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老闆聘請我幫他規劃一個專案,與他溝通時,F老闆很自傲地細說他這個事業的投資報酬率,這讓我腦海浮出一個畫面:那就是「大統公司」和「頂新集團」的老闆在「竊笑」,因為他們有一個「獨門秘笈」,可以讓自己的產品利潤比同業高很多。
君子愛財有道
企業都在商言商,都想創造最大經濟價值,但是要能夠展現「長短期效益」、「有無形效益」的內涵,在策略上就會有不同的宏觀思維。
為了讓自己的產品降低成本,就可以去找傷身害命的替代材料嗎?許多有良知的老闆,他們都說過:「我知道同業用的材料比較便宜,但是那是很夭壽的材料,我寧願少賺也不能幹這種事。」所以,不是沒有好老闆,但是,像「大統」和「頂新」這種唯利是圖的老闆也不少。
經營企業,真的是除了賺錢之外,就沒有其他目的了嗎?你應該思考可以替社會貢獻什麼「公益」?
尤其是口袋已經賺飽飽的企業家,當你賺夠之時,是否要往「創造成就」、「回饋社會」、「幫助他人」之方向去營運?「大統公司」和「頂新集團」老闆之所以被臺灣社會不齒,就是因為他們賺了很多錢之後,繼續從事喪盡天良的事情。
愛之其實是害之
雖然我不是有錢人,但是我活得很滿足、很快樂,因為我常常在幫助別人。
雖然我很愛助人,可是對不長進的年輕人是不幫的,如果幫他就是寵他,就是害他。
有些年輕人始終在等待貴人拉他一把,送給他一些捷徑;有些年輕人一直期待別人能幫他,所以自己就放慢努力的腳步,怠慢學習,凡事總想不付出就能獲得高回報。
事實上,「等待伯樂出現」就是妄想。更好笑的是,有些年輕人還會怪「人家都不幫他」,完全把自己不成功的責任推給「因為沒人幫他」,思維真是好怪!為何不檢討自己哪個地方有問題?
我曾跟一位四十歲的資深經理人聊天,因為他很想當「總經理」,應徵多次,都失敗了,有幾次坐上了那個位子,但摔得很慘。
我問他,你認為自己不能當總經理的關鍵在哪裡?他回答我:「沒遇到貴人,」錯了!你應該問我:「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會不會請我去當總經理?」
我不會!所以我知道別人也不會,因為「你根本沒那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