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紀欣女士算是名人。很多人都知道她熱衷政治,也有很多人知道她是政治人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現在「改行」了——改行做媒體老闆了。由紀欣女士創辦的《觀察》雜誌,9月10日正式與社會見面,雖然她不能像蔡衍明那樣把媒體搞的「轟轟烈烈」,但是在政治圈也算掀起小小漣漪。
很多人拿到紀欣女士的《觀察》雜誌時,不是感慨,就是佩服。
感慨的是,作為一個年逾半百的政治人物,怎麼會有這樣的毅力和勇氣創辦雜誌。翻開創刊號《觀察》雜誌,無論是欄目設置,還是文章內容,都像紀欣女士本人一樣——「很政治」。
再一個令人感慨的是,紀欣女士創辦的是「紙媒」,是被社會公認的「夕陽產業」,「紙媒」的經營環境越來越惡劣,受到「新媒體」的衝擊越來越大。雖然「紙媒」目前還不至於滅亡,但是,紀欣女士在紙媒低潮時跳進來,的確需要很大勇氣。與此同時,令人佩服的是紀欣女士的膽識,不管外界如何評論她「不識時務」,她仍然堅守自己的方向。用她的話來說,她創辦《觀察》的目的,就是要對臺灣目前的「政治立場是票房毒藥」、「統一是政治不正確」等流行謬見發出異議。她就是要對臺灣目前的「可以公開主張臺獨,不可以公開主張統一」的一言堂政治氣氛進行挑戰。
更令人佩服的是,紀欣女士創辦《觀察》雜誌背後沒有「財團」和「金主」支持,完全靠自己的興趣和毅力。
儘管紀欣女士說她一路走來都「很政治」,其實,她和很多臺商也都熟悉。如2009年10月1日,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國慶60周年大閱兵時,遇見唯一的大陸臺商代表張漢文。只不過,她和臺商都是「見面之交」,希望真正關心臺灣政治發展的臺商,本著理念相同原則,能夠對她大力支持。她擔任過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是臺灣第一個提出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民間團體,希望為兩岸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作為媒體人,當面聆聽紀欣女士滿懷信心談論她的「新寵」時,更是由衷的敬佩。
不管是感慨,還是佩服,紀欣女士能夠在此時此刻創辦一本月刊,實屬不易。也許她憑的是一股熱情,也許她是有備而來,也許她早已慎密思考過未來的艱辛……不管未來的道路怎樣,我們都應給紀欣女士鼓掌和支持!因為她做的是「兩岸事業」,堅持的是「個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