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公共植?!焙汀熬G色植保”的深入發展,對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生物、物理及生態控害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舒城縣植保站在全力抓好病蟲害監測預報與可持續防控的同時,不斷加強太陽能殺蟲燈、稻田保護利用天敵治蟲、農業措施控制病害等生態防治技術的試驗、示范探索。該文主要總結了開展早稻、單晚、雙晚3種類型水稻誘捕雄成蟲試驗所取得的防治效果,并提出了應用中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性誘劑;二化螟;誘捕成蟲;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57-02
二化螟是舒城縣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常年發生3代。在水稻分蘗期危害,造成枯鞘、枯心團;在破口抽穗期危害,易造成“白穗”或“蟲傷株”。我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9 350hm2,其中早稻5 340hm2,一季稻37 340hm2(含雜交稻13 340hm2),雙晚6 670hm2。近年來,二化螟發生危害總體趨于下降,但各世代發生期拉長,生育期極不整齊,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難度。按照“綠色植?!焙桶l展生態、安全農產品要求,我們于2012年4月中旬在本縣百神廟鎮方圩村開展二化螟性誘劑水盆誘捕器推廣應用。每667m2安裝1個誘捕器,共安裝誘捕器500個。分別于4月24日、6月24日、8月24日投放二化螟性誘芯,開展早稻、單晚、雙晚三種類型水稻誘捕雄成蟲試驗,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二化螟性誘劑+誘捕器(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水盆性誘捕器按照要求和標準制作,誘劑投放更換按使用說明。
1.2 試驗作物 水稻:早稻,早秈240;單晚,武運粳系列;雙晚,武運粳7號。
1.3 試驗地點 舒城縣百神廟鎮方圩村。
1.4 試驗設計 各類型水稻性誘劑試驗面積33.33hm2。設處理區和對照區。處理區按每667m2放置1個誘捕器(配置誘芯),竹支架支撐誘捕器高于水稻30cm,30~45d換一次誘芯。對照區距離處理區200m,常規化防對照區(農民常規管理)4 000m2和空白對照區50m2。
1.5 效果調查
1.5.1 誘蛾量調查 在試驗區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有代表性的固定10個點,每點5個誘捕器,累計選取誘捕器50個,每隔5d調查1次誘蛾量,同時清理誘捕器。
1.5.2 田間調查 主要調查卵量和幼蟲量,放置前作一次基數調查,放置后5d調查1次。調查方法:選取示范區東南西北中5個點,每點各固定5株分別調查記載卵量和幼蟲量。對照區按5點取樣法查5個點,開展卵量和蟲量調查的同時,記載化防所用農藥種類、次數與時間。
1.5.3 控害效果調查 示范區和對照區每代二化螟田間危害穩定后,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共取5點,每點查20叢,5個點共查100叢。調查總叢數、總株數、枯鞘株(枯心株)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誘蛾量 在試驗區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有代表性的固定10個點,每點5個誘捕器,累計選取誘捕器50個。每種類型水稻隔5d調查1次誘蛾量,同時清理誘捕器。
2.1.1 早稻田誘蛾量 4月20日安裝誘捕器,24日投放誘芯,截至6月6日,每5d調查1次,共定點50個水盆。結果顯示:43號水盆累計誘捕成蟲最多達13頭,其次是3號、13號、14號盆為11頭;從時間上來看,5月31日50個盆累計誘捕成蟲115頭,其次為5月26日57頭,此時間段也正是我縣二化螟一代羽化至卵孵高峰。據統計,早稻田間累計誘捕成蟲247頭。
2.1.2 單晚稻田誘蛾量 6月24日投放誘芯,截至7月25日,每5d調查1次,共定點50個水盆。結果顯示:1號水盆累計誘捕成蟲最多達31頭,其次是42號、43號、2號盆分別為21頭、18頭和16頭,其它水盆分別為0~13頭;從時間上來看,7月15日50個盆累計誘捕成蟲88頭,其次為7月20日82頭,此時間段正是我縣二化螟二代代羽化至卵孵高峰。據統計,單晚水稻田間累計誘捕成蟲291頭。
2.1.3 雙晚稻田誘蛾量 8月24日投放誘芯,截至9月25日,每5d調查1次,共定點50個水盆。結果顯示:32號水盆累計誘捕成蟲最多達31頭,其次是49號、33號、47號盆分別為11頭、10頭和9頭,其它水盆分別為0~7頭;從時間上來看,8月25日50個盆累計誘捕成蟲88頭,其次為8月31日40頭,此時間段正是我縣二化螟三代羽化高峰。據統計,雙晚水稻田間累計誘捕成蟲146頭。
2.2 田間調查 主要調查卵量和幼蟲量,放置前作一次基數調查,放置后5d調查1次。調查方法:選取示范區東南西北中5個點,每點各固定5株分別調查記載卵量(下轉62頁)(上接57頁)和幼蟲量。對照區按5點取樣法查5個點,開展卵量和蟲量調查。記載時記錄各點匯總值,同時,記載化防所用農藥種類、次數與時間。早稻對照區5月30日防治二化螟一代,防治用藥667m2用20%阿維·三唑磷EC100mL,6月4日用相同藥劑補防1次;單晚稻田于7月28日667m2用30.2%甲維·毒死蜱EC120mL防治二化螟二代;雙晚稻田于9月15日667m2用20%阿維·三唑磷EC100mL防治二化螟三代。
2.3 控害效果 示范區和對照區每代二化螟田間危害穩定后,在各種類型水稻成熟時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共取5點,每點查100叢,5個點共查500叢。調查總叢數、總株數、枯鞘株(枯心株)數、白穗數。從調查情況來看,誘捕器誘殺二化螟雄成蟲能力較強,能有效減輕二化螟危害。各種類型水稻、二化螟各代試驗區與對照區相比較均有明顯效果。早稻田誘捕區平均二化螟危害率較防治區低76.4%,較空白對照區低91.0%;單晚田誘捕區平均危害率較防治區低71.4%,較空白對照區低95.2%;雙晚田誘捕區平均危害率較防治區低100%。
3 小結與建議
通過水稻二化螟性誘劑誘芯對其雄成蟲的誘捕數量、田間跟蹤觀測和綜合防效試驗調查,初步認為,該產品對水稻二化螟有較好的防效,并探索出水稻病蟲害特別是二化螟的綠色防控新路徑。試驗中水盆制作雖簡單,但數量大、安裝及換芯、換水、撈凈成蟲等較為費工、費時;安裝密度、安裝位置、水盆高度隨著水稻生長的調整以及對周邊農田二化螟發生危害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示范中,農戶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交叉防治,對性誘劑誘捕二化螟的影響也有待研究。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