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常德市煙草產業規模有所增加,煙葉質量得到較大提高,但仍不能滿足卷煙工業品牌規模擴大和結構提升對常德煙葉需求。該文通過分析常德市煙草產業發展現狀,提出相對應的發展對策與思路,主要包括:推進優化煙葉結構,提升現代煙草生產水平,全面落實煙葉標準化生產等。
關鍵詞:煙葉;質量;對策;思路;常德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41-02
近年來,常德市煙草種植規模穩步增加,生產效益連年上新臺階,煙葉成為常德市現代農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和農民增收、財政增稅、地方發展的重要產業。常德市有石門、桃源、臨澧3個產煙縣,共有種煙鄉鎮21個,常年保持200個左右種煙村,種煙農戶近4 000戶,涌現一批“萬擔產煙鄉鎮”和“千擔產煙村”。
1 近年來煙葉產業發展情況
1.1 煙葉效益逐年增加 常德市煙葉收購均價從2007年的不足10元/kg增加到2012年的21.00元/kg,煙農種煙戶均規模從2007年的0.64hm2增加到1.37hm2,戶均種煙收益從1.64萬元提高到7.48萬元。上繳的煙葉稅從2007年的643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3 396萬元。2007-2012年,煙草部門捐贈煙葉救災補損資金1 502萬元,科技示范推廣、防雹增雨、合作社建設資金4 926萬元,有效保護了煙農利益,減少種煙風險。
1.2 現代煙草農業持續推進 2005-2012年,常德市累計實施煙基項目近1萬個,煙草部門共投入補貼資金超過2億元。2008年,常德市在桃源九溪開始試點建設現代煙草農業,2009年在臨澧縣文家鄉實施整鄉推進,2010年桃源縣成為全國31個首批整縣實施推進現代煙草農業縣之一,順利建成并通過國家煙草專賣局驗收。2011年石門縣壺瓶山現代煙草基地單元也順利通過國家煙草專賣局驗收。期間,試點區域基本實現“兩頭工廠化、中間專業化、全程機械化”,煙農種煙直接用工從原來的平均35個/667m2左右減少到目前20個/667m2左右。
1.3 合作組織穩步發展 近年來,常德市大力推進合作組織建設,合作社除了承擔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傳統專業化服務外,還拓展煙農輔導員管理、物資配送、優化結構、散煙分選、土地整理等職能。合作社組建運行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對社員服務價格低于市場價格,實行微利運行,規范財務管理,對兩場設施和農業機械試點提取管護維修資金和資產折舊資金。常德市已獲得1個省級合作社示范社、1個省級煙草行業示范社,正在創建省級煙草行業示范社3個,國家級煙草行業示范社1個。
1.4 煙葉質量穩步提升 近年來,常德市煙草專賣局在歸納自身經驗并學習其他省市煙草公司優秀技術中[1],一直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市公司著力打造優質特色煙葉品牌,通過實施過程考核,煙農戶籍化管理,加大科技示范推廣力度,常德市煙葉質量不斷提升,上中等比例從2007年的81.1%提高到目前的93.7%,提高了12.6%,煙葉質量更是得到了工業企業的認可和信賴。目前,石門縣成為湖南中煙“芙蓉王”原料基地,石門縣壺瓶山基地單元成為湖南中煙的訂單生產單元,桃源縣成為廣東中煙“雙喜”原料基地,臨澧縣浮山單元將最終敲定對口工業企業。
2 煙葉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常德市處于煙葉發展穩和控的節點,是數量發展型向質量發展型轉變的關鍵時期,與全國其他產區一樣,面臨著“在哪種煙?”“誰來種煙?”“怎么種煙”的3大課題。
2.1 區域發展不平衡 石門縣歷來是省市及工業企業關注的地方,投入的精力和財力最多的地方。但受其自然因素、產業競爭、基層認識不足等因素影響,石門縣煙葉規模沒有得到較好的穩定發展,近年來其規模比重維持在45%左右。
2.2 部分區域煙葉質量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近年來,常德市緊緊圍繞“特色、優質、生態、安全”的目標,狠抓煙葉標準化生產,推進煙葉GAP管理,著重解決煙葉個體群體發育失衡、化學成分不夠協調、煙苗素質差、大田生育期不夠、采收成熟度偏低、烘烤工藝不當等問題,煙葉整體質量得到了穩步提升,等級結構進一步完善,但是個別產區鄉鎮的煙葉質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2.3 煙葉供求等級結構矛盾突出 近年來,工業企業對常德市烤煙上中等煙,特別是中部上等煙需求逐步加大,下低等煙需求很少,個別工業企業甚至B4F,X3L等中等煙沒有需求,煙葉供需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隨著“卷煙上水平”戰略深入推進,卷煙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格局逐步形成,工業企業對煙葉等級結構需求將會越來越嚴,而煙葉生產上卻不能完成適應工業發展需求。
2.4 煙農種煙積極性不穩定 近年來,與絕大部分煙葉產區相似[2],常德地區煙農種煙積極性時高時低,這與大農業和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也造成了煙葉發展時穩時控。如今年,煙葉收購價格有所提高,扶持政策有所增加,隨著總量控制、優化結構力度的加大,控的壓力有所加大。
3 煙葉產業發展對策與思路
常德市煙葉產業發展要緊跟全國、全省煙葉發展形勢,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內提質量,外樹形象,力爭“十二五”末期實現既定產業發展目標,主要工作對策與思路是:
3.1 推進優化煙葉結構 按照國家煙草專賣局的要求,切實提高優質原料保障能力,全面開展田間鮮煙處理,堅定信心、總結經驗、大膽創新、提升水平,深入推進優化煙葉結構工作,切實提高優質原料保障能力。切實落實煙草生產技術規范,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適時封頂、合理留葉,不斷夯實優化煙葉結構工作基礎;要進一步規范鮮煙葉處理流程和方式,抓住關鍵環節,統一技術標準,嚴格操作流程和驗收辦法,確保田間不適用煙葉處理到位[3]。
3.2 提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 要堅持“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以基地單元為載體,以煙農專業合作社為重點,以機械化作業為突破口,加快生產組織形式創新和生產方式轉變,全面促進煙葉生產減工、降本、增效,整體提升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4]。以現代化統領基地化和特色化,以基地化和特色化促進現代化,著力提高基地單元規劃建設水平,切實體現基地單元對煙葉生產的示范引領作用。圍繞烤煙生產平均用工控制在15個/667m2以內的目標,積極開展田間農機化試點,加快煙葉生產農機推廣應用。
3.3 全面落實煙葉標準化生產 繼續突出抓好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率,以質量為中心,全力打造常德煙葉品牌,努力推動原料保障上水平。加大產業布局調整力度,抓好規模化連片種植,積極鼓勵發展67hm2以上的規模連片種植,進一步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科學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切實加強對煙葉生產重點環節的培訓,生產過程的管理和檢查考核,確保技術措施到位率。
3.4 全面實施專業化分級散煙收購 2013年,常德市以基地單元建設為平臺,以維護煙農利益為出發點,以強化質量管理為抓手,重點抓好煙葉分級專業隊伍建設和散煙分級收購設施場地改造與建設。
3.5 提升基礎管理水平 按照“重心下移、著眼基層、突出服務、加強基礎”的方針,進一步推進隊伍建設、文化建設,構建機構扁平化、崗位專業化、業務流程化、基礎規范化的基層管理體系,積極開展基層貫標、對標和管理創優活動,全面推進基層單位的自身建設水平,切實提升基礎管理水平。
4 今后煙葉主要工作要點
2013年常德市以現代煙草產業發展為統領,以工業品牌需求為導向,轉變發展方式,由數量型發展轉向質量型發展,統籌總量控制和優化結構工作,調整布局的發展原則,全力推進“三區一帶”建設,做強做大常德煙葉產業。
4.1 突出區域布局,著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常德市重點建設“三區一帶”煙葉生產基地,即以石門縣壺瓶山鎮、南北鎮為中心的高海拔產煙區,以石門縣太平鎮、三圣鄉、磨市鄉、桃源縣牛車河鄉、太平橋鄉、泥窩潭鄉為中心的中海拔產煙區,以太浮山脈盤塘鎮、太浮鎮、陳二鄉、文家鄉為中心的產業帶,著力把“三區一帶”建設成為現代煙草農業的典范、新農村建設的樣板,“三區一帶”煙葉生產規模比重占90%以上,確保區域發展的平衡性。
4.2 突出關鍵技術,著力解決煙葉質量問題 突出抓好幾個關鍵環節,抓好年前冬翻凍坯;嚴控種植密度,煙稻輪作區1 100株/667m2以上,旱地煙區1 200株/667m2以上;嚴控施肥量,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農用物資套餐制供應,確保煙稻區、旱土山區667m2施純氮量不超過8.5kg、7.5kg[5]。全面推行鮮煙“下3上1”、訂單生產“下4上2”的優化結構處理方式,全面推行準采證制度和上部葉一定采烤技術,推廣實施“提高上部葉可用性”項目面積0.27萬hm2,保證煙葉質量,確保煙葉質量過硬。
4.3 突出基礎配套,著力解決煙葉發展能力問題 截至目前,常德市密集式烘烤率已達86%,集中供苗率92%,已完成0.8萬hm2基本煙田建設,“十二五”末期將完成1.33萬hm2基本煙田建設,穩定形成“規模25萬擔以上,4個基地單元,2個工業企業”的產業發展格局,確保上等煙葉的生產,從源頭上緩解煙葉供求等級關系緊張的問題。
4.4 突出組織建設,著力解決農民種煙積極性問題 重點發展綜合服務型專業合作社,在3個產煙縣分別組建了1個合作聯社,實現了由“戶戶聯合”轉向“社社聯合”。目前,常德市共有合作聯社3個,合作社(分社)24個,煙農入社率100%。合作社組建育苗隊18支、機耕隊4支、植保隊18支、烘烤隊43支、分級隊22支、運輸隊4支。繼續堅持對基層的補貼兌現,分環節兌現補貼,進一步規范補貼兌現程序,切實維護煙農利益,確保煙農的種煙積極性。
5 結語
當前煙草仍是常德市財政收入來源的一個重要支撐,煙草產業的發展于國于民均有利。通過不斷的努力,優化產業布局,促進整個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而提高煙葉質量,保護煙農利益,滿足企業需求,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一份煙草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程永照,劉偉勝.西部大開發中的云南煙草發展對策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00,5(20):27-34.
[2]盛德勛,李延睦,李光西.保山市香料煙規模化種植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39):374-375.
[3]章萍.循環農業:關羽武夷山市興田鎮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思考[J].農村經濟學,2010,15(5):360-361.
[4]唐莉娜,陳順輝.循環農業:現代煙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現代煙草農業,2009,15(5):58-61.
[5]楊力,張民,萬連步.煙草優質高效栽培[M].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8-4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