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森林資源對國家生態系統以及國家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林權改革的實行,要求我們要對國有森林資源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文章主要從營林生產和采運生產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現行狀況,并指出林權制度改革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面臨的新變化和新挑戰,進一步提出了林權制度改革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通過這些探討可以促進林權改革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問題的有效解決,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權改革;國有森林;資源管理
1 我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和具體做法
森林資源管理的概念從狹義上來說是指對林木資源和林地資源的管理,從廣義上來看的森林資源管理的對象不僅包括林木資源和林地資源,而且還包括森林動、植物資源以及旅游資源等等,其管理的業務范圍不僅包括森林資源數據和調查設計規劃管理,而且還包括對森林資源經營利用等管理活動進行策劃、組織、協調和監督等工作。
1.1 營林生產方面的管理
1.1.1 植樹造林和后期撫育更新管理
植樹造林是創造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的主要途徑,因此做好植樹造林工作才能起到強化森林資源的管理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當地林業局的具體情況來分配植樹造林的任務,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而且還要定期對森林資源進行實況排查。在林木成熟后期要做好后期撫育更新管理工作,保證森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1.2 林地的林權管理
加強國有林區的林地管理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各種侵犯林地的行為,從而有效地保護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首先我們要合理組織林地的開發利用,并且要按照自然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確定林地的空間布置;其次在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貫徹和執行國家的相關林地開發管理的政策法規,在林權證頒發和審查之后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力。
1.1.3 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管理
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是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的負責,我們要實行領導負責制,建立防火、防災的有效機制,堅持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現災情的有效預防。
1.2 木材采運生產的管理
1.2.1 采伐許可證的管理
在國有林區進行采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肯定采伐許可證的程序和作用,做到有證可采、無不采。采伐林木的單位要先向發證機關提出采伐許可證申請,等采伐許可證頒發下來才可以實施采伐工作。
1.2.2 采伐數量限定的管理
國有林區要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來確定采伐的數量,即用材的消耗量不能高于生長量,要嚴格控制國有林地的年采伐量。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國家規定制定合理的采伐數量,確保森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2.3 森林木材運輸的管理
森立木材運輸的管理是實行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重要步驟,也是預防國有森林資源流失的重要途徑。在木材運輸過程中要堅持持證運輸,配合木材檢查站的工作,保證木材的數量安全和監管。
1.2.4 木材采伐、運輸、銷售總量的管理
首先我們要按照采伐許可證來加強對木材采伐總量的控制;其次要按照運輸許可證來做好對木材運輸總量的控制;最后要按照國家的政策要求加強對木材銷售總量的控制。
2 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出現的新問題
國有林區進行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職工可以通過承包或經營部分林地,從而擁有林地使用權與林木經營權,這種變化在提高林業職工造林積極性,保證森林資源質量,改善林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會給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
2.1 林地產權主體呈現多樣化
國有林產權主體不僅包括各級政府和林業局,還包括有林業局職工,這些主體是產權制度創新中的主要利益主體,在新的社會形式下主要是對林業局職工這一新的產權主體的權利進行了全新的規定。林業職工在林權制度改革后同時擁有了林地使用權和林木經營權,但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我們要在國有森利資源管理過程中保證林業職工的利益,有效地處理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和挑戰。
2.2 林區組織形式過于分散
林權制度改革之后,民營林在國有林區中逐漸崛起,民營林使國有林區出現了多種組織形式,如森林資源國營形式、私營形式、家庭形式、聯戶集體經營形式以及股份制形式等等。這些多樣化的組織形式使得國有林區的組織形式過于分散,非常不利于林區的統一管理。林權制度改革后的林權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家庭承包形式。這是林權制度改革后國有林區采用的新型組織形式中的其中一種,但是卻給國有林區思維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題。所以我們要將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協調林區組織形式上。
2.3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內容趨于復雜化
在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出現了林業職工承包林地的形式,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林木經營管理模式,和林權制度改革前的森林管理工作產生了許多的變化。經營模式的改變使得林區營林生產和采伐生產活動的管理工作都變得更加復雜化,其管理工作的復雜化主要表現在:林權制度改革前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過去工作以林業局為基礎單位的形式為林業局工作結合林業職工的承包狀況,做具體的分析和考慮。
3 基于林權制度改革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新舉措
3.1 確定林區分類經營的管理
林區分類經營可以實現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相互分離,從而有效地解決國有林區和林工企業出現的政企合一、政事合一以及產權虛置等問題。林權制度改革后國有森林資源一方面分為商品林和公益林,另一方面又可以分為國有林和民營林。其中商品林主要是以追求高額經濟利益為主,所以我們要充分挖掘商品林的潛在效益。另外還要放寬對商品林采伐數量限定的管理,明確采伐量,完善林區管理。
3.2 完善國有森林資源的參與式管理
國家森林資源參與式管理是要求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以及公民個人在非行政或法律政策的強迫要求下主動參與到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和保護工作中去。其中國有森林資源的參與式管理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1)主體的廣泛性。在森林資源的管理過程中,參與主體可以是政府、林區職工、經濟組織甚至是群眾個人。(2)非強制性。參與主體在從事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時候完全是一種自愿的行為,并不是在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強制下進行。(3)利益分享性。各參與主體伙伴之間不僅能夠積極參與森林資源的管理,而且還要分享來自于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和保護的共同利益。
3.3 強化林木采伐數量限額管理
林權制度改革之后,采伐限額管理工作不完善導致這項管理制度嚴重侵害了林業職工的經濟利益。成熟的林木不能及時砍伐,造成管護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也降低了林木和林地的實際價值,并對林地的進一步更新投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因素非常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強化林木采伐數量限額管理,從而保證經營者的利益。
4 結束語
林權制度改革后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面臨著新問題和新挑戰,我們要根據國有林區的發展現狀對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進行必要的調整。通過對營林生產和采林生產的調整,實現林權改革和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的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1]王丹,王鵬.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后的森林資源管理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7(4).
[2]劉文燕.國有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
[3]田淑英.集體林權改革后的森林資源管制政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