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穩增長、調結構」仍然是中國大陸經濟未來幾年發展的主流。全會公報中除了「改革」、「開放」的字眼不斷被提及,顯示力度將加大之外,「提高透明度」、「打破城鄉二元化」、「法制制度建設」等深化改革的領域,都將成為2020年的經濟目標。穩定壓倒一切。大陸開始不單純追求GDP的高成長,正在將失衡的經濟速度拉回到正軌上來,這說明大陸經濟正穩健步入新的發展週期。
經濟企穩訊號確立
2013年第三季大陸GDP維持在7.8%的水平,創下六季以來新高。經濟企穩應該是大陸多年來強化「穩增長、調結構」的努力成果。不過,從經濟企穩的訊號確立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增加了信心,刺激新一波的投資潮興起。
平衡看待經濟發展趨勢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債、歐債還絶響於耳不遠,壓抑了很多企業的投資衝動,一些經濟學家還不時提出「末世論」、「蕭條論」,更令企業家心驚膽戰。但2013年歐美股市卻率先創下歷史新高,僅僅才一年多不到,那些紛紛喊著經濟前景不明的所謂經濟學家們,就被不斷創新高的美股、歐股,打了重重的巴掌,還懵懵懂懂,不知所云。
歐美股市不斷創新高,悄然地預示全球經濟已開始進入復甦通道,新一輪的發展週期已經開啟,「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春江水暖鴨先知」,對市場靈敏的人,早已在悄悄佈局了。
過去中國大陸乃至四大金磚國家,快速發展中推動全球景氣繁榮的浪潮,造成全球經濟出現大失衡,因此,調整步伐才能邁開大步,將過去失衡的經濟成長,拉回到正常軌道來,毋庸置疑是中國大陸近幾年,甚至未來仍要努力的方向。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解決過去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爭議問題。從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到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都做出了明確的界定。
很明顯,這是在平衡過去發展過程中的缺失,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力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或許有企業會直觀地認為,今後將增加環保等經營成本,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一轉變將帶來更大的商機,也會促使企業進一步深入檢視過去的經營成本,能夠更精實掌控,從而降低不必要的浪費。
隨政策而動 轉變過去發展思維
過去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當時的時空環境與條件,在資源、人才、資金、技術缺乏的條件下,需要招商引資,用市場換技術。但這一現象,在開放較早的大陸沿海地區,也早已轉變。隨著沿海城市發展起來,資源、人才、資金都比過去充足,接下來的發展條件,起點也比過去高,因此,相對地,過去給予沿海一帶的優惠政策也逐漸消失,低廉的勞動力、土地、稅收優惠的時代也一去不複返。
同時,相關政策也從鼓勵外貿出口到轉向內需消費,因此,企業在大陸要開始因地制宜地規劃投資方向——順勢而動,隨著新政策導引的領域去規劃。
改革開放30多年,讓中國大陸居民已累積了龐大的儲蓄,總額已突破43萬億人民幣,人均達到3萬人民幣,這為未來繁榮的大消費打下基礎。從11月11日的「光棍節」,淘寶電商銷售額單日再度突破350億人民幣,比2012年震驚了所有人的創紀錄的191億人民幣,成長近一倍,更反應了當下中國大陸的市場轉變,這是很值得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企業主們,好好去思考的現象。
連大陸消費市場都開始蓬勃發展,但最被壓抑的股市,卻只讓創業板一枝獨秀。IPO長達一年多暫停,財務大核查、「大小非」減持、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等因素,令滬深兩市的主板,仍然只能在谷底仰望歐美股市已爬上的高山。而大陸股市估值低,具有價值投資的優勢,正吸引著央企、大股東等產業資本的增持,也令外資開始看好中國股市未來一年的前景。

滬深股市有補漲的空間
若論本益比、市淨比等方式估值滬深A股,已有很多不比境外同業的股價高了,也不太像過去動不動就有幾十倍的本益比,一些上市公司更有每年穩定派息率都高過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後,也讓市場對股市的信心開始恢復,由此判斷,滬深股市依然存在補漲的空間。