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端午節可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媽媽說,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筍葉粽子吃,這是家人在吃氣節,吃豐收的預兆,吃進筍葉粽子,就是吃進了做人的骨氣和德行。
家鄉盛產竹子,每到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媽媽就會利用下田勞動的來回間隙,到路邊竹林里去撿拾那些從大竹竿上自然剝離的筍葉。然后再把那些筍葉放到自己膝蓋上頁頁地展平,一頁頁的壘起來,壘有一二寸厚的時候,就把它們卷成一個圓筒,再用較窄的筍葉纏繞綁緊,懸掛到房檐下或院子里的樹枝上,讓其慢慢風干。
筍葉是家鄉人包粽子必備的東西。媽媽做這些準備工作,一是為了端午節包粽子用,二是為冬閑時為我們一家老小做千層底鞋子用。
為什么非要用竹子筍葉來包粽子呢?媽媽說,它有清熱解毒和化食之功效,再者,筍葉般都是從春天里長出來的大竹筍上自然剝離的,它帶著春的信息春的味道,包的粽子會有一種淡淡的竹子清香。
那時候,家鄉常常受到自然災害侵襲,往往在端午節前后不是大旱,就是大澇。特別是遇上大旱,竹園里的新筍長不了多高就因旱枯萎了,根本就沒有了可包粽子的筍葉。不過,既使沒有筍葉,家鄉人也是要吃粽子的,因為家鄉人每年準備的筍葉總是要留一些到第二年的時候用,沒有新的就用陳的。如果陳的也沒有了,那端午節還是要吃粽子的。我們老家的小河溝里生長著一種蘆灘草,它類似于蘆葦,但葉子比蘆葦要寬。媽媽常常拿它們一個個的鋪排成筍葉那么寬,然后包上米放鍋里煮。這種葉子包的粽子也很清香,就是葉子窄了些,吃的時候容易掉米也不好看。如果連河溝里的蘆灘草也因旱干了時,媽媽就會用村里的梧桐葉子來包粽子。在包粽子的葉子家族里,唯獨梧桐葉子是最差的,用它包的粽子吃起來往往帶有淡淡的苦澀味兒。不過,那是大自然安排的,那時候誰也沒有辦法主導它們。
現在,我的家鄉仍然沿襲著用這幾種葉子包粽子的習慣。不過現在人能主導天象了,各家各戶也不用愁沒有筍葉包粽子了。我的家鄉近年來大力打造竹子產業,大量發展竹子,目前已成為名揚全國的“綠竹之鄉”。每年的筍葉不但滿足自給,還大量的外銷變淺。
筍葉做的千層底鞋子和編制的工藝裝飾品,已經遠銷到國內外上百個地區。每年端午節到來之際,筍葉市場就會成為家鄉的一道美麗風景。那情景,一點兒也不亞于麥收,那是真正百姓喜悅的時候。
筍葉一年年的在棕香中綻放喜悅,而歲月卻一年年的把母親拉成了兒子的懷念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