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經過15個小時的投票,23個小時的計票,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前首席核談代表魯哈尼贏得50.71%的選票,擊敗其他5名競爭對手,當選伊朗第11屆總統。
魯哈尼的政治導師是伊朗改革派核心人物、前總統拉夫桑賈尼,以至于有人認為,魯哈尼就是拉夫桑賈尼的影子,此次他競選獲勝,也被認為是伊朗改革派對保守派的一次勝利。
實際上,在伊朗的政治光譜中,魯哈尼是一個溫和保守派政治家,他與保守派和改革派都保持相對良好的關系,雙方都把他看做可以接受的政治盟友,從某種程度上說,魯哈尼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橋梁,他的當選,對伊朗是最好的結果。
在伊朗,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沖突由來已久。改革派以兩位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哈塔米領銜,保守派領軍人物則是總統任期屆滿的內賈德。改革派希望改善與西方的關系,大力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保守派則對歐美國家保持高度戒懼,以強硬態度示人,雙方的巨大分野屢屢釀就政治風波。
以充滿個性的強硬姿態著稱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其執政的8年期間,因核計劃等問題與西方沖突不斷,諸如“以色列密謀突襲伊朗”之類的傳聞隔三岔五就會傳出,波斯灣戰云籠罩,緊張氣氛揮之不去。多輪伊朗核談判都因為伊朗方面的拒不妥協宣告無疾而終,一味示強的伊朗,在經濟上遭受歐美國家全面制裁。近年來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富產石油的海灣國家從中獲利不菲,同樣石油儲量豐富的伊朗,卻因為遭受大面積制裁,經濟形勢卻每況愈下,失業率節節攀升,國內民眾積聚不滿,渴望變革,改變伊朗面臨的惡劣外部環境。
其實這種不滿早在2009年就有過一次大爆發,當年的總統選舉中,內賈德擊敗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連任伊朗總統,穆薩維的支持者隨后展開大規模街頭示威,全國各地上百萬人上街抗議,認為選舉不公,并與警察和國民衛隊發生激烈沖突。沖突很快演變成街頭流血騷亂,造成數十人傷亡。這一波政治浪潮,直到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發表聲明,呼吁雙方停止對抗,才漸告平息。
今年的總統大選中,身為溫和保守派政治家的魯哈尼,在大選之前高舉改革旗號,外交和核政策是他的主攻方向。
魯哈尼批評內賈德政府的強硬路線使得伊朗陷入孤立,一輪又一輪的制裁讓伊朗經濟深陷泥潭,繼續鼓吹強硬對抗只能使伊朗陷入極端主義。這樣的表態幾乎是對內賈德政府8年來外交路線的全面否定。
在核政策方面,魯哈尼一方面強調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同時又表示愿意就此問題同西方展開對話和談判,化解對方的疑慮,并與國際社會進行“建設性的互動”。
大選獲勝之后,魯哈尼第一時間就對外政策發表演說,溫和路線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勝利,在國際舞臺上給相關國家與伊朗的關系帶來“新機遇”。他還誓言要和美國恢復自1979年就斷絕的外交關系。這樣的表述被西方媒體解讀為“給伊朗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不少伊朗人對魯哈尼的政治路線表示期待,有德黑蘭市民認為,假如外交和核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就能夠解除,伊朗可以與外部世界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國家的經濟一定能有大幅度改善。
然而,魯哈尼的未來前景未必是一帆風順。
首先,伊朗國內政治形態非常特殊,依據憲法,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領導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部門,事實上行使國家的最高權力,總統的位置在最高領袖之下。無論是外交政策還是核政策,實質權力都掌握在哈梅內伊手中,對魯哈尼的溫和表態,哈梅內伊能夠給予多大程度上的支持,仍然值得觀察。
其次,魯哈尼的競選優勢并不像得票率顯示出的那么巨大。競選結果顯示,魯哈尼的得票率是50.71%,得票第二高的候選人得票率只有十幾個百分點,但實際上魯哈尼的5個競爭對手全是保守派政治家,其中又缺乏能夠將保守派力量統合起來的強勢人物,客觀上分散了保守力量的選票。而為了支持獲勝可能性更大的魯哈尼,改革派推出的一名競選人在大選前夕宣布退選,凝聚力量全力支持魯哈尼,這才導致魯哈尼的強勢勝出。但未來魯哈尼的內政外交政策,會不會與保守派產生矛盾并引發抵觸,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對于魯哈尼的溫和表態,盡管西方國家予以善意回應,但并不意味著伊朗與西方國家的根本矛盾沖突得到化解。在核能利用這樣的核心問題上,美歐等國以及以色列一致主張伊朗應全面棄核,但魯哈尼即使在競選中也堅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未來如果對話重啟,一旦觸及到實質層面,魯哈尼的和解姿態未,必足夠強大到使美歐國家放棄制裁。魯哈尼的“建設性互動”或許會落得一個只開花不結果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