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高層的建筑是中國建筑群里面最為主要的,這就需要對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有絕對的保障,確保人身與財產的安全,高層建筑加固抗震是在汶川地震之后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篇文章將二零一零年的抗震修訂作為標準,具體分析高層建筑加固抗震的技術。經過這篇文章的概述加強建筑的安全性能,制定加固抗震方法的標準提供參考。
關鍵詞:抗震規范;建筑結構;加固技術
1 2010年版抗震規范修訂細要
四川地震之后,建筑部門針對原來的抗震標準進行了提高。下述就是具體的修訂分析。
(1)針對之前的內容制定成了強制形的內容4.1.8條里面的加大系數中的“隨著實際情況選擇,避免超過一點六”換成“在一點一到一點六這個范圍之內選擇更為精準”。
7.3.8條樓梯的建筑要按照以下四點要求進行:第一,樓宇上最上層的樓梯處水平方向的墻面應該每五百毫米就裝置兩條中等六條長的鋼筋;七到九度時其他地方的樓梯處要在休息部位或者樓梯高度的中間裝置至少兩根直徑在十毫米的鋼筋、厚度在六十毫米的混凝土帶,具有鋼筋的磚塊至少要三層,每層必須含有兩根直徑在六毫米的鋼筋,混凝土的砂漿強度要在7.5以上,不能比同層砌體的砂漿強度低。第二,樓梯處和門廳里面墻角的地方使用五百毫米以上的鋼筋互相搭接,同時使用圈梁相連接。第三,裝配樣式的樓梯要和平臺板內部的梁穩固的連接在一起,八、九度時就不能使用裝配樣式的樓梯形式;不能再砌體中間懸掛挑梁,也不能使用踏步豎直鋼筋插入砌體形式的樓梯,并且不能使用沒有鋼筋的護欄墻體。第四,在外部突出的樓梯或者電梯,其構造應該貫穿整個樓梯間,同時和樓頂的圈梁相連接,全部的砌體都應該沿著砌體每五百毫米裝置兩根直徑六毫米通長以及直徑四毫米的短鋼筋,焊接成網絡形狀或者直徑為四毫米網絡片。
(2)對于材料作用的改編3.9.2中要求:(1)普通與多孔的磚的抗壓強度等級必須高于10,砌筑的砂漿強度的等級必須高于五;(2)混凝土的空心墻體的磚的抗壓強度等級必須高于七點五,砌筑的砂漿的強度的等級必須高于七點五;其抗震各等級的結構與攜程的梯段,使用的縱向承載鋼筋為普通性能時,其抗拉的強度與實際的比測值必須高于一點二五;其屈服強度的值相對于其實際的屈服強度值之間的差距必須小于一點三,并且其最大拉力值的伸長率的時間值必須大于百分之九。
3.9.3條對普通鋼筋的性能更明確了“符合抗震性能指標”的限制,而且箍筋放棄使用HPB235級鋼筋。
3.9.4條由原來的“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和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更改為“滿足最小配筋率等要求”,要求范同更加明確具體。
3.9.6該條由原來的一般性條文修訂為新的強制性條文。
7.3.6條由原來的一般性條文修訂為新的強制性條文。新的條文更加明確具體,新規范對獨立磚柱的應用范圍給出了更加明確的限制,規定“只有6°時才可采用,7~9°不得采用,并新增了對跨度不小于6m梁的支承構件的加強措施。
2 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
2.1 工程概況
這項工程是某學校的物理與數學教學樓抗震能力的加強與維修工程。一九六六年物理樓正式施工,這個建筑結構是L對稱,總面積為四千八百立方米,南北為二十九點四四米,東西八十點零九米,為磚砌體的結構方式,樓板與屋面板層都是采用現澆的方式,高4層,部分五層。第一層為三點八米,2-3層各為三點六米,4層三點八米,五層三點八五米,一共高十八點六五米。一九六八年對數學劉進行施工,也為對稱的L形,總面積六千二百零二立方米,南北二十五點七九米,東西八十六點四十八米,為轉砌體的結構形式,高四層。為坡屋式,一到三層都為四米,頂層的下弦高度為十六點一六米,總高度二十一點五一米。
2.2 抗震加固及維修改造措施
物理教學樓必須根據原來結構上的外沿口整體使用噴射八十毫米的混凝土墻體加固,同時過道兩邊的墻面、兩個變形縫兩邊的墻面與十八軸西面的墻體必須噴射八十毫米左右的混凝土,同一時間四軸與十七軸的墻體離頂板近的位置使用直徑為二十的鋼筋作為橫向的剛錨桿。數學教學樓必須根據原來結構上的外沿口整體使用噴射八十毫米的混凝土墻體加固,同時過道兩邊的墻面、五軸、十五軸東面與十九軸西面的墻體必須噴射八十毫米左右的混凝土,進行加固,同一時間七軸、八軸與十七軸的墻體離頂板近的位置使用直徑為二十的鋼筋作為橫向的剛錨桿。十五軸西面的載重磚墻開合的地方增加混凝土的框架,其強度的等級必須為三十。
2.3 抗震加固的關鍵技術
2.3.1 板墻基礎加固
外墻板墻基礎做至原基礎墊層頂;內墻板墻基礎埋深為1.0m。工藝流程為:測量放線一原地面鑿除→土方開挖→測量定位→地下墻體鉆孔載筋并錨固→綁板墻鋼筋網片→噴射板墻混凝土→土方回填。板墻基礎的處理采取分段進行施工,分段開挖、分段加固、分段回填。施工前應認真核查原基礎結構圖,確認原基礎形式、基礎尺寸、基礎標高,并應查清地下管網的布設情況,為土方開挖做好技術準備工作。同時應提前做好基準標高的引測及基礎邊線的測設工作,根據土質情況確定放坡坡度,留出作業面(不小于1000mm)后,彈出開挖邊線。沿開挖邊線用混凝土切割機將原有地面、原散水進行切割、拆除,并及時將建筑垃圾清運出場。土方采用人工進行清挖,在接近原墻體及基礎大放腳時,要用鐵锨輕挖,嚴禁用尖鎬刨挖,以免破壞原基礎影響結構安全。
2.3.2 鋼筋工程
鋼筋混凝土板墻用Φ8“L”形錨筋與原磚墻拉接,錨筋在磚墻內部分的端頭應墩粗使其略小于孔洞直徑,所用鋼筋使用前應將表面清理干凈,孔洞內放入鋼筋后用JGN結構膠進行錨固。錨固鋼筋按設計要求錨在板墻內250mm,待綁扎鋼筋網片時,彎折后與鋼筋網綁扎牢固。鋼筋混凝土板墻與樓板采用Φ18@750的穿樓板筋與板墻鋼筋網片進行綁扎搭接、連接。待錨筋完全固定,并經質檢部門檢測錨筋外露長度及抗拔力,檢測合格后再綁扎鋼筋網。
2.3.3 回填土工程
建筑完畢板墻地基以及框架柱根基時要立刻開展回填土的程序。開展回填之前,要先把回填使用的土進行過篩,土顆粒要在五十毫米以下。熟石灰也要進行過篩,標準為五毫米以下。灰土要攪拌勻稱,同時要嚴格掌控其含水量,水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應該加水,過多應該使用晾干的方式。灰土攪拌之后要馬上進行回填并且夯實。使用人工力量協助設備力量進行夯實,除了地基和墻體要使用人工進行夯實,其他的全部使用設備進行夯實。夯實的工作方法應是一夯至少有一半是之前夯實過的、夯夯之間相連、橫豎相交,以二百毫米為一層,每層至少要夯實三遍,同時要立刻使用環刀抽取樣本,檢測夯實的土質是否達到標準,再夯實上層部分。
3 結束語
高層建筑的樓宇,在現在以及以后的很長時間內都將會是國內居民居住的主要住宅方式之一,受限于我國當下經濟前進狀況和人口數量眾多的環境,很難大幅度的把不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筑物全部拆毀再重新建造。所以,只能借助抗震標準的情況下,結合經濟以及安全方面的原因,使用不同的彌補方法,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達到標準,避免或者降低因地震帶來的災難,保證經濟以及科學技術、政治健康順利的成長。所以,在項目施工中,我們一定要十分重視建筑物抗震能力帶來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JGJll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GB50367-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