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吃牛排的記憶,你從何時開始的?在上世紀初,漢口沿江的那一片租界區中,就有人在一棟棟歐式洋房中,左手拿刀右手拿叉,把一塊牛肉切成塊狀送進口中。但是這樣的場景,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參與,那時候,牛排等于貴族。
我們大多數人的記憶,還是停留在連鎖牛排店大規模進軍武漢的時期。一個滋滋作響的鐵盤上,躺著一塊熱騰冒泡的牛排,左邊窩著一個半熟煎蛋,右邊是一團淋著番茄汁的意大利面,偶爾還有兩塊西蘭花做點綴。很長段時間,當你不再滿足于這類快餐式牛排消費時,卻很難找到更為正宗、更上檔次的牛排體驗。它們其實存在,但卻隱藏在某一家私房料理中,或是高居于五星級酒店的西餐區,相當不親民。
武漢乃至全國的牛排市場,在從普及階段向更高一層進階時,出現了一個斷層。
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同樣也出現過這個斷層,卻因為一塊“王品臺塑牛排”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略高但還算能接受的價格、獨特的全熟牛排、講究的擺盤,還有地道的西式就餐模式,重新定義了“吃牛排”這回事。
今年6月,王品進軍內地的步伐落在武漢,傳說中的“王品臺塑牛排”在武漢人面前揭開了面紗。這是王品集團全球第307家分店。這個集團,在大陸已經開了59家餐廳,而在臺灣,已經鋪開了238家分店。歷時20余年,王品以一塊牛排起家,成為如今臺灣第大餐飲集團。探究王品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的是一家臺企嚴謹的作風、極致的服務和對菜品最嚴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