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東至縣中低產田類型,分析了不同類型中低產田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良措施及對策,旨在為提高糧食單產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低產田;類型;改良措施及對策;東至縣
中圖分類號 S15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54-02
東至縣位于安徽省西南角,長江中下游南岸,全縣耕地面積為3.25萬hm2,其中水田1.95萬hm2,旱耕地1.3萬hm2。根據地力評價,全縣中低產田面積約1.95萬hm2,占實有耕地面積62.5%。這些耕地若得以改造,每年將增加糧食4萬t以上,增加農民純收入6 000萬元以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1 中低產田類型
參照《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NY/T309—1996)國家行業標準和《東至縣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地方標準,將全縣耕地地力分為6個等級,其中4~6等級劃分為中低產田,根據劃分標準,主要類型有:
1.1 瘠薄培肥型 等級劃分中為4級,平均單產在350kg/667m2左右,平均養分含量為:有機質含量20.34g/kg左右,全氮0.68g/kg,有效磷23.42mg/kg,速效鉀98.06mg/kg,有效錳41.89mg/kg,有效鐵20.98mg/kg,有效銅3.20mg/kg,有效鋅1.52mg/kg;pH5.69。
1.2 干旱灌溉型 等級劃分中為5級,平均單產在300kg/667m2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18.98g/kg左右,全氮1.22g/kg,有效磷29.88mg/kg,速效鉀95.62mg/kg,有效錳25.65mg/kg,有效鐵34.21mg/kg,有效銅2.92mg/kg,有效鋅1.45mg/kg;pH5.70。
1.3 漬水冷浸型 等級劃分中為6級,平均單產在250kg/667m2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14.23g/kg左右,全氮0.81g/kg,有效磷21.60mg/kg,速效鉀208.81mg/kg,有效錳28.71mg/kg,有效鐵44.81mg/kg,有效銅2.12mg/kg,有效鋅2.13mg/kg;pH5.48。
1.4 灌溉改良型 等級劃分中為6級,平均單產在250kg/667m2左右,有機質含量13.29g/kg左右,全氮0.70g/kg,有效磷21.68mg/kg,速效鉀125.69mg/kg,有效錳20.32mg/kg,有效鐵41.30mg/kg,有效銅2.39mg/kg,有效鋅1.32mg/kg;pH5.23。
表1 東至縣中低產田類型分布
[類型\面積(萬hm2)\ 分布的鄉鎮\瘠薄培肥型\0.3\大渡口鎮西北沿江地帶\干旱灌溉型\1.08\勝利鎮丘陵崗地、及全縣其它丘陵山區的塝田\漬水冷浸型\0.3\堯渡、泥溪、大渡口、香隅、洋湖、花園等鎮\灌溉改良型\0.27\堯渡、洋湖、葛公鎮\]
2 中低產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縣地處平地、丘陵、山地起伏較大,土壤耕層深淺不一、有機質含量高低不同,中低產田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現對各種中低產田類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瘠薄培肥型 主要位于大渡口鎮西北沿江地帶,面積為0.32萬hm2。由于本區處于1954年長江破堤,大量江砂沖入,導致土壤含砂量高,土壤有機質偏低,土壤肥力較薄。
2.2 干旱灌溉型 主要位于勝利鎮丘陵崗地、及全縣其它丘陵山區的塝田,面積1.08萬hm2,尤以水田為多。這類稻田水源不足,灌溉條件差,灌溉設施不足,遇旱則嚴重減產,土壤養分相對較低。
2.3 漬水冷浸型 主要包括陷泥田、積鈣陷泥田、爛泥田等潛育型水稻田為主,面積為0.3萬hm2。低產原因:(1)潛:在土壤剖面的耕層以下,有一層段為潛育層。此層土體呈青灰色,松軟膏狀,理化性狀差,無犁底層。(2)爛:此類田地下水位高,常年積水,土壤中含水分過大,使土粒高度分散,土壤稀糊濘爛,難耕作,犁時土呈條狀,無結構,一般土壤剖面層次發育不明顯,插秧易飄棵,通氣性能差,氧氣不足,有的剖面挖出后散發出一種腐臭味。(3)冷:分布在本縣中、低山區深山狹谷的谷底田,氣溫低,日照短,加之多有冷泉水滲出常年漚水、土壤冷侵,作物根系發黃,坐棵不發。(4)毒:土壤還原反應強烈,還原物質積累,土體中硫化氫、低價鐵、錳含量高,氧化還原電位達200mV以上,有較強的亞鐵反應,使作物根系發黑。
2.4 灌溉改良型 主要是以積鈣泥田為代表的低產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堯渡、洋湖、葛公鎮,面積0.27萬hm2。低產原因:主要是常年引用石灰巖洞的泉水或石灰巖山洼水庫的水灌溉,造成了土壤變堿和板結,嚴重影響了水稻生長,致使水稻產量大幅度下降。
3 中低產田的改良利用措施與對策建議
3.1 措施 中低產土壤的增產潛力大,搞好中低產土壤的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是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的先決條件之一。依據《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NY/T310-1996),我縣制定了中低產田改良利用總(下轉69頁)(上接54頁)體目標:以循序漸進,適度可行為原則,年改良利用比例占總中低產田3%以上,改良后生產指標平均產量增加20%以上。
3.1.1 瘠薄培肥型 增加秸稈覆蓋還田,逐步增加土壤有機質,培養地力為主。
3.1.2 干旱灌溉型 一是建立健全水利設施,增加灌溉水源或實行提水灌溉,解決旱災;二是實行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和堆腐還田技術,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肥地力。
3.1.3 漬水冷浸型 一治水。主要是“開溝排水”,針對不同類型田塊,采取開防洪溝、引泉溝、排水溝。排除漬水,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通氣性能,提高土壤溫度。促進作物根系發育。二實行水旱輪作和冬耕。開好排水溝,實行“腰、圍、畦”三溝配套,耕作制度上實行水旱輪作,改變冬季漚水的不良習慣、實行冬耕曬垡。促進改變土壤的水、氣、熱狀況。三合理施肥。要求施肥做到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增施速效磷鉀肥。針對不同成土母質如過于酸性的土壤可適量施用石灰,以提高水溫。對過于泥爛的田塊適量施用石膏,以利作物根系的下扎。
3.1.4 灌溉改良型 一改用灌溉水。可就近改用當地河水為灌溉水來源,阻止積鈣型障礙繼續發生。二改換茬口。改長期種植水稻等作物為棉花等經濟作物,減少對當地石灰巖泉水及石灰山體水庫水的依賴。阻止耕地積鈣化的進一步發展。三合理施肥。對積鈣泥田應增施有機肥,尤其注意在施肥上應施用腐熟的酸性肥料,增施速效磷、鉀肥。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確保高產穩產。
3.2 對策建議
3.2.1 搞好宣傳發動,提高認識 中低產田改造工作是一項增加農業生產后勁,推進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更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要把中低產田改造工作作為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切實擺上位置,納入工作日程。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工作輿論氛圍和發展環境,讓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都能充分認識中低產田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發農民改造中低產田的自覺性,為中低產田改造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3.2.2 精心組織,落實任務 中低產田改造工作艱巨,任務量大,在做好中低產田改造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應將中低產田改造技術通過多種培訓形式,讓農民掌握并應用。
3.2.3 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不高,農業新技術應用不到位是中低產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縣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中低產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將科學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一是積極開展好科技培訓活動。通過辦培訓班、印發科技材料、廣播電視講座等形式傳播科技知識。二是積極推廣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和糧食產量。三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和生物肥,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