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庭街有不少老房子,一樓大多被各類小商鋪占領,周圍的居民或路人有時會在這些店里稍作停留,吃一碗面或買張彩票,難得有人會想起建筑本身的信息。
位于洞庭街與車站路的文藝復興式建筑,近幾年吸引了不少學者、學生、建筑愛好者前來探訪,這使得樓內住戶慢慢意識到房子背后還有更多歷史美感存在。
它有兩個身份。一是列入武漢市一級工業遺產名單的“贊育汽水廠”,另一個是“贊育藥房”。早年,這里為贊育藥房所在地,贊育汽水廠附屬于它。優秀歷史建筑要保護才能優秀
如果從空中俯瞰這座建筑,將其立刻辨認出來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四周紅瓦房項太多,它會迅速被當作“大眾臉”。
而落到地面,斑駁綠蔭間,這棟老房子自成一格。坐落洞庭街103——105號,三層磚木結構房屋,布局形式以街角為中心,街面兩側對稱。
建筑由豎向柱式進行劃分,為三段式構圖。三個角部用厚重的柱式作了局部強化處理,中間角部底層以一根精美纖細的內退柱作為支撐,角部二層是凸出的小飄臺,之上配以橢圓形窗和圓形拱券及中間的連續弧形女兒墻,富有韻律感。
走入內部,已有100年歷史的這棟老房,由于年久失修,墻壁顯得發黑且油膩,部分墻皮已經脫落,窗戶玻璃也不完整,處處透露著破敗氣息。
雖然近幾天天氣干熱,但還是看得出三樓走廊木地板未完全干燥,詢問得知前不久的一場大雨讓整條走廊都泡在了雨水里。“每次下雨,窗戶就成了水簾洞,水順著這里流下來流得滿走廊都是。漏水不多的地方,我們就用盆子和桶接著。”60歲的居民李阿姨向我們描述。
李阿姨并不算這里“元老級”的住戶,但搬來也有近20年。受到過無數次雨水“襲擊”,2012年春節她還經歷了一場嚴重火災——因居民用電不當,加上電路老化,樓內突發大火,導致屋頂被燒穿,三樓屋面部分被焚毀。
李阿姨說雖然之后進行了補救和修繕,但火災等各種隱患仍然存在“優秀歷史建筑,不是掛個牌子就完了,是要保護才能優秀,不然總有一天要變成危房。”
另一方面,李阿姨卻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蠻方便,去公交車站、買東西,基本都在10分鐘范圍內可以解決。”在她看來,老房子有現代住宅的便利性,以及格局上的優勢:“尤其是4——5米的空高,不會像現在的商品房住得蠻壓抑。”
英商贊育藥房被譽為遠東第一大藥房
早年這里并非居民樓,而是辦公場所。最初為香港華生有限公司支店。據資料記載,1909年赫伯特·詹姆斯·林出資10萬美元接辦后,于1901年變更為獨立公司,名漢口贊育藥房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林自任經理。
說起武漢的藥房及其他醫療公共建筑,可以追溯自1861年。當時英國在武漢設立租界后,德、俄、法、日等國也依例設立租界。隨著洋行、銀行、工廠等大量設立,來漢的外國人也逐漸增多。
由于西方人對西醫情有獨鐘,且對中醫存有偏見,認為中藥不夠純凈,于是大量引進西醫。
繼1864年5月英國基督教循道會傳教醫生施維善夫婦在漢口漢正街創立武漢第一個西醫診所,8日后改為漢口危斯理會醫院后,至清末,武漢三鎮共建有外國教會醫院9所,病床425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14人。
這些醫院由于人手有限,最初大多向一些外國洋行訂購藥材。這些洋行運輸藥材需遠涉重洋,藥品流通渠道不順,加上業務不熟,常不能滿足西醫院的需要。為此,一些精明的商人就開設西藥房,專事經營西藥。
漢口的西藥房首先設立于英租界。1873年,怡和洋行率先兼營西藥,藥業成為該洋行經營的主要商品之一。之后,中美大藥房、華友大藥房、萬國大藥房、梁記藥房、中央藥房、贊育大藥房等先后設立,涉足這一行業的國家有英、美、法、俄、日、德、意、瑞典、丹麥及中國等十數個國家的數百家藥房。這些藥房除為西醫院供藥外,還對外零售,有的還兼為人診病。
1914年,漢口贊育藥房有限公司在法租界購買地皮,在現在的洞庭街建成新大樓,成為全武漢設備最好、儲藏最全、零售量最大的藥店之一。當時普愛醫院的用藥大部分由該藥房提供。藥房備有各種藥材、藥劑和專賣藥以及當時最現代商品的配套設施。
1920年9月,公司進行了擴股改組。擴股后,公司經營范圍有了極大擴展,諸如從事罐裝業務,經營汽水及其他液體,還參與制造并經營諸如肥皂香料、酒與酒精、煙草等。
贊育藥房由單一的藥業經營商,逐步發展成一個從事多種經營的大規模企業。其實力之強、規模之大被當時的歐洲人稱為“遠東第一大藥房”。
贊育出品汽水席卷大武漢
這座建筑作為“贊育汽水廠”,比起贊育藥房,更廣為人知。
贊育汽水是老漢口響當當的品牌貨,在上世紀20、30年代曾橫掃大武漢,成為引領那個年代夏日消暑的高級飲品。
當然,武漢19世紀90年代初就有了關于汽水的記錄——法國人那加利來到漢口,在今海壽街附近創辦了一家人工制造汽水的車間。
當時,汽水還被稱為荷蘭水,是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萊,直接把二氧化碳加壓溶入在水中而成的。后來為了獲得更好的口感,那加利又把有機酸、蔗糖和香料加進去,至此有了汽水的雛形。
汽水一經面世,在炎熱的武漢立即獲得很大反響。后來,前邊提到的英商贊育藥房投資了那加利的車間,并擴建廠房,成為了漢口第一家機制汽水廠房,開始生產贊育汽水。
不過剛開始,汽水打開方法和現在不太一樣,那時候是用一顆玻璃珠堵住瓶口,要喝的時候,用一根木棍用力一摁玻璃珠,瓶口一開,讓氣泡溢出來,伴隨著一聲響亮的飽嗝,暑氣一驅而散。
雖然大半個世紀過去,但“老武漢”依然對它的味道戀戀不忘,80多歲的熊爹爹講起小時候的記憶,還是滔滔不絕:“那還是我做小伢的時候,我父親一要帶我到民眾樂園看戲,我就會鬧著想買一瓶贊育汽水。賣汽水的用起子敲出響聲,然后插上根麥稈,在夏天喝上一瓶,打個涼嗝,沒什么比那更舒服了。”
據說當年富人、洋人們看電影,去歌舞廳,逛游樂園必不可少的飲品就是贊育汽水。它的影響甚至擴大至軍隊中,1997年中山艦打撈過程中,在其船艙內發現了兩瓶未開封的贊育汽水,可見受眾之廣。
解放后,這棟擁有雙重歷史身份的建筑變為民宅,它的容顏在悄悄改變。看上去每天都和前一天一樣,其實生活已經刷新了不知多少次。
據了解,現在這里住戶有30余家,二樓有6家,三樓8家。住戶身份很雜,有曾經的老干部,有退休老人、無業者,也有幾位年輕租戶。二樓一家住戶告訴我們,不少房間內部都被隔成了兩層:“有的是家里人多,隔一下反而住得寬敞些,有的家里是專門請裝修公司來改裝成了復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