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紗廠和棉紡廠,武漢第一家也是全省最大的針織廠成立于1958年,武漢第一針織廠坐落于漢口解放大道太平洋路,在幾十名縫紉女工的帶領下,起初只為出口創匯服務。
在被定義為外貿生產基地后,它擁有了不少得天獨厚的資源,成為當時集針織、印染、制衣于一體的全能企業。上世紀七十年代,武漢第一針織廠的產品遠銷海外三十多個國家,生產主機設備大部分是從德、意、日等國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引進。八十年代初,工廠每年產值過億元,向國家上繳利稅超千萬元。
金鹿牌內衣首次獲得關注源于汗衫,精紡面料、做工考究,一經面世很快博得大眾的喜愛:無論多少次水洗不起球,手感軟綿上身卻挺拔,透氣舒適更是堪比綢緞。憑借質量上乘、平民價位,貼身衣物選“金鹿”成為老武漢人的習慣,類似的汗衫在江城市面上已然絕跡。持續到九十年代中期,武漢各大百貨商場都有“金鹿”品牌專柜,當然品種也擴充到睡衣、文化衫、內褲等等。改制前后,廠里基本穩定的銷售額每月近千萬元,盡管海外市場受到過時政的影響,縮小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好在一直有金鹿牌系列填補空缺,風靡三鎮的金鹿牌1819型衣袖帶金邊式運動服,當時被不少學校選為指定校服。
好文化衫講究針眼直、無線頭、甚至排列都有標準,從質量大檢驗到勞動競賽、操作能手比拼,也確保了“金鹿”的品質真實無虛。其中經編織物的投產,還填補了武漢地區的空缺,金鹿牌曾榮獲國家質量銀質獎、被評為針織服裝“全國二大暢銷品牌”,這類榮譽不勝枚舉。廠里很早就實行多勞者多得的政策,福利待遇相對靈活,是眾多國企里出名的“香餑餑”。
金鹿牌內衣暢銷了三十年,廣告并不常見,但不影響它深入人心的口碑。其實武漢第一針織廠的制衣工藝和實力遠不止一個“金鹿”,紗、布、染、制十多個車間分有不同工種,擱到現今市面上的衣服材質、制法,在那時工廠90%都能包攬出品。要知道七十年代就能擁有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是每個紡織廠都能享的待遇。
結合市場經濟,武漢第一針織廠也有過幾次改制:合并兄弟廠強強聯手,最終徒添內耗作罷;分車間主任承包制,僅維持短期利潤增長。1995年后,積壓的庫存量多達百萬件,生產因而減速慢行。2000年,國有和集體針織企業除它和武漢運動衣廠維持部分生產外,其他企業均停產。有的出租廠房,有的被兼并。
人們對金鹿牌內衣的印象,只停留在過去,本身沒有緊跟潮流、提高工藝、加強設計想來的確遺憾,它從未出現品質問題,卻沒有與時俱進。2007年工廠破產,“金鹿”就此留存于漢產品牌的歷史檔案,無人再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