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水資源研究》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小型水壩給生態系統帶來的破壞可能遠大于大型水壩。兩位研究者凱利·凱博勒和迪斯里·圖羅斯在對云南省怒江及其支流的幾處壩址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后指出,小型水壩對環境的危害通常比大型水壩更大,有時甚至會大幾個數量級。
小水壩之災
兩位研究者比對了中國怒江支流上已經建設的31個小型水壩的環境影響,和計劃建在怒江干流上的四個大型水壩的潛在影響。他們發現,在14類影響中,小型水壩有9類影響超過大型水壩。也就是說,小型水壩可能會對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帶來比大型水壩更大的威脅。
其實,不單單是國外專家關注到了小水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威脅。國內知名環保專家、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這些年一直在我國進行生態環境破壞情況的有關調查,其中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他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調查中他發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西南等河流落差較大的一些省份,盲目修建小水壩、小水電給當地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生態災難。
馬軍說,幾十年來,我國很多地方一直鼓勵發展小水電,但是很多小水電所建造的小型水壩一般都是采用“引流式”設計,它們通常需要建設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的引水渠,將絕大部分水流引至發電站,從而導致下游河道水量減少,大大影響河流的自凈能力和生態。雖然大部分引流式水電站最終都會將大部分水回送至下游河道,但中間段水量大幅減少已經成為現實,更為嚴重的是,在很多水量不太大的河流,河水全部被引流到了引水渠,在大雨時節以外,剩下的只是干涸的河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河流中的魚類無法幸存,整個河流的生態也被徹底破壞。”馬軍表示。
更為嚴重的是,在很多落差較大的河流,水電開發常常采取梯級開發的方式,結果是河道被分割為多段,多段河流出現長時間干涸。
凱利·凱博勒和迪斯里·圖羅斯在對怒江的一些支流進行調研時看到的也是相同或者相似的現象。
小水壩危害被忽視
凱利·凱博勒指出,雖然大型水壩往往因不良的社會、環境與政治影響引發爭議,但中國和很多其他國家當前的政策都鼓勵發展小型水力發電行業。但小型水壩具有隱性的有害影響,尤其當這種影響通過多個壩址獲得累積的時候。不過,這些影響并未被充分重視。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姜加虎對記者表示,河流是個統一的生態系統,如果河流的水長期干涸,其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
姜加虎認為,這些年我國小水壩泛濫并給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與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多年來,我國一直鼓勵發展小水電,但是在科學布局、規劃以及生態方面的關注并不夠,因此在有的地方就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后果。
迪斯里·圖羅斯認為,中國小型水壩項目缺乏監管,各項目間也缺乏交流,這使得小水壩對環境的有害影響可通過多個壩址得以倍增和累積。他們建議,為了減輕小型水壩的有害影響,應對能源開發進行綜合規劃。
警惕大壩小壩疊加破壞
馬軍表示,小水壩數量眾多,并且常常建在河流的上游,這些地方常常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的生態環境還極為敏感和脆弱,如果從建造數量的總體來看,小水壩在很多方面對生態的破壞比大壩更為嚴重具有一定的道理。不過他也表示,從某些角度來看,大壩所能夠造成的一些影響依舊是小水壩不能比的。
“例如大壩常常移民眾多,勞民傷財的規模遠遠大于小水壩,另外,小水壩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常常只局限于一個支流,對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一般不會有毀滅性的后果,但是大壩的建設有時要影響到整個區域的物種,極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地方一些物種的徹底滅絕。”因此馬軍表示,也不能簡單地說小水壩對生態的破壞比大水壩更為嚴重。
“其實,不管是建設小水壩,還是大水壩,都應該合理規劃,做好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充分評估,避免過度開發。”馬軍表示,唯有如此,才能盡量減輕水壩修建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破壞。
在我國大水壩和小水壩對生態的影響常常是疊加的。怒江就是一個典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流經中國、緬甸和泰國,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河流之一。目前,怒江流域已被大自然保護協會和保護國際基金會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怒江的部分流域還被指定為世界遺產地,保存著許多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迪斯里·圖羅斯等人的實地調查顯示,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存在近100座小型水壩,這些水壩缺乏監管,相關決策由省級或者其他地區級政府做出。同時,有關方面還計劃在怒江干流上建設13座大型水力發電水壩。如果不得到合理的管控,等待這些大水壩建成以后,它們和已有的小水壩對整個怒江流域的生態破壞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