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前我的家在漢陽月湖附近,周圍有片占地不小的廠房,背靠漢水與古琴臺隔湖相望。每天清晨坐上父親的二八式自行車前排,駛往托兒所的途中必會停在工廠前,買份玻璃瓶裝的“揚子江”牛奶,排在廠門口一溜長龍的貨車總令我好奇,人們在等什么?后來才知曉他們是候著提“一枝花”洗滌品的商戶,而大工廠叫做武漢油脂化學廠。
對洗衣粉還未有概念時,一枝花的圖標倒先成為我最熟知的符號。九十年代在江城,街頭巷尾、電視報紙它的廣告均有目睹,甚至那時被譽為全國最大的戶外媒體:龜山電視塔身都印有一枝花的巨型商標,
“武漢一枝花,潔凈千萬家”這句廣告詞家喻戶曉,如今提起仍會條件反射般脫口而出。
本著尊重和體恤,不去深究它當下的走向,作為曾經的漢貨精品代表者,“一枝花”的故事映射了太多湖北名牌的過往。
跨越半個世紀的輝煌
武漢油脂化學廠的前身能追溯到清朝末年,自1897年天盛油廠起,江漢平原、漢水流域大量的油料作物被它吸收,加工成食用品。風云流轉、歷史變遷半世紀,它從未隱匿消亡。真正的黃金時代要從建國后說起。
三年天災,誘發工廠對產品轉型的思索:第一次自主生產用于橡膠、塑料的硬脂酸類產品,填補了湖北省的空白;1968年開始試制合成洗衣粉,終結武漢無法生產日用化工品的歷史;1979年研發的冷軋機油,使得武鋼的軋機不再依賴進口品,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成功轉向油脂化學,廠里也穩定了三大系列產品:軋制油、洗滌品、硬脂酸,到了八十年代廠里生產的品種超過100個,遠銷東南亞和中東多國,并發展起自己的鐵路專用線和水運碼頭。在計劃經濟時期,單憑武漢油脂化學廠的生產量,無法滿足輕工部的需求,于是才有了沙市活力28系列的出現。1985年,一枝花牌洗衣粉和白鵝、金猴洗衣粉年產總共為19109噸,市場占有率達到574%,其中一枝花牌30型洗衣粉因質量穩定,行銷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1981年-1985年連續5年榮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數據來源《武漢地方志》)
順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武漢油脂廠改建成武漢一枝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改革的第一步是整合包括一枝花、白鵝、蘭潔、金猴、潔波等在內的多個民用洗滌產品的品牌,新的“一枝花”系列日用化工品誕生。品牌營銷戰略思想初啟蒙,在眾多國企廠里它又走在了前面。據說“一枝花”的商標創意送至北京審批,完成手續僅用了半個小時。
面對外資和民營企業的崛起,“一枝花”沒有停止創新步伐。1992年一枝花牌洗麗超濃縮無泡洗衣粉誕生,先進的丹麥生化技術、全新又時尚的包裝讓“混戰”已久的日用品市場再度“洗牌”。1996年武漢中心百貨日用部統計,一枝花牌洗衣粉銷量占總數的70%,1997年一枝花牌洗滌系列衍生出21種產品,全年總銷售額高達1.7億元。
直到2000年,在武漢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企業僅剩兩家時,工廠仍堅持生產1.87萬噸一枝花牌洗衣粉,實現工業總產值9250萬元。2004年,武漢一枝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停產改制,“一枝花”商標以無形資產形式收歸國有。這年老廠被政府征地拆遷,原址上興建起琴臺大劇院,配合城市發展規劃是它所做的最后貢獻。
幾度亭亭立江城
聽過一個故事:從前擦玻璃要經過三道手續,先用濕布抹,再用污粉洗,最后干布擦。八十年代,武漢報紙驚爆新生活小竅門,直接干布沾洗衣粉蹭擦法,讓不少主婦新鮮之余遂尋品牌測試,最后一枝花牌洗衣粉勝出。沒法求證真偽,可印象里從洗衣粉、洗潔精、衣領凈、護發洗發到沐浴露、香波等等,一枝花牌系列似乎滿足全部日常生活所需。
那時的武漢油脂化學廠是不少年輕人理想的歸屬,在工資按級發放,并不靈活的年代,廠里的福利待遇出奇的優厚。發物品、贈代券大大小小的好處時常出現,只要身邊有人就職于油脂化學廠,油然而生的羨慕嫉妒心完全都藏不住。在漢陽除開晴川飯店,有數棟高層建筑物聳立漢江邊的,必是它們的地盤。廠區擴大發展期,整個企業儼然形成了獨立的“小社會”。
一度龜山電視塔身的巨幅廣告被美國箭牌香煙占據,九十年代中期,一枝花牌搶得媒體權替換它時,城中新聞紛紛打出“箭落花開”的標題,據說每年廣告費過百萬元。
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廠,經歷多次興衰跌宕,瀕臨停產的險境被自主研發、自力更生步步化解。計劃經濟時,不向上級“等、靠、要”;市場經濟期,率先制定品牌戰略,漢產優品“一枝花”的獨立又堅韌的精氣神比它的生命更長久。當然,也正因“一枝花”印刻在武漢輕工業史上的輝煌和自豪太過厚重,才會時刻提醒著這座城市的當下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