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對本市水庫水質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提出保護措施。
關鍵詞:水庫;水質;保護;對策
水庫作為一種水利工程,在現代水利:資源水利、城市水利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不僅有防洪、調洪、蓄洪等除災減災的功能,在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中也是舉足輕重,在傳統的農田水利中它是農業的命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庫已是重要的取水水源,如中江元興水庫承擔著中江縣倉山鎮重要的集中式生活用水水源。因而有必要加強對水庫的水質的保護,為進一步提出水庫水質保護作好準備。
1 全市水庫的基本情況
1.1 自然概況
德陽市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介于東經103°45'至105°10',北緯30°31'至31°42'之間。北鄰阿壩州茂縣、汶川和綿陽市安縣;南與成都市青白江、金堂、資陽市的樂至為界;西連彭州;東與綿陽市涪城、三臺以及遂寧市大英接壤。幅員面積5953.75km2。全市南北長162km,東西寬24至62km。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界線明顯,高差懸殊,最高峰位于什邡市境內的獅子王山,海拔高程為4984.1m。至永興、漢旺一線進入平原,其間無丘陵過渡,海拔高程465~750m。從西北到東南高差約4000余m,最大相對高差達4500m左右。
根據地貌類型的劃分標準,本區可劃分為山區、平原和丘陵三大類地貌。山區:德陽市山區總面積1495km2,占全市幅員面積的25.1%,由兩部分組成:綿竹、什邡兩縣西北部的龍門山區,海拔高程為750~4984m,面積1144km2,屬四川盆周山區部分;東南部分旌陽區的通江、新中至中江縣境內的集鳳鎮一線的龍泉山區,海拔高程600~1000m,面積351km2。西北龍門山區高山地帶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為灌木叢林和草地所布。而龍泉山區農耕較發達。中部平原區:位于龍門山與龍泉山之間,為本市的腹心地帶,面積1910km2,占全市總面積的32.1%,屬成都平原的一部分,海拔高程465~750m,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平緩,地面坡降3~8‰。中部平原土地肥沃,河渠縱橫,自流灌溉條件好,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是我市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東南丘陵區:位于綿遠河以東的中江、羅江、旌陽區及廣漢的丘陵部分。面積2549km2,占全市面積的42.8%,海拔高程370~550m。
本市降水量比較豐沛,雨量自西北向東南遞減。區內的龍門山和龍泉山北段為兩個多雨帶,年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其余地區在800~1000mm左右。雨量分布隨高程的增加而增多。山區由1100mm上升到1734.4mm;平原區950~990mm,最多年為1390.6mm,最少年為553.4mm;丘陵區多年平均890mm,最多年為1466.8mm,最少年為534.5mm。年內降水多集中在7~9月,12~翌年2月降水較少。根據各縣(市、區)降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為:旌陽區995.0mm,綿竹1150.0mm,什邡950.7mm,廣漢960.0mm,中江880.0mm,羅江縣995.0mm。
日照受緯度和地形地貌的影響,在平原、丘陵區年日照為998.6至1290.5小時,季節分布多集中在7~8月,秋冬兩季由于四川盆地云霧日數增多,屬于少日照季節。
1.2 全市水庫基本情況
德陽市現有水庫總庫容2.53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總庫容17381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總庫容10655萬立方米;小(二)水庫總庫容2687.5萬立方米,這些水庫大多數都為都江堰屯蓄水庫,極少數為攔蓄本地徑流水庫。
2 水庫水質開展情況
2.1 水庫水質總體情況
水庫水具有綜合利用功能,水庫水的各種用途對水質的要求,隨著農業生產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庫周排入的污染物對水庫水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給農業生產、生活環境及人民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隨著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的開展,水利工程蓄水用于農村生活用水的比例不斷加大。因此,水庫水質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級重視。從調查情況看,全市135座水庫水不管是中型水庫還是小型水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根據中型水庫的主要功能,對照《水環境監測規范》(SL219-98),根據地表水、灌溉、漁業、生活飲用水水源相關水質標準,監測水質項目有氣溫、水溫、透明度、PH、電導率、溶解氧飽合度、五日生化需要量(BOD5)、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硫化物、總硬度、揮發酚、氰化物、砷、六價鉻、總磷、氟化物、鎘、鉛、銅、鋅、總汞、總氮、懸浮物、鐵、錳等。
2.2 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評價分析
按照《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CJ3020-93),對水質情況做評價,評價項目有:色、渾濁度、pH值、總硬度、溶解鐵、錳、銅、鋅、揮發酚、硫酸鹽、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砷、汞、鎘、六價鉻、鉛、氨氮、硝酸鹽、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評價結果:pH值、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個別月份超過標準限值。
2.3 富營養化評價分析
湖庫的富營養化是指水體中過量氮、磷等營養物質富集,水體生產力提高,引起各種水生微生物、植物異常繁殖和生長,使水質惡化的過程。湖庫的富營養化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如藻類在水體中占據的空間越來越大,藻類的種類逐漸減少,并由于藻類的呼吸作用和分解消耗大量的氧而使水體中溶解氧急劇降低,嚴重影響魚類的生存,有些藻類還會釋放有毒物質,影響供水安全。營養化程度分為貧營養、中營養及富營養三類,其中富營養又分為輕度富營養、中度富營養和重度富營養。營養狀態指數越高,水體的營養化程度越重。
本次富營養化評價包括指標有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和透明度,從監測資料來看,超標項目主要總磷、總氮含量,大多為輕度到中度富營養。
3 水庫水質保護措施
3.1 技術措施
3.1.1 防治水庫富營養化:一是外環境的治理,包括截斷污染源或者去除污染物中的營養物質,在引水蓄水時,注意引水水質和防止輸水渠道沿線污染;二是內環境治理,即減少內源性的營養物質的量,如挖排水庫底泥、打撈清除藻類、清水養魚、種植高等水生植物等。三是應急處理措施。在水質惡劣時采取引水稀釋和置換,另外用凝聚沉降和化學藥劑殺藻,投加鋁鹽沉淀固定磷酸鹽。這些方法可在短時間內改善水質,但殺死的藻類應該及時打撈,避免藻類分解后營養物質再次釋放出來。總之目的都在于降低營養物質的負荷,控制藻類的異常繁殖,改善水庫水質。
3.1.2 合理利用水資源,進行科學的優化配置,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
3.1.3 建立完善的監測網絡,加強水質監測,使治理目標更加趨于具體。
3.2 管理措施
3.2.1 加強技術培訓:水庫水質監測工作技術含量較高,我市水庫水質監測工作技術力量薄弱,水庫管理人員在水庫水質監測方面只具備一些常識性知識。因此,對管理人員進行水庫監測方面專業知識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3.2.2 加強投入和監測:為全面、準確掌握水環境質量狀況和水系中污染物的動態變化,各級要加強對水庫水質保護與投入,落實專門機構和對水質定期培訓,同時對水庫歷史總是進行治理,比如對沉淀固定磷酸鹽。
3.2.3 嚴格控制網箱養魚,削減網箱養魚和限制施肥養魚納入各縣市的目標考核,加強污染源的控制。嚴格控制并逐步削減網箱數量,嚴禁投放有機肥,取締施用化肥肥水養魚。
3.2.4 加強宣傳,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增加全市人民愛護水庫水源、保護水源的意識,同時加強水庫周圍的規范管理,減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以上兩種措施是相輔相成的,管理措施是技術措施實施的保證,技術措施又是管理措施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