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基礎創新是科技成果第一次創新,那第二次創新就是技術孵化、產品孵化的設計創新,“設計”工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從多年參與專利技術轉化的實踐中,我發現項目轉化不成功主要有八大瓶頸。
一、價值認同瓶頸:通常專利發明人對自己的項目過于自信,估價太高。而投資方對超過市場承受的價格很敏感,企業對風險的預測和承受是有底線的,不確定的因素越多,投資越謹慎。
二、信任瓶頸:專利發明人擔心自己的項目被抄襲,在利益得不到保障之前絕不輕易泄露關鍵技術,使投資方對項目缺乏深層次了解,對項目同樣不信任。
三、項目信息瓶頸:專利發明人對生產環節、市場缺乏深層了解,投資方對項目的生產和市場缺乏深層次了解,合作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需求自然不能有效對接。
四、利益分配瓶頸:專利發明人是個體,處于弱勢地位,投資方處于強勢地位,會產生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現象。
五、回報周期瓶頸:專利發明人由于心急,又不考慮生產等方面諸多環節,買斷或提成的時間往往和投資人在產品上市的時間有分歧,影響到雙方合作。
六、技術瓶頸:技術的局限性,技術的完善所需的交叉性學科的互不認可和難以協調的瓶頸,一項技術成為產品需要很多相關技術參與,如果相關技術還沒有被攻破,或排斥這一應用領域都難以往下進展。
七、投資瓶頸:投資人的實力有時也在決定技術產品的成敗,一項技術孵化是有周期的,不到一定節點,就得不斷地投入,資金鏈在關鍵時候斷了,結果可想而知。
八、合作方選擇瓶頸:合作者本身的問題,也就是人沒選擇好,道不同不足以為謀。如果雙方沒有共同的價值認同以及對產品、技術、市場的信心,合作很難繼續。
那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當然這是一個戰略布局、整合資源、項目突破的過程。首先要對項目做五大要素的評估。這里指的項目適用于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創意、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等。
評估的第一要素技術,主要考察它的完善程度、生產材料、生產工藝的可操作性;第二要素市場,未來產品的市場潛力、競爭對手狀況、消費群體、價格定位;第三要素地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配套環境、加工鏈、配件廠商等是否齊備;第四要素周期,即生產周期和回報周期有多長?第五要素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怎樣?
眾所周知,科技成果轉化中間過程為“孵化”階段,這一階段的設計其實就是“爬行設計”,要求設計團隊積累大量的專利資源、市場信息、企業和政府資源,才能完成這個中間的“設計”環節。
我來舉一個真實的案例——美的“滅菌扇”合作案例。最初,由盛光潤先生向科技孵化平臺提出一個點子,由孵化評估后確認有市場前景,孵化平臺進行技術改造等設計,先由孵化平臺做一個能使用的功能參考樣機,緊接著申報國家專利,并委托國家醫療保健器具研究中心進行產品功能檢測,同時委托佛山質檢所光能檢測機構進行光輻射的安全檢測,將樣機和檢測報告、配件生產資料提供給廣東美的集團,美的集團通過嚴謹分析認為有市場前景,美的和孵化平臺簽訂正式合作開發合同。
然后孵化平臺制作了八臺功能樣機,由孵化平臺評估后確認有市場前景。雙方同時確定八個不同家庭做調研對象,使用十天后,回訪八個家庭并填寫試用后的調查問卷,美的集團做出詳細的市場調研報告,由孵化平臺進一步地完成市場認同的外觀和機構設計圖紙,由美的集團投資生產和銷售滅菌扇。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項目孵化為商品需要經歷兩次孵化,第一次孵化是對項目綜合評估——產品設計——生產評估的過程;第二次孵化是:樣機市場評估——找投資方——產品上市——市場營銷,直到商品化、產業化。這兩次孵化就是一個完整的“設計”流程,而設計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專利技術的轉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