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釀甜椒涼拌菜肴擬定基礎配方,測定其制作過程中微生物學與衛生質量變化,調整調味品用量,統計減菌率,確定改進配方;比較其4℃冷藏過程中的菌群變化,得出保質期。結果釀甜椒基礎配方制品細菌菌落總數為1.1×103cfu/g,其中39%來自胡蘿卜,31%來自甜椒,19%來自芹菜葉,來自黃瓜、蘋果和蒜末的分別占4%、4%和3%。增加5倍量白醋的新配方減菌71%,同比4℃冷藏的保質期可由3d延長至5d。
關鍵詞:釀甜椒;涼拌菜;菌群分析與控制;食品安全
涼拌菜,或稱為冷碟菜,是一種對生食蔬菜加工方式的統稱,因其色澤鮮艷、清爽可口、解膩開胃,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在夏季。但也正因為天氣炎熱,這些營養豐富的涼拌菜會成為細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誘使病菌生長及傳播疫病。據文件記載,通過“涼拌菜”攜帶的細菌、原蟲、寄生蟲以及各種毒素可以傳播肝炎、阿米巴痢疾、菌痢、腸蛔蟲等30多種疾病,對此應當引起重視[1]。因此,迫切需要在涼拌菜類食品加工、制作過程中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和實施相對應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2]。本文研究了釀甜椒制作與冷藏過程中微生物污染、衛生質量變化及其控制技術,分析其帶菌率高的原因及對相應控制措施有效性的評價,為實施該類食品的HACCP管理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原料
甜椒、黃瓜、蘋果、胡蘿卜、芹菜葉、蒜末為生鮮品,番茄醬、食糖、精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為瓶裝及袋裝制品,均購自揚州市蘇果超市。
1.2 試劑
所用試劑包括牛肉膏、蛋白胨、酵母浸膏、葡萄糖、乳糖、D-甘露醇、瓊脂、膽鹽、蕃紅,為B.R.級;NaCl、NaOH、I2、KI、MgCl2、K2SO4、MgSO4、MnSO4、CaCO3、K2HPO4、檸檬酸二銨、乙酸鈉、乙醇,為A.R.級;革蘭氏染色液,按文獻配制[3]。
1.3 儀器設備
XS-18型生物顯微鏡 江南光學儀器廠,DT-200型電子天平 常熟雙杰測試儀器廠,pHS-3C型pH測定儀 廣州浩賽電子儀器有限公司,DFG30/HG101型電熱鼓風干燥箱 南京實驗儀器廠,HG303型電熱干燥培養箱 南京實驗儀器廠,LDZX-40B2型立式自動電熱壓力蒸汽滅菌器 上海申安醫療器械廠,1000W調節式萬用電爐 南通市長江光學儀器有限公司,BCD-195WIV型冰箱 合肥美菱冰箱廠,HH-8數顯恒溫水浴鍋 同華電器有限公司,SW-CJ-1F型超凈工作臺 蘇州凈化設備有限公司,pH5.5-9.0精密試紙 蘇州精密試紙亞太化工有限公司。
其它設備包括酒精燈、接種針、手術剪、滅菌吸管、滅菌試管、滅菌平皿、三角瓶、放大鏡等。
1.4 方法
1.4.2 釀甜椒樣品制備
將甜椒去蒂籽洗凈,切成小丁;黃瓜洗凈去皮籽,切成小丁;蘋果去皮核,切成小丁;胡蘿卜洗凈去皮,切成小丁;芹菜葉洗凈,用沸水焯一下撈起,瀝干水分,切成細末,備用。將甜椒丁、黃瓜丁、蘋果丁、胡蘿卜丁、芹菜末、蒜末放入碗內,加入精鹽、味精、食糖、胡椒粉拌勻腌至入味,再調入番茄醬拌勻,備測[4]。
1.4.3 釀甜椒帶菌量調查與來源分析
以無菌手續對組成釀甜椒的主要原料和制成品各取25g為檢樣,作1:10遞增稀釋,取1mL樣液傾注平板,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倒入涼至45℃營養瓊脂培養基約15mL,并轉動平皿使混合均勻;待培養基凝固后,倒置37℃溫箱內培養24h,取出,計數[5]。
以主要原料的細菌數為變量,使用量為權重,用加權平均法統計成品細菌數來源。
1.4.4 釀甜椒細菌數控制與新配方的構建
調整釀甜椒的白醋用量為0.16g、0.32g、0.48g、0.64g、0.80g,在滿足口感及可接受性的基礎上,構建釀甜椒的新配方[6],與原基礎配方比較,統計減菌率。
1.4.5 釀甜椒冷藏過程中衛生質量的變化
對基礎配方和改進配方制作的釀甜椒樣品以25g為單位,置于滅菌平皿中,4℃冰箱冷藏,每隔24h取出,進行細菌數測定,繪制生長曲線。同時對產品做感官檢驗,構建釀甜椒的保質期[7]。
2 結果與分析
胡蘿卜的細菌數最高,可能與其生長方式有關。胡蘿卜生長直接與在土壤接觸,經糞肥、污水灌溉,洗滌難以徹底洗凈,容易被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污染,因而帶菌量較高,本實驗觀察到其菌群構成亦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也證實了這一觀點[8]。芹菜葉經燙洗的過程具有殺菌作用,但在洗滌和切配的過程中,接觸手、刀板等介質,及暴露于空氣中,故起始菌數也較高。蘋果屬于水果性蔬菜,多呈吊掛狀生長,故細菌數較低[9]。
以各類原料的細菌數為變量,使用量為權重,得出基礎配方成品的細菌數理論值為1.1×103cfu/g。分析其細菌數來源表明,39%來自胡蘿卜,31%來自甜椒,19%來自芹菜葉,來自黃瓜、蘋果和蒜末的分別占4%、4%和3%。但基礎配方成品細菌數的實測值高達8.7×103cfu/g,表明影響細菌數高低的因素與廚房操作方式方法密切相關。釀甜椒使用的原料眾多,在常溫下操作時間較長,同時原料接觸的介質如刀、案板次數較多,食品調味時也與帶菌氣體反復接觸,以上因素使成品的實際細菌數倍增。
2.2 釀甜椒細菌數的控制與新配方的構建
2.3.6 冷藏過程中釀甜椒感官品質的變化
基礎配方在4℃下保藏4d時,感官檢驗制品酸味較濃,調味汁呈渾濁狀態,蔬菜質地回軟,不宜繼續冷藏。表明基礎配方在4℃下的保質期為3d。改進配方在4℃下保藏6d時,感官檢驗制品出現輕度異味。表明改進配方在4℃下的保質期為5d,同比保質期延長66.7%。
3 討論
3.1 釀甜椒細菌性危害的來源
釀甜椒原料帶菌,在加工過程中未經加熱殺菌處理,必然殘留各類細菌。涼拌菜類食品是餐飲業的高危經營項目之一。
本實驗分析釀甜椒細菌性危害的來源發現,原料帶菌且菌群混雜,與制作釀甜椒的原料蔬菜水果品種較多有關,這些蔬菜水果在生長和種植過程中,有的直接接觸土壤,有的使用糞肥、污水灌溉,導致微生物污染。在不能確保原料無菌的前提下,涼拌類食品必須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無毒無害要求,這為餐飲業經營帶來了巨大的難題[10]。
3.2 釀甜椒細菌性危害的控制
本實驗表明,對釀甜椒原料實施殺菌控菌是必要的,如芹菜葉用開水燙洗收效良好,白醋抑制了釀甜椒成品的細菌生長。我國舉辦28屆奧運會期間,奧運餐飲對生食原料使用洗消劑處理,效果顯著,保證了該類食品的安全,也證明對原料實施殺菌控菌的必要性[11]。
我國餐飲業普遍接受使用具有殺菌作用的調味品技術。但大多從調味角度擬定用量,制定菜譜,而未從殺菌角度考慮,對殺菌效果無具體標準,不能保障食品安全,有必要通過實驗研究,調整調味品的使用量,建立以優先確保食品安全為先決條件的涼拌菜新配方。
控制涼拌菜細菌性危害,離不開廚房衛生工作,如人員及用具消毒,生熟食品器具專用,原料及制品冷藏,特別是人員養成無菌操作意識,切配、調味應盡量避免手與食品的直接接觸,提高加工操作過程機械化等,都能提高食品控菌效果、確保食品安全。
3.3 冷藏過程中釀甜椒細菌菌群變化分析
基礎配方的菌群構成由高到低依次為腸桿菌、假單胞菌、乳酸菌、酵母菌、球菌,改進配方菌群構成由高到低依次為假單胞菌、腸桿菌、乳酸菌、酵母菌、球菌。從絕對量看,假單胞菌呈線性增加,腸桿菌的增值速度快,但低溫冷藏與增加白醋使用量有效抑制了乳酸菌和球菌的生長,這促使涼拌菜冷藏能有較長時間的保質期。進一步揭示了改進配方對提高釀甜椒的衛生質量是行之有效的。
3.4 冷藏過程中釀甜椒感官品質的變化
感官檢驗發現,基礎配方在4℃下的保質期為3d,改進配方在保藏期5d內仍口感爽脆,保質期同比延長66.7%。實驗表明提高白醋使用量,能有效抑制假單胞菌、腸桿菌的生長,對維護釀甜椒等涼拌菜類冷藏制品的衛生質量、延長保質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5 涼拌菜類食品安全標準的構建
我國較少見專門針對涼拌菜類食品的地方標準,且尚無相關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與行業標準,使該類食品的衛生監督與執法難度增加[12]。
餐飲業的安全經營、政府部門監督執法標準的完善以及消費者權益的維護,都依賴于合理構建涼拌菜保質期標準,完善加工技術規范與冷藏條件標準,以及系統建立涼拌菜類食品安全標準。
4 結束語
實驗結果表明,原始配方的釀甜椒細菌數偏高,主要與原料胡蘿卜有關。改進配方使用5倍量白醋后,細菌減少率達71%,新配方對餐飲業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經營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鶴.蔬菜治百病[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5.
[2]鄒翔.餐飲業HACCP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0-47.
[3]陳天壽.微生物培養基的制造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250-279.
[4]朱寶鼎.如何制作色拉[J].美食,2009(4):35.
[5]GB4789.2-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微生物學檢驗[Z].菌落總數測定.
[6]蔣云升,等.調味品味型對同一原料生食菜肴衛生質量控制的研究[J].中國調味品,2007(1):48-51.
[7]王小靜,等.同一原料不同味型生食菜肴衛生研究[J].中國烹飪研究,2000,17(2):19-23.
[8]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3-41.
[9]謝玉燕,張東昊,華峻.天然生食療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133.
[10]陳忘名,等.HACCP體系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1]范梅華,張建華,竇新紅.食品安全不只是為了奧運[J].中國禽業導刊,2008(16):2-5.
[12]DB31195-2007.上海市地方標準.色拉衛生標準[S].
作者簡介:吳姝嫻(1983-),女,湖南安鄉人,云南旅游職業學院教師,從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
通訊作者:蔣云升(1962-),男,江蘇啟東人,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教授,從事烹飪衛生與安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