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與尼泊爾向導丹增諾蓋登頂珠穆朗瑪峰,標志著人類首次“征服”了這座“世界屋脊”后,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男女,先后前往喜馬拉雅山脈,追逐登頂珠峰的榮耀。他們當中有人如愿以償,有人葬身冰雪,而這座圣潔的高峰,也因為過多的人跡而顯得不那么安詳。
從發現珠峰到了解珠峰
今天,“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由于高原山區人跡罕至的緣故,僅僅在300年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珠峰的存在。
1708年,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下令繪制《皇輿全覽圖》。這幅全新的地圖采用了大量自歐洲傳入的測繪和制圖方法,比如在地圖上繪制經緯線網,并使用了天文測量、星象三角測量和梯形投影法完成測繪工作。一個包括耶穌會傳教士和中國著名學者、理藩院官員、藏傳佛教僧侶在內的團隊,歷時近10年方才完成地圖草稿。在西藏進行勘測的過程中,理藩院主事勝住和供職于欽天監的僧人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等人,發現了“朱母郎馬阿林”。“阿林”是滿語“高山”的意思,被后人所知的“珠穆朗瑪峰”這個名字,至此才第一次出現在地圖上。
1723年,《皇輿全覽圖》被意大利人帶到歐洲,10年后又被翻譯成法語出版。“珠穆朗瑪峰”這個名字和它的地理位置,也隨之傳到了歐洲。大約半個世紀之后,歐洲博物學的巨大進步,使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仙人居所”的高山不再神秘,而且成了博物學家們的研究對象。現代意義上的登山運動,也隨之在阿爾卑斯山區萌芽。
當時間進入19世紀,歐洲人的腳步邁向了世界各地,登山運動和對高山的研究也隨之傳到了其他大洲。在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后,英國測繪人員在1852年首次測量了珠峰的海拔高度。他們使用當時精度最高的大地測量技術,測得的數據是8840米。這個數據和21世紀中國國家測繪局運用現代技術得到的測量結果已經相差不大。
在珠峰被西方世界所知一個多世紀后,人類終于邁出了用科學手段研究它的第一步。緊接著,攀登成了下一個目標。
“征服”珠峰的新西蘭蜂農
1921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首次嘗試從北坡(中國境內)攀登珠峰,但只攀登到6985米即宣告失敗。此后直到“二戰”爆發,英國又先后組織了7次攀登珠峰的探險,均告失敗,而且其中3次發生了隊員喪生的悲劇。“二戰”之后的首次嘗試,由當時尚為英國下屬自治領地的加拿大在1947年進行,但也失敗而返。
登頂珠峰的桂冠,最終落到了一個普通的新西蘭養蜂人的頭上。1953年,一支英國登山隊來到尼泊爾,再次向珠峰發起沖擊,來自英聯邦國家新西蘭的埃德蒙·希拉里也在其中。希拉里的人生經歷頗為豐富。剛上中學時,他因為看起來比較瘦弱而被認為不適合參加任何體育活動,直到16歲那年突然迷上登山,方才發現自己其實在這方面頗有潛力。后來,他接手了家里的養蜂場,在繁重的勞作中鍛煉出了超人的耐力。而后,他又報名參加皇家空軍。在等待入伍的大約一年時間里,他前往新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山進行探險,并在那里萌生了登頂珠峰的念頭。
5月下旬,這支登山隊已經接近了他們的目標,在海拔8500米處建立了“登頂突擊營地”。5月26日,第一組隊員開始向峰頂發起沖擊,但因暴風雪而被迫放棄。5月29日,天氣轉晴,登頂的機會留給了原本作為“備胎”的希拉里和尼泊爾向導丹增諾蓋。他們在當天6點半出發,經過5個小時的艱難跋涉,在11點半左右到達峰頂附近。此時,丹增放松了繩索,使希拉里能超到前面。大約幾分鐘后,希拉里領先于丹增若干步登上峰頂,成為“征服”珠峰的第一人。
在珠峰峰頂上,希拉里展示了聯合國和印度、尼泊爾、英國的國旗,并為丹增拍照留念。但遺憾的是,由于丹增完全不懂攝影,希拉里登頂的一瞬間沒能留下影像資料。他們還在珠峰頂上約定:不向任何人透露登頂那一刻的先后順序,只是宣稱兩人作為一個團隊共同登頂。
凱旋的希拉里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爵位,丹增則得到了英聯邦授予平民的最高榮譽——喬治勛章。但希拉里和丹增的約定,卻讓他的成就受到了媒體的質疑。由于丹增在這次登頂之前,已有多次珠峰向導的工作經歷,并且曾經兩次到達8000米以上的高度,經驗比希拉里豐富,因此不少人認為首先登頂的榮譽應該歸于丹增。針對這些質疑,希拉里選擇了沉默,并且投身于前往南極、北極、恒河源頭和攀登喜馬拉雅山脈其他山峰的探險活動。直到1999年,也就是丹增逝世10多年后,希拉里才首次披露了當年登頂那一刻的細節。
“世界屋脊”何日重獲安寧?
在希拉里和丹增登上珠峰之后的60年里,登頂珠峰的榮譽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今,曾經登頂珠峰的人早已超過了1000位;但歷年來發生的多起傷亡事故,也讓不少鮮活的生命在冰雪間消逝。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得益于科技不斷進步,登山者手中的裝備越來越先進,登頂珠峰也逐漸成為一種“產業”。然而,在變幻莫測的高山環境面前,人類引以為傲的科技成果常常不堪一擊。過多的登山者不僅帶來了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可能導致山道擁堵,擾亂正常的登山流程。此外,盲目的自信、僥幸心理,以及登頂背后的名利誘惑,更是時常令登山者失去理性,增加發生事故的幾率。
近年來影響最為惡劣的珠峰山難發生在1996年5月10日。當時,在同一條登頂線路上,竟然擁擠著來自新西蘭和美國的兩支商業登山隊,還有一組中國臺灣省的登山愛好者。由于3支隊伍擁塞在狹窄的山道上,以及兩支商業登山隊出于滿足客戶需求和業務競爭的目的爭相登頂,使得整個登山過程遠遠落后于既定計劃。一部分登山者在14點這個傳統意義上必須開始下山的“關門時間”之后,甚至明知天氣即將變壞的情況下,仍然自恃裝備精良,抱著僥幸心理強行登頂。
然而在17點30分左右,一種被稱為“天塌”的極為罕見的天氣出現了。由于至今還難以解釋的某種原因,大氣層中的同溫層暫時沉降到了珠峰頂部。在這個過程中,兩股非常快速的氣流掠過峰頂,將本已非常稀少的氧氣帶走了一部分,令登山者因為極度缺氧舉步維艱。這場事故最終造成5人喪生,還有多位幸存者終生殘廢。而在同一天里,3名從其他山道攀登的印度警察也葬身冰峰。
不久前,一組在珠峰拍攝的照片,把人們的目光又吸引到了這片曾經安靜而神秘的“世界屋脊”。照片上,成群結隊的登山者在珠峰潔白的冰雪間行進,仿佛是在進行一場頗為高端的旅行,而在他們背后,是人數至少3倍于此的服務團隊,為經濟利益而代勞很多本該由登山者完成的工作……
銅臭的侵襲,正在讓登山運動脫離它的本源。圣潔的“世界屋脊”,何日才能重獲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