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農而不愛農是農科院校涉農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強學農愛農教育非常重要。作物栽培學是涉農專業的重要專業課,該文將探討如何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和增強農科大學生的學農愛農意識。
關鍵詞:作物栽培學;學農愛農;農科大學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3-98-02
農科專業的大學生是農業技術的重要來源,學農不愛農是農科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專業課教學中要繼續加強學生的學農愛農思想教育,對于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至關重要[1-2]。作物栽培學是涉農專業的重要專業課,且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學農愛農思想教育,具有可行性,本文將對這一方面進行探討。
1 農科大學生的專業意識分析
1.1 報考涉農專業的動機影響了學農愛農的積極性 涉農專業的第一志愿率普遍不高,很多同學是被調劑到涉農專業的。社會對農科專業存在較深的偏見,認為農科專業畢業就意味著要入農門,工作不夠體面,收入不夠高,來自城市的學生自然不愿學農,而來自農村的學生更想要擺脫農字,這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是為了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而學農的。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生活在貧困地區,深深感到知識對于農村的重要性,這種報考時正確、高尚的動機,無疑會成為學習的動力[3-4]。
1.2 新生專業思想教育開啟了學農愛農的序幕 針對新生中存在的專業思想不穩定問題,學校一般會針對性開展專業思想教育。在新生開學報到期間,通過展板、錄像影片以及交流會等,改變部分家長和學生對涉農專業的偏見和誤解,使他們樹立“學農大有作為”的信念。學生入學后,通過介紹專業特色、發展優勢以及優秀畢業生和杰出校友們在社會上作出的突出貢獻等,進一步轉變學生的觀點。學校給每個班級配備了專職的老師班主任和學生班主任,還有專職輔導員負責新生工作,學生可以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一步對自己所學專業進行了解[5]。經過入校后的專業思想教育,班主任、輔導員的專業引導以及高年級同學的切身體會逐漸使得同學們安于所學習的涉農專業,逐漸開啟學農愛農的序幕。
1.3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了學農愛農意識的形成 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途徑,涉農專業的大學生一般通過“三下鄉”活動以及依托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所在村莊,廣泛開展科技普及推廣、社會調查研究等活動,還可以利用寒暑假自己開展農業相關的調查,或者進入農業企業、大型農場進行短期的社會實踐[6]。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再利用學生了解目前國情下我國農業現狀以及我國農業和書本上學習到的發達國家農業之間的差距和不足,體會到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認識到專業知識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幫助學生樹立了學農的理想信念,促進了學農愛農意識的形成。
1.4 專業思想的深化奠定了學農愛農意識的培養基礎 隨著專業課的陸續開始,學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大大提高,專業課的學習和實驗、實習使他們開闊了視野,絕大多數學生對專業比較了解后,有利于深化學農愛農意識的培養。作物栽培學作為一門涉農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使其對所學習的知識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對所學專業更加熱愛。利用課堂授課的普遍傳授,以及課下時間的師生互動交流,有意識的繼續深化學農愛農意識。
2 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增強學農愛農意識的途徑
2.1 加強農業重要性的學習,激發同學學農的自豪感與使命感 農業是人們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其他的一系列活動[7]。通過農業重要性的分析使同學們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專業對社會的重要,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上升。而作物栽培學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系,以探討作物高產、優質、高效、低成本生產理論和技術措施的一門應用科學,所學的知識將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實際,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作物栽培學知識的應用性,有利于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作物栽培學知識的學習中來。
2.2 穿插農業領域專家的介紹,強化學農的重要性和意義 在授課過程中穿插介紹農業領域里面有貢獻的專家生平事跡以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如: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尋找出水稻雄性不育的植株育成雜交水稻,將水稻的產量提高了20%。此后,他在2011年指導的水稻667m2產900kg高產攻關獲得成功,為水稻生產中的高產穩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麥栽培專家于振文,一直在研究如何運用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使小麥高產再高產。他創建的以氮肥后移為關鍵技術的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在黃淮海麥區推廣,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有很多的農業領域專家,都可以在授課過程中,穿插給學生進行介紹,使其更加明確學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義,從而使學生堅定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希望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作出自己的貢獻。
2.3 堅定對未來農業的信心,增強從事農業工作的熱情 提到傳統的農業,人們腦海中就會出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等景象。當前,隨著農機農藝融合的進一步推進,機械化生產的理念已深入到科研、推廣、應用各個領域[8-9]。農機農藝的融合將改變農業從業者的現狀,使農業從業者可以如白領般的整潔與體面。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如何讓先進的栽培技術與農機化結合,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從事農業相關的科研和技術指導工作都會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很好的發揮。
2.4 結合農業的大政方針,明確未來農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規模化生產,利用規模化生產來提高農業的利潤已經在發展中。2013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出,要鼓勵并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這些個人和機構還將會獲得更多國家補貼。農業規模化經營能夠實現我們的雙重目標,即一是確保農民的收入增長,二是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10]。在此背景之下,栽培技術措施將受到人們的重視,每667m2地哪怕增收10元,都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學生們明白將來走出學校,會大有作為。
2.5 理解知識就是力量,增加學習栽培知識的能動性 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既然選擇了涉農專業,就要學農愛農,扎實地學習好農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去。作物栽培學中所學習的知識基本能夠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一些技術難題以及分析影響農作物穩產性的因素。了解了學習的意義后,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祥柱,陶改生.農科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33-435,438.
[2]馬世昌.采取多種形式,對新生進行學農愛農的專業思想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1990,5:29-31.
[3]李忠旭.農科大學生專業思想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1,5:46-48.
[4]師銀燕.關于做好農科專業大學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50.
[5]蘭之祥,王瑞斌.關于做好農業大學新生專業思想教育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0,14:161.
[6]頡登科.農林院校社會實踐與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J].安徽農業科學,2013,13:6064-6066.
[7]曾令秋.農業基礎地位唯一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3:195-197.
[8]王國占.提升科技水平推進農機化向更高層次邁進[J].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3,5:1-3,28.
[9]吳小偉,陳新華,武文娟,等.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推廣中的應用[J].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3,5:217-223,264.
[10]張曉山.農業規模化經營或成主旋律[J].農經 2013,3:10.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