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通過法律法規,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農民承包土地,發展適度規模集約化經營。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培訓等方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強化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機械化、信息化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使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盡快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生力軍。
3.3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手段和方式
3.3.1 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重大項目 通過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農業高產攻關、良種補貼、農民專業技術培訓等項目,提升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水平。
3.3.2 建設鎮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 成立鎮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開展農技、畜牧、水產、農機等農業綜合服務,吸納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實行專家技術咨詢與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托管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方式有機結合,真正把農民需要的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3.3.3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理念,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 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要求改變“技術為本”的被動式服務,轉向“以人為本”的主動服務,推行績效掛鉤的工作激勵機制,項目引領,經費量化,責任到人,課題競標,績效考核,獎懲激勵,服務農民,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擴大推廣效益。
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機耕、機收等生產性服務,把服務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使農民切實得到實惠,為農業科技服務注入新的活力。
3.4 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增強農業科技服務后勁 縣、鎮政府要依據中央、省、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關政策,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政策,建立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基金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引進、示范、推廣,以及農業科研、高產攻關給予風險資金補助和經費支持,推進農業專業化組織服務體系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扶持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針對目前涉農項目多、資金渠道來源廣、使用分散的狀況,制定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整合管理辦法,加強項目資金的整合、集聚,重點支持縣域主導產業、主導產品生產、經營,開展優質服務的專業化服務,開展農業綜合服務。同時,強化資金使用監督管理,保障專款專用,切實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增強農業科技服務組織發展后勁。按照增加總量、優化效果的原則,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服務實施補貼,尤其是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項目,根據實施面積予以直補,既促進專業化服務組織發展,又保障了農民受益。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