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周,先是見馬化騰,后是見馬云。在馬云宣布告別CEO生涯的現場,坐在身邊的一位知名電信專家忽然跟我說,她剛好看到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主持人讓我解釋馬化騰為什么總是成功?于是她說,你兩個人都近距離接觸過,在你看來,馬化騰與馬云的成功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還真把我難住了。以前分別想過,但從沒有聯系在一起想。
論起二人性格的差別,我們都有同感。作為優秀的企業家,在內外兼修的前提下,馬云讓人感到偏外向,有學文的那種激情和口才;馬化騰偏深沉,有學理的人那種邏輯和條理。馬云曾說過“打著望遠鏡也看不到競爭對手”之類名言,馬化騰就算真拿望遠鏡看過肯定也不會說什么。
馬云的成功,是個完美的中國夢。馬云極力渲染自己沒有什么,“我就是一小混混”,“我是沒有理由成功的”,唯其如此,反而更能烘托出夢的份量來。我多年來一直覺得互聯網簡直象極了《水滸》。魯智深、武松無非一幫小混混,唯其不入流,更反襯出他們成為天上的星宿之后,那“替天行道”四字的價值來。馬云這十年,演的就是一出金庸版的《水滸》。
轟轟烈烈一幕大戲,一言以蔽之,就一個“夢”字。馬云自問“是什么東西讓我們有了今天,是什么讓馬云有了今天”?他的解答是,“在所有人不相信這個世界,所有人不相信未來,所有人不相信別人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相信。”這個相信實際就是夢想。“我們擁有的是就是堅持和理想。”“堅持十年,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
歷史上有過美國夢,那是指大時代給人們的機會。大夢的實現概率,往往是由時代的大小決定的。千年修來一回可以實現大夢的緣,卻把時間花在抱怨和恨世上,這是當今許多人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馬云已經告訴了人們應該怎么去做。
馬化騰的成功,反映著中國夢的另一方面,就是貼近實地。
《對話》節目主持人陳偉鴻形象地把成功比喻成搶船票,他說:“我們探討一下怎么搶到這張船票,搶船票時機和實力,都是必備的。我問一下姜先生,有人評價騰訊和馬先生,他的感覺最好,很多東西他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后做的,但是他是在最對的時候做的,這個對是由何而來的感覺?”
我一秒鐘把多年來我經歷的人過了一遍,哪個也對不上,于是老老實實說:“我看了十五年互聯網,有直覺的人不一定贏到背后。騰訊跟其他人不一樣地方,它的核心價值就是使勁貼近用戶,以用戶為歸依,這是最重要的。我看了很多互聯網企業,他貼資本,資本一閃使他摔掉了。互聯網風險非常大,再大也是以用戶為核心,再變也是以用戶為核心。真正成功的人,賦予企業一個好的價值觀,貼在用戶上。用戶怎么變,我就怎么變,這里面是有規律的。”
馬化騰自己解釋,“不管看上去多么強大的公司,在移動互聯網大潮面前只要稍有疏忽,一個月可能就翻船。一定要對行業保有敬畏之心,戰戰兢兢做好每一件事,把對用戶的服務做好。看到任何新的商機,都要從平臺和商業化,以及與合作伙伴如何共贏的角度去考慮,才有可能長期生存。”我認為是很實在的。
馬云有夢想但不是在做夢,他也強調“從點滴做起”,不要在那里空抱怨,“在別人抱怨的時候,才是你的機會。”馬化騰不談做夢的事,不等于沒有夢想:“移動互聯網的美好之處在于未知,騰訊很有激情和興趣去探索。關鍵在于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很多人都有機會一起上船。”
據說,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如果讓兩個人扮演上帝,最簡單地解釋怎么有成功,我猜想,理想主義的馬云會說,要有夢,于是夢就實現了;現實主義的馬化騰卻會說,不要做夢,于是夢也實現了。胸懷理想與腳踏實地,成功就是由這一頭一尾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