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效果監測深刻影響DSP發展
當下中國DSP行業發展剛剛起步,產業鏈仍不夠完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廣告主的培育程度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廣告主對DSP行業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雖有所提升,但投放意愿仍然較弱,分配給DSP的預算有限,市場還需進一步培育。其次,媒體出于溢價考慮,不愿意將自身最優質的資源直接放入RTB市場當中進行售賣,市場中的資源偏向中長尾,廣告主尤其是品牌廣告主對其ROI效果仍抱持疑問。最后,市場中缺乏獨立的第三方DMP及開放的Data Exchange數據交換平臺,各DSP企業自有的數據結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打通。上述問題的背后原因較為復雜的,但對于廣告效果監測的困難,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業界期待第三方數據監測平臺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以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得一個貌似的宏觀數據,這種數據我們把它稱為是公關數據,它其實是某些網站用來做pr的。”更有甚者,在以往,曾經有某些機構找到自稱是第三方機構來“做”數據,然后給廣告公司和投資方看,這種做法幾乎成了互聯網行業的潛規則,只是沒有人能夠捅破。締元信總裁梅濤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奧運會期間,很多網站說開幕式的時候自己的流量是最高的,用的數據就是那些公關數據,實際上,哪一個是第一的,沒人說得準,而且那個數據本身就不一定準。如果說用抽樣的方式,來保證這個樣本本身是科學的,這個事本身就是很難得,至少我是不相信的。”梅濤表示,抽樣本質上是“盲人摸象”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上講,尤其通過互聯網抽樣的方式獲取的數據,由其樣本的構成、質量導致的最終結果與實際情況的偏差是難免的,但這一偏差是目前行業內能夠認可的。問題是,如何修正偏差?隨著大數據被許多企業認可,抽樣的方式被邊緣化。原因就在于抽樣的準確程度有限。“就像說,你有一個很細節的比例尺,還會去看一個宏觀的地圖?我們的業務會越來越多的提供更加細節化的數據,而不是提供類似我們的版圖是雄雞還是桑葉的這樣的數據。”梅濤表示。
隨著大數據的概念被一再炒作,自稱“做大數據”的公司也層出不窮。然而,很多聲稱自己在做DSP的公司,最后卻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原因在于這些公司事實上并不具有基本的數據。做DSP,首先要有海量的數據基礎。如果不具備這一條件,這些“DSP”公司在市場上所做的“精準營銷”就只能是炒作概念。因為“精準”的前提是把原來斷裂的數據鏈條修補完整,這項工作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后續的營銷、信息推送的準確程度。因此,對于營銷效果的評估也顯得尤為重要。
大數據為精準營銷提供了可能,而這一期望的最終實現,需要廣告主與廣告公司之間建立深度信任。然而,廣告主如何評價廣告效果,廣告公司又該如何打動廣告主?卻成為一個難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一套運作標準和評價體系,從中得出的廣告營銷效果就很難令廣告主信服。相關業內專家表示:“樣本不一樣、研究方法不一樣、統計口徑不一樣,數據結果肯定不一樣。數據不僅混亂,有時甚至截然相反。”某數據機構負責人也表示,由于服務的客戶數量多,該公司數據“滿天飛”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有個別機構不惜采用各種手段,將他們的數據或照搬或“改頭換面”,“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數據了。”此外,許多市場研究缺乏科學性,研究者只是按照自認為所謂的專業方法去統計,談不上權威。一些房地產數據堪比“達·芬奇密碼”,讓參與市場的各方“霧里看花”。“目前我國缺乏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相關專家表示。事實上,各數據發布機構所代表的利益不一樣,難免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例如,一些商業機構為滿足客戶需要,做一些定向宣傳,根據利益需要,對數據進行加工,導致數據亂象叢生。業內人士表示,一個以商業利潤為目的機構難免失去中立性,每一種數據都有被操縱的可能。各方在統計數據時傾向于使數據偏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解決方案的提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顯然,當下需要一個屬于第三方的、公正的效果評估平臺。
行業探索初顯成效
事實上,一直以來,中國的第三方互聯網廣告效果監測的力量一直很薄弱。AdMaster(精碩科技)CTO洪倍表認為,國內最早的技術類廣告公司往往演變為涉足廣告代理商的雙重角色,對于廣告效果監測的投入力度并不夠大,兼做運動員和裁判,其公信力也遭受質疑。不過,隨著精準廣告、效果廣告的興起,廣告主逐漸認識到第三方效果監測和評估的重要性。洪倍表示,這客觀上為2006年閆和他一起創辦的AdMaster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據記者了解,AdMaster是目前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廣告全流程效果監測、分析評估、媒介優化咨詢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并長期服務于微軟、寶潔、麥當勞、杜蕾斯、海爾、伊利、星巴克、一汽大眾、東風日產、華碩等 數百家知名品牌客戶。
洪倍向記者透露,AdMaster現在擁有國內最大的廣告監測和數據分析服務器集群,通過彈性規劃,每天處理超過50億數據、分析200個數據指標、迭代超過100種數據模型。強大的技術能力是對第三方互聯網廣告效果監測的最重要的要求。在跨媒體交叉的背景下,廣告效果監測和評估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不斷涌現的新平臺以及平臺特性不同造成監測難度加大。在互聯網上,基于Cookie的技術進行都是實測的,通過全流量的監測,來分析有多少人看到了,看了幾次,看了之后有沒有點擊購買等等,面對的是的big data的抓取。這些都是完全實時的、互動的、精準的監測。社會化營銷興起之后,數據需要比較高級的API接口與大的平臺,如新浪、騰訊等實現對接,對接之后,基于大數據進行抓取,這種監測的技術含量和難度更高,遠遠比傳統媒體的監測更依賴技術。互聯網廣告的形式繁多,很難找到統一的度量衡去評估,需要有方法論,需要很強的技術團隊來研發出來工具和產品,需要自動化的、大批量的進行數據的抓取和監測,還需要有人才來解讀數據,提出優化建議,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在不同的數字營銷平臺,如何打通展示類、社會化媒體、移動媒體等跨媒介平臺廣告效果的對比,如何用廣告主能聽懂的語言,形成一個廣告主最需要的優化建議來服務廣告主,是第三方監測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